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運動要堅持,也要得法
運動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是重要的管理方法之一,那麼,應該怎麼“動起來”呢?什麼強度的運動比較合適?運動的頻率應該怎麼樣?……讓我們逐一來了解一下。
運動對控制糖尿病及併發症有好處
糖尿病患者運動後會消耗身體的能量,起到降低的作用,也會增加肌肉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使胰島素作用增強,也會降血糖。
另外,糖尿病患者在進行運動後,既增強了心肺功能,又會逐漸減少體內的脂肪,增加肌肉的含量,改善骨骼肌功能。此外,還可以改善不良的心理狀態,有助於睡眠等。總之,運動對糖尿病的整體控制以及併發症的預防有一定的好處。
3類糖尿病患者以中強度運動為宜
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的患者、病情穩定的1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一般在11.0毫摩爾/升以下的糖尿病患者,這3類人群適合低度、中等強度運動。
而有明顯的低血糖(血糖低於3.9毫摩爾/升)或血糖波動大、合併各種急性感染、嚴重心腦血管疾病(伴有心功能不全、嚴重心律失常、一過性腦缺血發作)、嚴重糖尿病腎病(≤45)、糖尿病足病、嚴重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新近發生的靜脈血栓、血糖未得到較好控制(餐後2小時血糖>16.7毫摩爾/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代謝併發症的患者,應嚴禁運動。
運動前應做好相應評估
糖尿病患者在運動前要做好必要的健康測評和運動能力評估,並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制定安全、科學的運動方案,選擇最適合的運動方式和運動強度。
對衣物和足部進行檢查,要穿著柔軟、舒適、寬鬆、吸水性好的衣物,穿著寬鬆、軟底鞋。運動前先做5~10分鐘的準備活動或熱身運動,將肌肉、關節活動開,以免運動中拉傷肌肉、扭傷關節和韌帶。
另外,還要隨身攜帶急救卡及糖塊、餅乾等,以備低血糖時之需,並做好血糖監測。
遵循“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的原則
糖尿病患者在運動中要遵循“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的原則,逐步增加運動量。運動時間由短到長,動作由易到難,長期堅持,相對定時、定量,適可而止。
運動計劃因人而異,要匹配適合自身的運動強度和頻率。運動持續的時間從每次5分鐘逐漸增加到30分鐘,頻率每週至少運動3~5次。
合適的運動強度可參考心率/脈率(在運動中的整個過程中,任一時刻所測得的每分鐘心率/脈搏次數),適宜的心率/脈率(次/分鐘)=(220-年齡)×(60%~70%)。例如,一位60歲的糖尿病患者,運動中最適宜的心率/脈率=(220-60)×(60%~70%)=96/112(次/分鐘),即運動中心率/脈率在每分鐘96/112次,這個範圍內上下浮動為適宜。
運動時以自身感覺來判斷運動強度是否合適。自我感覺以身體發熱、微微出汗,但不是大汗淋漓為宜。
運動時間要相對固定,宜安排在飯後0.5~1小時開始。一般餐後1小時左右血糖達到高峰,運動消耗能力既有利於降低血糖,又不易發生低血糖的風險。切記,不可在空腹時運動。
一般來說,糖尿病患者更多的以有氧運動為主,加之抗阻訓練。有氧運動指人體在氧氣充分供應情況下進行的運動訓練,常見的有步行、慢跑、騎腳踏車等。抗阻運動指肌肉拮抗自身重力或克服外來阻力而進行的主動運動,包括各種器械練習、啞鈴操、平板支撐、深蹲等。對於患有糖尿病的中老年人,一般適合低強度和中強度的運動。
運動後做好放鬆整理並檢視有無運動損傷
糖尿病患者在運動結束後不要馬上停下來,不能立即坐下休息,做5~10分鐘的放鬆整理運動,加快體能恢復、消除疲勞。放鬆後應更換潮溼的衣服,以防感冒;及時補充水分,最好是白開水或礦泉水。
檢查自身,檢視有無運動損傷,如足部紅腫、水泡,面板青紫和關節損傷等。如有損傷應請專業醫護人員處理,不得自行處理。要做好運動記錄,監測血糖變化,尤其是運動後加強血糖監測,預防遲發性低血糖。
另外,運動後不能馬上洗澡,待呼吸與心率恢復正常後再洗溫水澡。如有不適,請專業人員調整運動方案。
糖尿病合併併發症,運動有講究
◎合併腎病 適當運動對降低糖尿病腎病患者有積極作用。運動應從低強度、低運動量開始,以中、低強度運動為主。避免憋氣動作或高強度運動,防止血壓過度增高,注意監測血壓、尿檢、腎功能、電解質和酸鹼平衡。
◎合併視網膜病變 運動前應進行眼科篩查。增殖性視網膜病變或嚴重非增殖性視網膜病變,禁止做大強度有氧運動或力量訓練。視力明顯減退者,儘量減少戶外運動。
◎合併高血壓 血壓≥180/120毫米汞柱時不能運動。血壓≤160/100毫米汞柱時建議在專業人員的監督下進行放鬆訓練和有氧訓練。血壓≤130/80毫米汞柱時運動強度可以由低至中等,避免憋氣動作或高強度的運動,防止血壓過度增高。
◎合併冠心病 一般以較低運動強度為宜,每次20~45分鐘,最長不超過1小時,每週3~4次。應進行準備活動,結束時不驟然停止。
不恰當的運動會造成損傷
不恰當的運動方式、運動量和運動時間會給糖尿病患者帶來不良反應和損傷,如骨骼肌損傷、骨折、關節損傷、面板損傷、低血糖、蛋白尿、眼底出血、心肌缺血等。所以糖尿病患者的運動需要專業人員的指導和監督,身體出現不適症狀立即停止運動,必要時就醫。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相簿
作者 || 清華大學附屬垂楊柳醫院內分泌科 劉菡 中華預防醫學會糖尿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 清華大學附屬垂楊柳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崔麗梅
編輯 || 顏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