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壓高”血管彈性好風險低?降壓要以降收縮壓為主?醫生辨偽

“低壓高”血管彈性好風險低?降壓要以降收縮壓為主?醫生辨偽

咱們剛說過中青年人“低壓”高、也就是舒張壓高居多,智慧的手機就給我推送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高壓高”和“低壓高”哪個更危險?應該重點控制哪個?一次說明白!

可看了文章,我覺得不僅沒說明白,反而一些錯誤說法會誤導大家。

比如,文章說,高壓(收縮壓)升高帶來的風險最大,相比之下,低壓(舒張壓)升高僅僅是的初期階段。並且說,雖然低壓(舒張壓)升高也存在風險,但相對而言,其危害程度較低,……,因此,在高血壓的治療中,對收縮壓(高壓)的控制至關重要。最後,文章總結說,收縮壓升高比舒張壓升高更危險,是高血壓治療的關鍵指標。

這些說法顯然錯誤的

對於高血壓來說,無論高壓高、低壓高,都是高血壓。

在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中,說到收縮壓和舒張壓,都是“和(或)”。比如,診斷高血壓的診室血壓標準,是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在這裡,無論是收縮壓(高壓)高還是舒張壓(低壓)高,有一條符合標準就可以診斷。

高血壓危險分層根據血壓分級劃分,高壓和低壓等比例。

高血壓帶來的風險,很大程度上是和血壓水平有關。所以高血壓也是有分級、分輕重的。每一級高血壓都是以收縮壓升高20mmHg和(或)舒張壓升高10mmHg劃分的。比如一級高血壓,是140-159/90-99mmHg,二級高血壓是160-179/100-109mmHg,而三級高血壓則是≥180/110mmHg。

這是因為研究發現,無論是收縮壓升高還是舒張壓升高,都和腦卒中、冠心病事件以及心血管病死亡風險相關,收縮壓每升高20mmHg、或者舒張壓每升高10mmHg,心腦血管病發生的風險就會倍增。這正是和高血壓分級的危險分層一致,怎麼能說是“收縮壓升高比舒張壓升高更危險”呢?

同樣,研究也表明,降低收縮壓和降低收縮壓同樣獲益。

“低壓”高說明血管彈性好有道理,但因此說風險低就錯了!高血壓的風險來自過高的血壓。

一般來說,高壓高、低壓不高或者降低,提示血管彈性差、動脈硬化;而低壓高則提示血管彈性尚好但緊張度高。這只是不同型別高血壓的一個發生機制,也和患者發病時的年齡有關,比如老年人本身就有動脈硬化,發生高血壓就多見收縮壓高,年輕人血管彈性好,則舒張壓升高多見,但這不能說明舒張壓高就是發病初期,收縮壓高就是發病晚期。而且一個人之所以發生高血壓,有遺傳、有生活方式、有身體代謝紊亂等多種因素的參與,危險因素越多,風險也越高,不是一個血管彈性就包打天下的。

再說了,換個角度,年紀輕輕就血壓高了,以後危險不危險?

高血壓的損害是來自過高的血壓,只要血壓從理想水平升高就增加風險。探討高壓高、低壓高的機制是為了幫助我們更有針對性地選擇降壓藥。

降壓要以降收縮壓為主?這個錯誤說法是怎麼衍生出來的?

這是誤把老年人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的降壓治療推及到了普遍的降壓治療。

老年人的高血壓是有特點的,特點之一就是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多見,這是因為動脈硬化隨增齡發生和加重()。

隨著年齡增長,動脈硬化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就像彈性好的膠皮老化了。一般到了60歲之後,就慢慢朝這個趨勢發展了。所以,心臟收縮時動脈血管擴不開,收縮壓增高;血管擴張後該回縮時也沒什麼回縮力,舒張壓降低,這裡還和動脈硬化之後脈搏波的傳導速度有關。結果就是,老年高血壓常常是收縮壓(高壓)高,舒張壓(低壓)低,脈壓大。這就給降壓治療帶來了困難:怕低壓降低而不敢降高壓。針對這種情況,中國老年高血壓管理指南中特別指出,對於老年高血壓降壓治療應強調收縮壓達標,在能耐受的前提下,逐漸使血壓達標。

因此,高壓高、低壓高都是高血壓,高壓高、低壓高同樣危險,高壓高、低壓高都要控制達標,不要偏頗,不要厚此薄彼。

(版權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