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為何更易感染?這些情況不要忽視!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病情診斷需從多方面出發
撰文:張泰勝
筆者在發熱門診值班期間,收治了一名這樣的患者:
個人資訊:患者女性,86歲。
主訴:乏力3天,發熱2小時。
現病史:患者3天前出現全身乏力,遂至當地醫院就診,血氣分析示:酸鹼度7.48,葡萄糖濃度24.3mmol/L,鉀離子濃度3.30mmol/L;顱腦CT提示腦幹、雙側基底節、雙側輻射冠及雙側額頂葉多發腦變性灶,未除外急性腦梗死;予以補液治療(具體不詳),但症狀未見明顯改善。
2小時前出現發熱,最高體溫39℃,伴咳嗽、畏寒、氣促、全身乏力、神志改變等不適,感噁心,嘔吐1次,為胃內容物,為求系統治療遂到我院發熱門診就診,擬“發熱查因”收入院。
既往史:20餘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口乾、多飲,曾診斷為“2型糖尿病”,近期降糖方案為“阿卡波糖、甘精胰島素”,控制不詳。有高血壓病史,長期血壓控制情況不詳。
入院後實驗室檢查如下:
尿常規:
圖1 尿常規結果
感染指標:
圖2 三項常用感染指標
糖代謝指標:
圖3 糖化血紅蛋白
查體過程中,發現患者膀胱明顯充盈,留置導尿管後可引流出大量膿尿(圖4)。
圖4 左側剛引流出,右側引流4小時後
完善胸部+腹部CT僅提示少許肺部感染灶、慢性膀胱炎。結合患者情況,考慮診斷泌尿道感染,而患者既往糖尿病史則是其感染的高危因素。
為什麼泌尿系感染多見於糖尿病患者?
相對於一般人而言,糖尿病患者出現感染的風險更高。這裡麵包含多種機制,包括以下幾點:
1.糖尿病患者長期處於滲透性利尿狀態,尿液中含大量糖分,而糖分是細菌和真菌繁殖的溫床[1],從而易導致泌尿系感染的發生。
2.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機體處於高糖狀態下,胰島素分泌減少,從而淋巴細胞凋亡加速。淋巴細胞的減少可導致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下降[2],患者感染泌尿系感染的風險也隨之增加。
3.糖尿病患者本身處於內分泌糖代謝調節紊亂狀態,白細胞調動能力下降,白細胞敏感性下降,免疫力同時受到影響[2]。
4.長期使用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受體抑制劑(SGLT-2i)的患者,常見不良反應包括泌尿道感染。故反覆泌尿道感染的患者應慎重使用該類藥物[3]。
5.儘管糖尿病患者大多有多飲的習慣,但長期高糖狀態下,仍可能殘存一部分糖在泌尿系統中,常見部位如膀胱[4]。
知識拓展
一
為什麼泌尿系感染如此鍾愛女性?
除去糖尿病等易感因素,相對於男性而言,女性還有許多獨特的機制更易引起泌尿道感染:
1.生理結構
表1 女性泌尿系感染易感因素[5]
*pH:酸鹼度
2.絕經期女性卵巢功能減退,雌性激素水平明顯下降,可引起泌尿系統黏膜萎縮,促進泌尿道感染的出現[6];
3.部分女性因自覺排尿較為麻煩,為減少排尿的次數減少喝水。而喝水的減少導致機體脫水,糖分濃度增加,導致感染風險增加[7]。
二
女性泌尿系感染合併糖尿病有何臨床特點?
由於上述兩種因素,女性糖尿病患者泌尿系感染的風險遠大於男性。但糖尿病患者出現感染時卻與一般的患者有著一些不易察覺的要點,臨床中仍需明察秋毫。
那麼你知道女性糖尿病患者泌尿系感染有什麼臨床特點嗎?
參考文獻
[1]Yang H, Choi E, Park E, Na E, Chung SY, Kim B, Han SY. Risk of genital an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SGLT-2 inhibitors as an add-on therapy to metformi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Korea. Pharmacol Res Perspect. 2022 Feb;10(1):e00910.
[2]劉春妮,徐文正,饒小胖. 糖尿病合併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分析[J]. 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誌(電子版),2014(2):249-252.
[3]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SGLT2)抑制劑臨床合理應用中國專家建議[J],中國糖尿病雜誌,2016,24(10):865-870
[4]武冰冰,王勇. 中老年女性糖尿病合併泌尿道感染的臨床護理觀察[J]. 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誌,2021,8(15):183-185,189.
[5]中國女醫師協會,中國女性尿路感染診療專家共識[J],中華醫學雜誌,2017,97(36),2827-2832
[6]黃旭明等,泌尿道感染繼發膿毒血癥的危險因素及病原菌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2,19(11)
[7]林春梅. 女性尿道綜合徵綜合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 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 2017, 3 (01): 95-97.
本文來源:醫學界感染頻道
責任編輯:馮梓瑩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