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光焰教授:從胸外科診療技術的創新看肺癌治療的發展

雷光焰教授:從胸外科診療技術的創新看肺癌治療的發展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在肺癌的治療中,外科手術是早期肺癌患者的首選治療方式。對於早期、中期甚至部分區域性晚期的肺癌患者,以手術為核心的綜合治療策略已助力眾多患者實現了長期生存的目標。近年來,隨著腔鏡技術、消融技術和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的迅速發展,胸外科診療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和突破,從而為患者帶來了更加安全、高效的治療選擇。為了加深對胸外科創新技術的瞭解,【醫學界】特邀陝西省醫院雷光焰教授就胸外科技術前沿進展、肺癌手術治療策略等熱門話題進行分享。

專家簡介

雷光焰 教授

一級主任醫師 博士後導師 西安交大一附院胸外科特聘專家

陝西省腫瘤醫院胸外科名譽主任、診療中心主任

陝西省抗癌協會腫瘤微創專委會名譽主委、縱膈專委會主任委員

陝西省老年學與老年醫學會肺癌專委會 主任委員

肺結節的治療選擇:外科手術or消融治療

肺結節為小的局灶性、類圓形、影像學表現密度增高的陰影(直徑≤3cm),可單發或多發。從密度上看,肺結節可分為純磨玻璃結節、部分實性結節和實性結節,從性質上看,肺結節有良性、惡性以及潛在惡性之分。

雷光焰教授:隨著肺癌篩查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肺癌在早期階段得以發現。早期肺癌往往以肺結節的形式呈現,因其尚未發生轉移,仍屬於區域性病變範疇,因此透過區域性治療即可獲得治癒性結果。目前,外科手術和消融治療是肺結節治療的兩種主流方法,其中外科手術佔據主導地位。作為已有百年曆史的治療手段,外科手術傳統的分米級切口如今正朝著微創化、精準化的方向發展,近二十年來,腔鏡技術越來越精湛,患者接受腔鏡下的微創手術的切口達到了釐米級。相比之下,消融治療則屬於後起之秀,消融治療即用一根針穿刺後,將不同物理手段產生的熱能、超低溫傳遞至腫瘤組織內,透過物理的手段把腫瘤在原位直接滅活,與手術相比,消融治療的創口則小至毫米級。

此外,面對需要治療的肺結節,選擇治療手段時要綜合考慮患者肺結節的大小、位置及惡性程度。消融治療可對區域性病灶實現較好的控制效果,而基於可行淋巴結清掃的優勢,手術治療依然是存在轉移風險的肺結節的不二選擇。因此,越小的病灶越適合消融治療,越是可能存在轉移的、惡性程度越高的結節,則更適合手術治療。一般而言,混合磨玻璃結節惡性概率大於實性結節,而惡性實性結節的惡性程度則遠高於惡性磨玻璃結節,因此,實性結節更適合能夠清掃淋巴結的手術治療。還需指出的是,除了結節的惡性程度,結節所在的解剖位置也十分重要,位於肺邊緣部位的實性結節,消融治療有發生支氣管胸膜瘻的風險,採用手術楔形切除安全性更高;位於肺葉偏中心部位的磨玻璃結節,消融治療則可最大程度保留肺組織和肺功能。

針對肺結節的治療方式選擇應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相信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臨床上對肺結節的管理也會愈發成熟。肺結節還將擁有更為精準的個性化治療方案,從而進一步提高早期肺癌的治癒率和生存質量。

肺癌手術技術革新:重塑患者治療效果與預後

在肺癌的治療中,外科手術是極其關鍵的組成部分。縱觀肺癌手術發展歷史,可以看到隨著對肺區域性解剖學的深入理解、手術裝置的持續創新,以及肺癌手術方式的不斷改進,我們已經實現了從傳統的“大切口”向“微創”的重大轉變。特別是進入21世紀後,胸腔鏡手術(VATS)和機器人輔助胸腔鏡手術(RATS)快速發展,深刻地改變了肺癌手術的實踐。

雷光焰教授:得益於腔鏡技術、人工智慧等現代技術的支撐,微創化、精準化、智慧化成為了外科近年來最大的進展。隨著外科手術的發展,VATS已成為了外科手術的主導,可以說,當前臨床上大部分手術都為腔鏡下的微創手術。同時,人工智慧的應用也為外科手術帶來了革命性的發展。人工智慧可在術前對患者的血管、和肺部其他結構進行精準的影象重建,為手術方案提供科學的規劃,在進行肺區域切除,尤其是肺段切除手術時,人工智慧可幫助醫生準確判斷患者的血管、支氣管等結構的位置走向,避免誤傷,從而降低了患者術後併發症的風險。

創新技術落地基層:惠及患者的同時還需做好規範化

在我國,基層醫療機構是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重任。基層醫療機構提供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以及預防、保健、康復等全方位醫療服務,滿足了人民群眾基本醫療需求,因此,基層醫療機構的發展,能夠惠及更廣大的患者群體,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

雷光焰教授:首先,胸腔鏡技術在基層已經得到了普及,而消融治療技術落地基層醫療機構也十分重要。目前年輕的肺癌患者數量增多,這類患者得到治療後,未來其他肺葉仍有出現新病灶的風險。因此,臨床中對這類患者的干預需做好長期規劃,儘可能保留肺組織和肺功能,為未來的再次治療留出機會。老年患者也是如此,由於基礎情況難以耐受更大範圍的手術治療,消融技術因其極致微創的特性對其具有重要的治療價值。近幾年,基層醫療機構開展消融治療受到了國家政策的支援,然而,還需完善針對該技術的質控標準,透過對基層醫生進行持續的培訓,從而讓消融技術實現規範化,讓這項微創好技術轉化成患者的好結果,為實現健康中國做出貢獻。

肺癌圍術期治療:多維獲益助力患者生存

眾所周知,即使行肺癌根治性切除,患者術後仍有較高的復發風險,為提高手術成功率,以減少術後復發、降低轉移風險為目標的圍術期輔助治療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雷光焰教授:在肺癌中,基因突變往往是腫瘤惡性程度更高的一個指徵,攜帶基因突變的患者更容易發生復發和遠處轉移,甚至部分患者在肺部原發病灶相對較小的情況下就發生了遠處轉移。對於這類患者,使用靶向藥物全身抗腫瘤治療對預防復發、延長生存十分關鍵。因此,進行基因檢測具有必要性,尤其是對於驅動基因陽性患者比例較高的肺腺癌。若基因突變為陽性,則可進行輔助靶向治療,若無基因突變,則可考慮進行圍術期免疫治療。現階段,臨床上可透過新輔助治療對患者的病灶進行降期轉化,從而為手術治療創造條件,尤其是存在縱隔淋巴結轉移的N2期肺癌患者,術前新輔助治療後,患者接受治療的反應和效果顯而易見,為其術後繼續該治療方案提供了佐證,治療無效的患者則應及時更換治療方案,避免無效方案術後反覆應用。此外,多學科(MDT)診療可以發揮不同學科不同維度的認知優勢,透過專業間的優勢互補,為患者的輔助治療提供更加全面、專業的指導和助力。

精彩資訊等你來

審批編號:CN-137139 過期日期:2024-09-19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支援,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參考

* 此文僅用於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資訊,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