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來13種新抗生素上市,仍迫切需要創新抗菌藥物

2017年以來13種新抗生素上市,仍迫切需要創新抗菌藥物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劉靜怡 韓金序)瑞士時間6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釋出了關於全球臨床和臨床前開發中的抗菌藥物(包括抗生素)的最新報告,並指出迫切需要針對嚴重感染的創新抗菌製劑。

世界衛生組織官網截圖

報告提到,自2017年7月1日以來,全球共有13種新型抗生素獲批上市,但只有2種代表一種新的化學類別,可以成為創新藥物。此外,臨床開發中的抗菌藥物數量已從2021年的80種增加至2023年的97種。

武漢協和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趙雷指出,細菌和病毒作為原始微生物,其基因結構相對簡單,為適應環境變化,自遠古時期起便不斷經歷基因突變。

與高等生物相比,低等生物的基因穩定性更低。“部分抗生素來源於天然微生物間的相互對抗,自然界原本維持著微妙的物種平衡,但人類的大規模使用打破了這一平衡,加速了細菌的耐藥性突變程序,最終演化出能夠抵抗抗生素的新型菌株,從而形成耐藥性種群。因此,耐藥性的產生是長期使用抗生素的必然結果。”趙雷指出。

世衛組織表示,抗生素的耐藥性只會越來越嚴重,但開發出開拓性產品的速度還不足以對抗最危險和致命的細菌。對此,趙雷表示,為應對長期使用抗生素產生的耐藥性,需要加大新抗生素的研發力度。“這一過程充滿挑戰,因為發現全新藥物的難度,遠超改良現有藥物。”

“已知結構的抗生素重複發現的頻率卻越來越高,新抗生素上市越來越困難。”延安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副院長嶽昌武教授在《抗生素開發現狀及策略》①一文中表示,新抗生素研發週期長、成本高和易耐藥使得製藥寡頭紛紛下馬抗生素研發專案或部門,而技術的瓶頸使得獲得新的抗生素越來越難。此外,世界範圍內的抗生素濫用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控制。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搜尋發現,2018年,諾華宣佈將終止抗生素、抗病毒藥物的早期研發,而在此之前,阿斯利康、賽諾菲等大型藥企也宣佈放棄這一領域。

面對日趨嚴峻的“抗菌”問題,許多國家紛紛行動。2012年,由美國參議院透過的名為抗生素激勵法案,鼓勵醫藥企業重拾抗生素研發業務,激發這一領域的創新性研究。我國也是最早釋出和實施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的國家之一。2022年10月25日,國家衛健委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遏制微生物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22—2025年)》,明確提出“研發上市全新抗微生物藥物1~3個;研發新型微生物診斷儀器裝置和試劑5~10項”的目標。

趙雷表示,在這種背景下,在臨床上實施抗生素的交替使用策略十分重要。“在某種抗生素出現耐藥情況後,及時暫停使用,並改用不同種類的抗生素。待病原菌對原先抗生素的敏感性恢復後,再適時迴歸使用,以此策略可有效延緩耐藥現象的蔓延。”

參考文獻:

①嶽昌武.抗生素開發現狀及策略[J].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21,19(01):1-7.DOI:10.19893/j.cnki.ydyxb.2021-007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