行醫往事:在周仲瑛老師幫助下,我搞定了類風溼科研課題

行醫往事:在周仲瑛老師幫助下,我搞定了類風溼科研課題

文/施建勇

在整理周仲瑛老師醫案過程中,我特別留意老師有關治療類風溼的專題,這是我入學時就在心中選定的方向之一。開始做學位課題了,內科班跟周老師的是我和余天泰兩人。

余天泰同學年長於我,是從福建考來的,為人謙和寬厚,做心繫疾病專題。畢業後回建陽,後任南平人民醫院院長書記,成為很有影響的福建省名中醫,幾十年後我們仍時有往來。

▲福建名醫余天泰

選題時,周仲瑛老師和我談了一次話,他先問我的想法,我說了過去患類風溼的痛苦經歷,也說了朱良春先生給我治療的過程和我治療這個病的心得,老師很高興,他和朱良春是幾十年的交情,對朱老的經驗很認可,他認為有自身的經歷和積累,選題方向可以,唯一的困難就是我們的畢業論文必須在一年內完成,而類風溼是慢性病,門診病人並不集中,而且治療週期長,系統觀察成組的病人並不容易,還要設對照組,就更困難了,讓我要有不能按時完成而延後答辯的思想準備。

說到治療方案,我當場寫下了龜鹿骨痺丸的組方,這基本就是我當初自己服用的那個方,說了方子的來源和立意,特別說明其中的蜂房和烏梢蛇來源於朱良春先生的指導,他笑了笑說,朱良春大哥用蟲類藥治風溼有很長曆史了,這兩味藥是重頭戲。

▲我和周仲瑛老師

最近我編寫反映周仲瑛老師生平的電視劇《薪火·傳道》,在尋訪老師從醫歷程時才比較詳細地知道,朱良春先生生於1917年,比周老師年長11歲,的確屬於大哥,1938年畢業於上海新中國醫學院,也是周老師學長,後來周老師在南通開診,兩人也多有交集。無怪乎周老師對朱先生尊敬有加,這也反映出中醫界前輩長幼有序相互敬重的行業精神,值得我輩學習。

周老師根據他的經驗,調整了個別藥的用量,加入了生地和鬼箭羽兩味藥,闡述了全方溫燥久服易於傷陰和類風溼久病入絡易於成瘀化熱的病機特點,這讓我聯想起周老師很多類風溼病案中都有這兩味藥做配伍,醒悟到老師的配方都是來源於臨床實踐,而非空洞的理論演繹。有了周老師的指導,基本方初步定下來,我就開始查閱資料,做理論準備。半個多月後,終於拿出了預研初稿。

周老師於是就組織研究生指導組尤松鑫、嚴明等老師召開了我的開題報告會,在會上我闡述了對類風溼性關節炎(頑痺)的病機認識、治療方案和配方依據,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方案,幾位指導老師分別提出了修改意見。

▲我帶著徒弟做義診

其中尤松鑫教授提出我的課題可以放在結痰、化熱、成瘀、蘊毒幾個變證上重點論述,強調病機演變規律、識別指徵和相應的針對性措施,金妙文老師認為免疫佐劑引發的動物關節炎不能等同於頑痺,與熱痺更為接近,對實驗方案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這些意見都在課題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

施建勇,男,1959年5月生,中醫博士,藥學博士後。師承南京中醫藥大學原校長、國醫大師周仲瑛教授,畢業後在海內外從事醫學臨床、科研及科技開發工作40餘年,獲省級以上科研成果7項,國家醫藥專利15項,著述100餘篇,喜歡中醫的朋友請關注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