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風雨抗爭,與時間賽跑,醫護團隊接力搶救暈倒老人

和風雨抗爭,與時間賽跑,醫護團隊接力搶救暈倒老人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記者 韓金序)6月28日9時30分,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門診導醫護士劉女士(化名)正在為患者答疑,抬頭的間隙,劉女士注意到停車場安保人員朱先生指向停車場呼喊:“有人倒在地上了!”

劉女士抵近後,迅速評估,發現患者心跳呼吸停止,於是立即聯絡急救中心,同時進行心肺復甦,與死神爭分奪秒。急救團隊接到求救電話,帶上急救包和除顫監護儀、轉運床飛速地穿越暴雨趕到現場。因為現場環境受限,團隊決定邊搶救邊轉運,快速送往急救中心搶救室。

6月29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急救中心科護士長田鈺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在大雨中突發狀況而入院的潘先生(化名)仍在急救中心重症監護病房內接受治療,醫院正全力救治。此次應急救援其實是急救中心與多部門協作共同反覆演練的內容,常態化演練,提高響應速度和救治效率。這次救援過程任何一個環節延誤,都會影響救治效果。

田鈺回憶,6月28日那天,氣象臺釋出了暴雨紅色預警,不打傘一出門衣服就會被淋透。幾乎是身體本能的反應,劉女士一邊衝向停車場,一邊撥打急救中心的電話,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快!

“快,我們得加快速度!”急救中心主管護師李少星騎跨在移動的轉運床上,不間斷地為患者進行心肺復甦。“從停車場到急救中心搶救室的路要2-3分鐘,4-6分鐘是心跳呼吸驟停患者搶救的黃金時間,錯過可能會造成大腦不可逆轉的損害。我們不能,也不會放棄任何一絲生的希望。”李少星說。

9時36分,在醫護人員的緊密配合下,潘先生被快速送達急救中心搶救室。經過大約10分鐘左右的搶救,潘先生的心跳恢復,但頻發室顫。經評估和知情同意後,醫療團隊緊急實施了ECMO(體外膜肺氧合)治療,隨後護送進行介入手術,最後潘先生順利轉入急救中心重症監護病房。“血氧飽和度恢復至99%,心率穩定在每分鐘100次。”在團隊的不懈努力下,潘先生的各項生命體徵目前趨向穩定。

“前期的及時搶救為後續治療贏得了寶貴時機,目前患者的腦部未出現明顯水腫,但這並不意味著完全排除了腦損傷的可能性。”急救中心主任陳海華強調,心跳呼吸驟停病例中,未能及時得到救治而導致永久性腦損傷的情況極為常見,即便是心臟成功復跳的患者,也有可能面臨長期昏迷的風險。

急救中心副主任夏劍強調,這次施救取得較好的初期效果,整個急救鏈條的正確施救至關重要。“可以看到,在整個施救過程中,對患者的心肺復甦從未停歇,這得益於醫院RRT(院內快速反應團隊)團隊的建設。團隊要求成員全年24小時待命,為院內患者、家屬及其他人員的突發狀況提供及時、專業的救治,降低呼吸心跳驟停患者的死亡率,是一支‘移動急救隊’。”

“我們每1-2周就會組織一次針對各類急救突發狀況的實戰演習,要求整個急救團隊在接到報警後3分鐘內迅速響應,並且以在現場能進行高階生命支援的目標進行準備。”田鈺補充道。

“潘先生心源性猝死的具體誘因尚需進一步檢查確認,但他本身患有心臟病史,加上暴雨天氣導致的低氣壓環境,可能是觸發這一緊急情況的綜合因素。”夏劍提醒,面對此類緊急狀況,公眾應當立即撥打急救電話求助,由專業人員進行恰當處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