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中醫醫院集團,衝擊港股上市
又有一家醫療集團衝擊港股上市,號稱是“中國非公立中醫院醫療服務行業中最大的中醫院集團”。
作者|趙小樺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選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醫養遞表港交所
6月28日,據港交所官網披露,北京同仁堂醫養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仁堂醫養”)向港交所主機板提交上市申請,為其獨家保薦人。
實際上,今年4月,就有訊息傳出,同仁堂醫養計劃在香港主機板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
如若同仁堂醫養此番順利實現上市,作為中華老字號企業的同仁堂也將迎來自己的第四家上市公司,此前旗下同仁堂股份(600085.SH)、同仁堂科技(01666.HK)和同仁堂國藥(03613.HK)已陸續上市。
據招股書,同仁堂醫養是一家領先的中醫醫療集團,按照連鎖醫院、基層連鎖醫療機構及網際網路醫院三個層級構成自有和管理醫療機構。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2024年6月19日),同仁堂醫養已建立分級診療服務網路,包括11家自有線下醫療機構(七家醫院、兩家門診部及兩家診所)及一家網際網路醫院,以及九家線下管理醫療機構。
按照截至2024年6月19日的自有中醫院的2022年門診就診彙總人次和門診醫療服務彙總收入排名,公司是中國非公立中醫院醫療服務行業中最大的中醫院集團。
財務方面,2021年至2023年,同仁堂醫養分別實現營收約為4.7億元、6.97億元、8.95億元,年內利潤分別為-679.3萬元、-1466萬元、4459萬元。毛利從2021年度的7900多萬元增加至2023年度的1.9億多元,複合年增長率為56.2%。
於過往業績記錄期間,同仁堂醫養收入主要來自醫療服務(以中醫為主)、管理服務及向客戶銷售健康產品及其他產品。就醫療服務收入而言,過去的三個年度裡,同仁堂醫養醫療服務營收由2021年的約4.5億元增長至2022年及2023年的約5.96億元、7.3億元。同期,該公司醫療服務營收佔比均在八成以上。
隨著醫療服務網路的持續擴大,2021年至2023年,同仁堂醫養旗下醫療機構的總就診人次也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分別達140萬人次、150萬人次及190萬人次。
據招股書,此次赴港上市所募資金,同仁堂醫養將用於擴充公司的醫療服務網路、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償還若干未償還銀行貸款,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從“藥”到“醫”,醫療服務版圖不斷擴大
同仁堂的歷史悠久綿長。集團官網顯示,同仁堂品牌始創於1669年(清康熙八年),是首批中華老字號企業。目前在經營格局上形成了以製藥工業為核心,以健康養生、醫療養老、商業零售、國際藥業為支撐的五大板塊,擁有七個子集團、兩個院和多家直屬子公司。
自1997年旗下同仁堂股份在上交所上市後,同仁堂科技和同仁堂國藥也各自分拆,分別於2000年、2013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合計市值一度突破千億大關。
不同於已上市的3家公司,同仁堂醫養主營業務並非中醫藥,而是以“醫療+養老”為主。
公開資料顯示,同仁堂醫養是同仁堂集團旗下的全資二級集團,成立於2015年,在同仁堂集團以製藥為核心的“1+N”大健康產業業務版圖中,該公司著力發展同仁堂集團五大板塊之一的醫療養老闆塊。
隨著相關業務的不斷擴大,2019年10月,同仁堂以原北京同仁堂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為基礎,整合了體系內醫療和養老資源,同仁堂醫養由此誕生。
據報道,根據當時公告,同仁堂醫養的目標是透過發展醫療、養老、內購電商、培訓、膳食五大業務領域和先進的管理,打造中醫特色大健康生態圈,努力在五年內使集團規模成長到五十億級別,實現從“藥”到“醫”、從治療到健康的轉型。
同一時期,同仁堂醫養旗下醫療投資公司還成功發行同仁堂醫療產業基金,透過該基金推進的全國範圍中醫院併購等。隨後幾年,同仁堂醫養的發展步伐明顯加快。
如2022年,同仁堂醫養收購了當時全國較大的單體醫館義烏三溪堂,又透過同仁堂轉讓,將北京同仁堂第二中醫醫院及南三環中路藥店的49%股權收入囊中。今年2月,同仁堂醫養又花費9100萬元,買下萬承志堂旗下子公司上海承志堂70%股權。
據招股書透露,為擴大在上海的市場,加強公司在長三角的業務佈局,同仁堂醫養於2024年6月6日訂立股權轉讓協議以收購上海中和堂60%的股權,擬於2024年12月前完成有關收購。
作為未來擴張計劃的一部分,同仁堂醫養將繼續尋求收購線下醫療機構的機會,主要目標是中醫專科或具備中醫醫療服務能力的營利性醫院、門診部和診所。
除了收購外,同仁堂醫養在招股書中稱,未來還計劃透過創辦營利性醫療機構及為更多醫療機構提供管理服務來擴充公司的醫療服務網路。並希望透過對現有醫療機構進行升級改造,不斷提升其服務能力,如計劃在2024年至2028年期間,有選擇地對部分自有醫療機構包括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北京同仁堂第二中醫醫院等進行升級改造。
可以預見的是,同仁堂醫養若成功上市,將成為繼固生堂(02273.HK)之後又一家在港股成功著陸的中醫醫療集團,而固生堂的上市曾被業界稱為“中醫醫療服務第一股”。
前景廣闊,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速,醫療與養老、康復的結合發展備受關注。不光此次赴港上市的同仁堂醫養髮力“醫療+養老”,更有大量實力雄厚的社會資本紛紛躋身該賽道。《康養藍皮書:中國康養產業發展報告(2019)》顯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A股上市公司中涉及或正在佈局養老概念板塊的公司就有52家。
據悉,去年1月,錦欣集團旗下錦欣福星康養集團董事長鍾勇在2022年度職能部門工作述職會上,還明確要以“第一家以養老上市的公司”為目標,以標準化、連鎖化打造錦欣福星康養核心競爭力。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2.97億人,佔全國人口的21.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約2.17億人,佔全國人口的15.4%,與2022年末相比,分別增加了1.3、0.5個百分點。老年人口規模比例進一步擴大。
根據全國老齡工委釋出的《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4.8億,消費潛力將增長到百萬億級。市場空間巨大。而在65歲以上老年群體中,又有相當一定比例老人處於失能、半失能狀態,需要日常護理。老年群體的醫療、養老問題不容忽視。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近年來不斷出臺檔案,以支援養老事業的發展。例如,2019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就明確提出,拓寬養老服務投融資渠道。大力支援符合條件的市場化、規範化程度高的養老服務企業上市融資。
2022年4月,國家衛健委印發實施的《醫養結合示範專案工作方案》,明確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
國家衛健委、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也提出,支援社會力量建設專業化、規模化、醫養結合能力突出的養老機構,主要接收需要長期照護的失能老年人。落實有關稅收優惠政策,支援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養結合服務。
在今年5月份國家衛健委召開的新聞釋出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表示,醫養結合的發展需要社會力量的支援。國家衛生健康委一直鼓勵支援社會力量參與醫養結合發展:
一是在審批方面,為社會力量開展醫養結合服務提供便利;二是在建設方面,提供多方面的保障,如對社會辦醫養結合機構的區域總量不作規劃限制;三是在投入方面,為社會力量開展醫養結合服務提供資金支援。
由此可見,醫養結合模式未來潛力依舊巨大。(本文為《看醫界》釋出,轉載須經授權,並在文章開頭註明作者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