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入門:三因學說到六邪辨證,揭秘六淫致病的共同特點

中醫入門:三因學說到六邪辨證,揭秘六淫致病的共同特點

中醫的病因有著雙重含義,它既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心理因素等外在條件,也涵蓋了引發疾病產生的病理因素。 前者主要是透過詢問病患的病史來了解,即所謂的“問病求因”;而後者則需要透過對病患的症狀、體徵等表現進行辨識,即“審症求因”。 在診斷過程中,這兩種方法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小王問:“謝老師,我一直對中醫的病因學很感興趣,您能給我詳細解答一下嗎?”

中醫的病因學

病因學,即研究疾病發生原因的學問

謝老師微笑著點頭,示意小王坐下。“病因學,即研究疾病發生原因的學問。凡是能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我們稱之為病因。” 謝老師開始用深邃的目光掃視著小王,語氣嚴謹而清晰。

小王迅速記錄下這句話,專注地聽著謝老師的講解。“在清代,醫學家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病同因別論》中明確指出,‘凡人之所苦謂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謂之因。’ 這裡的病因也常被稱為病源或病邪。病因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它探討各種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質、致病特點以及病因所引發的病證在臨床表現上的理論依據。謝老師言之鑿鑿,言辭間透露出對中醫學深厚的理解。

謝老師的回答充滿了中醫知識的深度,但他總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確保小王能夠理解。他又說:中醫病因學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將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體內部各種組織結構、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以及臨床實踐的經驗綜合起來。透過普遍聯絡和發展變化的觀點,辯證地探求環境、外邪、精神、體質等在發病過程中的作用,從而構建了中醫病因學的理論體系。

小王神情莊重地說:“謝老師,上面的我理解了,但總感覺理解得還不夠透徹。您能否給我再深入地講講六淫的病源和病因學說呢?”

‘六氣病源’理論被認為是病因學說的奠基

謝老師微微一笑,邀請小王坐下,開始了他嚴謹而深刻的解答。“好的其實這個‘六氣病源’理論被認為是病因學說的奠基之一。《左傳·昭公元年》中提到,古代秦國醫學家首次提出,‘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該理論以陰陽為主軸,將疾病歸納為六類,為早期病因學說。

小王煥然大悟,認真做著筆記。謝老師又說:“《內經》以陰陽為總綱,如《素問·調經論》指出。‘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將病因分為陽邪(外部氣候變化引起)和陰邪(內在不適引起)兩大類。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我國現存醫書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做鬥爭的經驗總結;成書亦非一時,作者也亦非一人;起源於軒轅黃帝,代代口耳相傳,後又經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增補發展創作,《黃帝內經》除了是中國漢族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鉅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等。《素問·寶命全形論》的‘人生有形,不離陰陽’。也就說,在中醫的理論中,陰陽概念被用於概括人體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機變化以及診斷治療等多個方面。”

《黃帝內經》提出的‘三部’病因分類法

小王坐在謝老師的對面,他的眼睛閃爍著聰明的光芒,專注地聽著謝老師的解釋。他拿出一本筆記本,一頁一頁地翻閱,用細緻的字跡記錄下謝老師的每個回答。謝老師又說:“此外,《內經》提出了‘三部’病因分類法,如《靈樞·百病始生》所言,‘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溼喜怒。喜怒不節則傷髒,風雨則傷上,清溼則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

他的語言清晰而有條理,小王一邊認真聽著,一邊將謝老師的每一句話都記錄在筆記本上。在他眼中,每一個字都是一種珍貴的知識。

張仲景將病因與發病途徑相結合,到後來的三因學說

“老師,我在研讀東漢時期的醫學著作,看到張仲景提到疾病的三條途徑。請問這與後來的‘三因學說’有何關聯呢?” 小王問道。

謝老師眯起眼睛,思索片刻後緩緩開口,“東漢時期,張仲景將病因與發病途徑相結合,指出疾病主要有三條途徑: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因,四肢九竅血脈傳播為外因,房室、金刃、蟲獸所傷為外邪因。葛洪在晉代進一步認為疾病的發生可歸結為‘內疾、外發、它犯’三因。

《靈樞·百病始生》中提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溼喜怒。喜怒不節則傷髒,風雨則傷上,清溼則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 張仲景在東漢時期結合病因與發病途徑,指出:“疾病的發生有千般複雜情況,但總結起來不離三種途徑: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小王迅速翻找筆記,專心地記錄下謝老師的解答。謝老師繼續說道,“後來,隋代的巢元方首次提出了傳染性的‘乖戾之氣’概念。宋代的陳無擇進一步發展了‘三因學說’,明確了六淫邪氣為外因,七情所傷為內因,而飲食勞倦、跌僕金刃及蟲獸所傷等為不內外因。這一理論更加完善,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宋·陳無擇進一步提出“三因學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三因論》指出:“六淫,天之常氣,冒之則先自經絡流入,內合於臟腑,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鬱發,外形於肢體,為內所因;其如飲食飢飽,叫呼傷氣,金瘡踒折,疰忤附著,畏壓溺等,有悖常理,為不內外因。”

小王時而點頭,時而皺眉思考,他的內心充滿了對中醫學的崇敬和渴望。每當謝老師提到一個重要的概念,小王都會迅速記錄下來,生怕遺漏了一絲重要資訊。小王說:“我明白了,陳無擇的話即可,認為六淫邪氣侵犯為外所因。

謝老師微笑著回答:“是的,你說得沒有錯。”

六淫為外感病因

小王不好意思地又問:“謝老師,你能再給我講講六淫病因學說嗎?”

謝老師放下手中的書卷,微笑點頭:“當然可以,六淫為外感病因之一。當自然界氣候異常變化,或人體抗病能力下降時,風、寒、暑、溼、燥、火則成為六淫邪氣而傷害人體,導致外感病的發生。

小王認真地記錄下來,追問道:“這六淫和六氣有什麼關係呢?”

謝老師解釋道:“在正常情況下,風、寒、暑、溼、燥、火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稱為‘六氣’。人體長期生活在這六氣互動更替的環境中,對其產生了適應能力。但當自然界氣候異常,超過人體適應能力,或者人體的正氣不足,抗病能力下降時,這六氣就會成為致病因素,被稱為‘六淫’。由於六淫是致病的邪氣,所以又稱其為‘六邪’。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點

“六淫致病不僅僅是醫學理論,更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謝老師用一種親切而又嚴謹的語氣說道,“首先,六淫致病具有外感性。”

小王緊跟著問道:“外感性指的是什麼呢?”

謝老師解釋道:“外感性就是指六淫邪氣容易從外界侵入人體,多從肌表、口鼻而入,引發各種疾病。比如,風寒溼邪容易侵襲人體的肌膚,而溫熱燥邪則更容易透過口鼻侵入。

小王聽得入神,心想原來人體健康與外界環境如此密切相關,醫學真是博大精深。

其次,六淫致病還具有明顯的季節性。” 謝老師繼續說道,“不同的季節,六淫邪氣的侵襲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小王忍不住問道:“那為什麼會有季節性呢?”

謝老師耐心地解釋道:“因為氣候變化會影響六淫邪氣的活動,比如春季多風病,夏季多暑病,這些都與時令氣候密切相關。”

“還有,六淫致病也與地域環境有關。” 謝老師繼續說道,“比如西北地區多燥病、東北地區多寒病等,地域的氣候條件會影響人們的健康。

小王聽得津津有味,不由得思考起自己所在的地域,對於中醫對於疾病發病的解釋,心生敬意。

“最後,六淫致病還具有相兼性。” 謝老師補充道,“也就是說,六淫邪氣不僅可以單獨傷人,還可以同時侵犯人體,形成複雜的疾病。

小王聽後恍然大悟,覺得中醫對於疾病的認識真是深刻而全面,與現代醫學相輔相成。

“最後要注意的是,六淫致病還有病性轉化的特點。” 謝老師總結道,“比如,寒邪致病,如果失治或誤治,可能會轉化為熱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