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科倔老頭”辭職了,成為自由執業醫生
“優秀的內鏡醫生脫離體制,依然可以做得非常好”
撰文 |汪航
在公立醫院幹了20多年後,“消化科倔老頭”劉強近期宣佈辭職。
雖然是科室中的技術骨幹,但看得出來他在公立醫院的體制內並不太開心。“比起有人左右情緒的日子,我更喜歡無人問津的時光。”他在官宣辭職的微博中如此寫道。
身為有著數十萬粉絲的大V醫生,顯然他並不會無人問津,這也是他敢於辭職的底氣。“離職後我還是挺忙的。我會更加專注於工作室的工作,每週還是會去九龍醫院做一些篩查和各種內鏡手術,還有幾家醫院需要去幫做一些內鏡手術。總之,生活沒有停止,還在繼續。”
劉強/本文攝影: 田棟樑
離開公立醫院後,劉強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自由執業醫生中的一員,他用行動展示了在中國還可以這樣做醫生。
為什麼要離開體制?
直到現在,劉強的家人、朋友都不贊成他離開公立醫院。他的好友、同樣是醫療大V的“成都下水道”認為這一決定“思慮不周”。也有很多網友覺得惋惜,認為他的離開是病人和醫院的損失,追問“(公立醫院)為啥留不住這麼優秀的人”。
實際上,早在多年前,劉強的一隻腳就已經踏到了體制外,也是從那時起,他有了辭職的念頭。
2017年至今,劉強每週都有一天到蘇州九龍醫院多點執業。這是一家民辦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內鏡中心雖然裝置先進,但缺乏優秀的專家坐鎮。劉強去了之後,現在胃腸鏡每年已經能做到2萬例,ERCP(逆行胰膽管造影和治療)、 EUS(超聲內鏡)、ESD(內鏡下黏膜剝離術)這樣的4級手術,每年能做到400多例。
但隨著公立醫院對醫生多點執業的限制越來越嚴格,劉強也越來越不適應這個體制。“國家政策是鼓勵醫生多點執業的,醫院也不會直接禁止,但會出臺各種政策限制你,比如,規定只能到醫聯體單位多點執業。”
除了多點執業,劉強於2020年4月中旬在蘇州、上海相繼開設了“倔老頭內鏡工作室”,主要做胃腸鏡的普查。
技術好加上為人正直,很多在網上關注他的人都來找他做胃腸鏡,有些粉絲特地打飛的從外地趕來。目前,蘇州“倔老頭內鏡工作室”的預約量已經排到了三個月後,上海的內鏡工作室同樣預約火爆。
位於蘇州的“倔老頭內鏡工作室”
無論是在公立醫院、九龍醫院還是在劉強的內鏡工作室,不亂收費一直是他的職業底線。劉強告訴“醫學界”,技術性收費,醫生想要賺錢太簡單了,甚至是很多公立醫院醫生,也會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而劍走偏鋒。
以息肉為例,一般來說,小於3mm的腺瘤性息肉,內鏡下用活檢鉗就可以鉗除;3-10mm的無蒂或亞蒂息肉,可以用CSP(圈套冷切除);10-20mm的有蒂息肉則使用圈套電凝;無蒂息肉可以上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大於20mm的無蒂息肉,大多需要ESD切除。
對劉強來說,內鏡下能直接切除的息肉,他不會讓患者折騰兩次,也不會讓患者多花一分錢。因此,到他工作室做胃腸鏡雖然費用要高於公立醫院,而且需要自費,但他常說,一旦發現息肉,患者就賺到了,總體花費反而低於一些公立醫院。
劉強向“醫學界”解釋,胃腸道有些息肉是可以內鏡下直接摘除的,但為了利益,部分醫生會讓患者住院EMR摘除,“息肉摘除基本上醫保都能報銷,普通活檢鉗鉗除的總費用大概200元左右。CSP切除大概500元左右,而EMR需要1500元-2000元,ESD需要住院,往往需要1.5萬-2萬元。”
“包括很多大醫院都會打擦邊球亂收費,我實在看不下去了,總之,眼不見為淨。”劉強說,除了不願意看到醫療潛規則外,一個穩定的、能摸魚的體制並不利於醫生技術的提高,因此他想換個環境,完全按自己的理念做事。
職業道德比技術更重要
不濫用高階內鏡技術,並不代表劉強技不如人,相反,他是蘇州地區唯一能熟練開展超聲內鏡各種治療的專家,包括放射粒子植入、腹腔神經節阻滯、胰腺假性囊腫引流、膽道引流等,被患者譽為“蘇州最好的消化內鏡醫生”。
畢業後,劉強進入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工作,他很早就意識到,消化內鏡技術發展迅速,只有不斷學習新技術才能適應學科的發展需要。
“那個時候,我們醫院只能開展普通的胃腸鏡,醫生只要注重手法,讓病人反應小就可以了,還沒有早癌篩查的概念。”2006年,劉強去上海長海醫院學習了4個月的ERCP技術,當時國內只有少數消化內鏡醫生能掌握這項技術。
學習歸來,劉強回到醫院開始自己摸索,並在臨床中試著做了一些手術。期間,他保持與同行交流,不停看書、看文獻,還去國外的網站觀摩其他醫生的手術影片。
“誰手術做得好,我就去看,去跟他學,國內外的很多中心我都跑過,去看看人家在做什麼,有好的技術我就去學習。”目前,僅ERCP一項,劉強就在蘇州地區有近1萬例的操作經驗。
劉強在為患者做篩查
和學習ERCP不同的是,劉強的EUS技術最初是自學的。“醫院買了超聲內鏡,沒人會,我在一年之內做了一百多個病人就基本掌握了這項診斷技術,後來也是同行交流,去國外短暫培訓,陸續開展了超聲內鏡下的各種治療技術。”
透過觀摩手術影片和外出學習,劉強還熟練掌握了ESD技術。現如今,消化內鏡的“3E”技術(ERCP、EUS、ESD)他都精通,這樣的全能內鏡醫生,在國內也不多見。
他也從不吝嗇傳授自己的臨床技能。“醫學界”瞭解到,包括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附屬兒童醫院在內的眾多蘇州地區的醫生,只要是能熟練做膽胰方面手術的人,其技術基本都是從劉強那學的。
“很多人會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我不這麼看,因為內鏡技術需要傳承,其次我不可能做一輩子。”劉強始終認為,職業道德比技術更重要。
“如果我想牟利,工作室扎息肉每個多收1000,都以EMR操作,那麼每年我就多收入100萬。”劉強認為,單純的技術好,並不能代表人品和職業道德,“一個醫生,首先你必須把你的病人當人來看待,而不是商品。”
“最好的醫患關係是,患者能認可醫生的努力,醫生不利用患者謀私利。”劉強在微博上會推薦一些自己信得過的醫生。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有技術但不會過度治療和亂用昂貴的藥物和器材等。
脫離體制也可以活得很好
目前,醫院人事科已經同意了劉強的辭職申請,不過由於是編制內人員,走完流程要蓋幾十個部門的紅色印章,這讓他感到有些頭疼。劉強打趣地說,自己準備每月蓋一個章,一直蓋到退休。
從下個月開始,他在辭職後的工作安排會基本固定下來。每週二、週四在九龍醫院出門診和做手術,週三去其他醫院自由執業,週日則回到蘇州木瀆地區的“倔老頭內鏡工作室”,為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做胃腸鏡普查。此外,每隔兩週,劉強還會去上海的內鏡工作室一趟。
對他這種相對自由的執業狀態,有同行感嘆道,“劉強給大家做出一個表率,優秀的內鏡醫生脫離體制,依然可以做得非常好。”
這不僅是說他技術能力出眾,也包括負責任的執業態度。自從開設內鏡工作室後,劉強一開始擔心沒有病人前來篩查,或是醫療服務不夠好,現在證明,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後來,他又擔心醫療質量有問題,比如病人多了,一個人是忙不過來的,出現漏診、誤診怎麼辦?
為了做好質控工作,每一臺胃腸鏡,劉強都優先由他親自操作,同時,工作室的時間也比較靈活,複雜病例能檢查1小時之久,普通病例也能保證15分鐘左右的檢查時間。
有時候預約量過大,實在忙不過來,他也會高薪邀請技術過硬的醫生一起做檢查,兩人輪流上場以避免過度疲勞。“邀請過來的,都是在篩查早癌方面很有經驗的專家,和我一起把脈,我也會在旁邊陪著,相當於兩個人同時在替患者篩查,看得更仔細了。”
每一臺胃腸鏡都由劉強親自操作
此外,病理檢查是明確胃腸病變性質的一項重要診斷措施,當出現內鏡和病理矛盾的病例時,劉強會首先要求自己能看出病理切片的異常,為了保證準確無誤,他還會尋求第三方專家幫助,把病理電子切片發給對方,請外部的病理專家重新診斷。
為了讓篩查更加精準,從今年開始,劉強決定自學消化病理,“師弟把他掃描的幾本病理書發給我,碰到不會的馬上發給病理科哥們講解。最近也在家把幾本病理書掃描後存了起來,方便隨時查閱和請教。”
如今,蘇州工作室的節奏很快,預約也多,但質控卻比公立醫院高很多。
對胃腸鏡篩查而言,有兩個評價其優劣的關鍵指標:早癌檢出率和息肉發現率。據劉強透露,國內很多大三甲的內鏡中心,早癌檢出率達到20%-30%就相當好了,日本、韓國的胃食管早癌檢出率超過70%。
在劉強的內鏡工作室,早癌檢出率能達到50%左右,結腸息肉發現率一直大於40%。“醫學界”見到劉強這天(6月14日),他一上午時間做了15例胃腸鏡篩查,有八成的患者被查出了息肉。
近年來,隨著早癌篩查理念的普及,從全國各地專門找他做胃腸鏡篩查的人越來越多。公開離職的訊息之後,一些民營醫院邀請劉強全職加入,也有一些資本想拉劉強合夥,都被劉強一一否決了。他的理由是,裝置、模式可以複製,但核心的醫生、技術無法複製。
劉強
“我這人真的沒有什麼雄心壯志,也不想做什麼大事業。幹到退休財富相對自由就滿足了。”前些年,他最理想的工作狀態是:有個自己的工作室,有個條件比較好且能按自己理念做事的高階內鏡中心,還能趁閒暇時間,去各地內鏡中心提供技術支援。
如今,他的理想終於實現了。
來源:醫學界
責編:黃思宇
編輯:趙 靜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