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哪個省,痔瘡比例最高?

中國哪個省,痔瘡比例最高?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記得把尹哥設為星標⭐️ 哦~

文字:子昱 校稿:朝乾 / 編輯:果慄乘

聽到就疼!

中國哪個省份的痔瘡發病率最高?或許很多人會認為川渝地區最高,畢竟這裡是吃辣大戶,肛腸科治療技術極為發達,是人們印象中的痔瘡高發地區。

但真實的調查結果,卻並不是川渝,甚至川渝都排不到第二名,或許這也與資料過時有關吧,畢竟最近的一次相關調查,也已經是十年前的抽樣調查了。

中國在2013年進行了一次全國範圍的痔瘡流行病學調查,這項統計是我國最大範圍的痔瘡流行病學調查,涵蓋了除港澳臺以外的31個省市區,調查總樣本為68906人。

將近7萬人的樣本總量,與14億的總人口相比,顯然微不足道,結果可能會有較大誤差。

調查結果顯示,湖南省以76.64%的發病率高居榜首,而飲食清淡的廣東省居然以67.42%的發病率名列第二。

△ 中國痔瘡地圖

痔瘡作為一種古老而又常見的疾病,很多人都體驗過發作時的各種症狀。雖然痔瘡不是一種惡性疾病,現代醫學保障下也幾乎不會致人死亡,但發作時淋漓的鮮血以及那股從後庭襲來的疼痛,都讓患者苦不堪言。

01

痔,後病也

大概自古人類直立行走後,痔瘡就開始伴隨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後,各個地方的古代文明都記錄了痔瘡。

3700年前,古埃及的莎草紙上有著現在已知最古老的關於痔瘡的記載。

△ 古埃及人當時在莎草紙上的記載,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古老的關於肛門直腸疾病的論文(圖:britishmuseum)

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非常詳細地記錄了痔瘡的治療方法:用鋒利的刀片切掉、燒紅的烙鐵灼燒,而後用蜂蜜塗抹,用海綿包紮。現代痔瘡的英語“haemorrhoids”也來源於希臘語“流血”。

△ 基於希波克拉底記載復原的手術工具,大概病人看到就覺得痔瘡不治而愈了(圖:wiki)

但這個時候興起的體液學說使醫生們相信,痔瘡是因為血液和膽汁淤積過多造成,甚至痔瘡出血也是身體排毒的一種方式。這一觀點在西方非常流行,直到拿破崙時期,人們仍用水蛭吸血來治療痔瘡

△ 痔瘡偶爾給身體放放血,也是極好的(圖:Brian J. Ford)

中國的戰國時期,《莊子·列禦寇》中講述了一個故事:“秦王有病召醫,破癰(yōng)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癒下,得車愈多。”這便是成語“吮癰舐痔”的來源。

△ “吮癰舐痔”指為人舔吸瘡痔上的膿血今天用來比喻卑劣地奉承人(圖:《南華真經註疏》)

但很顯然,古人不可能真的大範圍推廣依靠舔舐來治療痔瘡。先秦時期醫學名著《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中提到了痔瘡的成因:"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

《屍子》則提到:“有醫竘者,秦之良醫也,為宣王割座,為惠王治痔,皆愈。”

△ 原來秦王也會得痔瘡

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書中記錄了一個治療內痔的方法:取下狗的膀胱,套在一根竹管上;而後插入直腸,對著竹管吹氣,裡面的狗膀胱膨脹;最後將其拖出來,痔瘡也就隨之被拖出來,在上面敷上藥物就好了。

△ 馬王堆古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還提到了用青蒿治療痔瘡(圖: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總的說來,古人並不清楚痔瘡的病因,對於痔瘡的治療主要包括刀割、灼燒、放血治療等,療效一言難盡。

△ 不治吧,疼;治吧,更疼,家人們誰懂啊(1550年德國木版畫 圖:壹圖網)

縱然痔瘡在各種烈性傳染病面前不值一提,但一直到19世紀,對於大部分患者來說,痔瘡依然是一種伴隨終生、難以治療、痛苦不堪的疾病,甚至它還影響了歷史的程序。

美國作家理查德‧扎克斯(Richard Zacks)在《西方文明的另類歷史》中提到,1815年拿破崙兵敗滑鐵盧的一項重要原因是戰鬥當天痔瘡發作,劇烈的疼痛導致拿破崙沒能親自參與指揮,貽誤戰機。

在後續戰鬥中,拿破崙又因為疼痛干擾了自己的決策,最終導致戰役失敗,拿破崙一手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也宣告覆滅。

△ 痔瘡的痛苦,拿皇是懂的(圖:wiki)

02

痔瘡病因

現代醫學對於痔瘡的認識,起源於1761年近代病理學之父莫爾加尼,並在此後不斷修正。

△ 莫爾加尼1761年發表著作《疾病的位置與病因》,用大量的例項,有說服力地證明症狀與體內病變的關係(圖:info.hsls.pitt)

過去人們通常認為,由於肛門附近的痔靜脈無靜脈瓣,在便祕、久坐、久站等因素加持下,痔靜脈曲張、膨大形成痔瘡

△ 靜脈曲張,是一種淺表靜脈變大和扭曲的醫學病症

但這一假說並不能很好地解釋以下現象:

痔靜脈曲張學說認為,肛周肌肉組織鬆弛是造成痔瘡膨出的重要因素,但許多年輕患者的肛周組織並不鬆弛,反而處於緊繃狀態;痔瘡出血顏色較鮮豔,很難說是靜脈血的顏色;一些較大的痔可以自行回位或者手法復位,還有許多直腸脫垂的患者往往沒有痔瘡……

△ 你還有大好人生,肛門也還緊緻有彈性,怎麼就有痔瘡了(圖:瑞克和莫蒂)

1975年,托馬森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假說:痔區位於直腸與肛管交界處,本來是直腸下端的正常結構,也稱“肛墊”,其作用是協助括約肌完成肛管閉合;當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痔病理性肥大、脫垂後,就會形成痔瘡

△ 托馬森論文中封閉的肛管的縱剖面,肛墊被包圍的內括約肌和外括約肌壓縮在一起

這一觀點在上個世紀80年代得到醫學界眾多大佬的支援,也是目前痔瘡病因的主流觀點。

根據下圖解剖圖,齒狀線為直腸與肛管的交界線,是肛管與直腸的解剖標誌。齒狀線以上的直腸黏膜由植物神經支配,沒有疼痛感神經,齒狀線以下的肛管受脊神經支配,疼痛反應比較敏銳。

△ 肛周解剖圖譜

而肛墊上皮內感覺神經末梢器極為豐富,且分佈廣泛,把控著排氣、排便的大門。當幹便、稀便或氣體充滿直腸後,可以引起內括約肌鬆弛。

隨後,肛墊就可以感受到不同物體造成的不同壓力,並對不同物體的性質進行辨別,判斷結果反饋給中樞後,再決定是否排放。但是當痔瘡發作時,豐富的感覺神經會導致劇烈的疼痛

△ 痛,真的太痛了(圖:壹圖網)

目前尚無一致的解釋來說明肛墊肥厚和移位的原因。可能的原因包括盆底動力學改變、Treitz肌退行性變、肛墊內動靜脈溫和調節障礙等。

傳統上,根據痔瘡所在位置分為內痔(位於齒狀線以上)與外痔(位於齒狀線以下)以及混合痔

△ 痔瘡的種類(圖:hdtreatment.com)

△ 痔瘡較重時的表現為環狀痔,當其脫出時,肛門口處可見到環狀或梅花狀的腫物,所以也有“梅花痔”的叫法

依據痔瘡的臨床表現,可將痔瘡分為以下四期:

• 一期:不會突出到齒狀線以下,可以在肛門鏡檢或結腸鏡檢中看到;

• 二期:痔瘡會突出到齒狀線以下,但可以自行縮回;

• 三期:痔瘡會突出但可以手法復位;

• 四期:痔瘡會突出並停留在齒狀線以下,不能復位。

△ 不同時期痔瘡的狀態(圖:wiki)

痔瘡的症狀包括出血、疼痛、瘙癢、糞便滲漏、脫垂和粘液排出。然而,許多肛門部位疾病的症狀都可能被誤認為是痔瘡引起的,但是否真是由痔瘡所致,目前尚不清楚。

同時,在一些基於結腸鏡檢查的研究中,痔瘡分期和痔瘡症狀之間沒有顯著關聯,這與傳統觀念相矛盾,所以目前關於痔瘡的分期正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

03

到底是誰把痔瘡整出來的?

有句俗語叫:十男九痔,十女十痔。近年來,網上流傳的各種段子中痔瘡也是常客。

△ 誰曾經還不是個“有痔青年”了

雖然世界各國對於痔瘡的發病率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看法,但各種調查結果都表明,與俗語中所說的“全民皆痔”相比,痔瘡的患病率並不那麼高

美國在1989年進行了一次關於痔瘡的全國性調查,根據該調查結果估算,彼時美國大約有3600萬人曾被診斷患有痔瘡,不到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

在2001年德國的一項研究中,458名連續出現腹部和肛門症狀的患者接受了訪談和檢查。在63%認為自己患有痔瘡的人中,只有18%的人在直腸鏡檢查中被發現患有痔瘡,與不相信自己患有痔瘡的人群(13%)的概率相似。

△ 大部分人以為的痔瘡只是錯覺罷了,但多關注菊花健康總是沒錯的(圖:壹圖網)

在這麼多樣本案例與資料調查之下,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學界關於痔瘡的危險因素並沒有達成共識

一種非常流行的觀點是,痔瘡在發達國家更常見。可能除了因為發達國家纖維攝入量較少以外,發達國家人口習慣使用坐便器、長時間如廁等原因有關。

△ 帶薪拉屎也別蹲太久哈,不然就有點得不償失了(圖:shutterstock)

JAMA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任何對下半身靜脈施加壓力的因素,都可能導致痔瘡,包括排便時的過度用力、長時間坐在馬桶上、便祕或腹瀉、超重、懷孕、衰老,等等。

痔瘡影響20%-60%的人口,每年有超過千萬人次就診。無明顯症狀或者痔瘡不脫垂的患者治療中,一線治療首選保守治療,包括調整飲食結構、增加液體和纖維攝入量、縮短如廁時間、排便時避免過度用力、改變生活習慣等。

△ 關愛菊花健康人人有責

對於有無法忍受的症狀、較大痔瘡脫垂或有較大內痔的患者,應採取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包括內鏡下橡皮帶結紮、紅外凝固、硬化療法、冷凍療法、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等。此外,一些外用藥物可以幫助緩解疼痛等不適。

△ 將痔瘡根部結紮,使痔瘡壞死、脫落,該方法適用於一些內痔(圖:Andrea C. Bafford, MD&Ronald Bleday, MD)

綜上,痔瘡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但不至於全民皆有。痔瘡發作時的痛苦想必許多人都經歷過,平時最好以預防為主,改善不良生活習慣,畢竟誰也不想後方不穩。

參考資料:

[1] Acheson AG, Scholefield JH. Management of haemorrhoids. BMJ. 2008;336(7640):380-383.

[2] Sandler RS, Peery AF. Rethinking What We Know About Hemorrhoids.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9;17(1):8-15.

[3] 張東銘.痔的現代概念及其解剖生理學基礎[J].大腸肛門病外科雜誌,2000(03):4-11.

[4] Sugerman DT. JAMA patient page. Hemorrhoids. Jama 2014;312:2698.

[5] 中國痔瘡地圖釋出:川渝不是第一,不愛吃辣的廣東人卻排第二. 網易.

[6] 田振國, 陳平(編).(2015).中國成人常見肛腸疾病流行病學調查.武漢大學出版社.

[7] Cengiz TB, Gorgun E. Hemorrhoids: A range of treatments. Cleve Clin J Med. 2019;86(9):612-620.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壹圖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