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雕”版藥品說明書費眼又費腦,能否更清晰明瞭?百姓期待吃藥時“覅吃藥”

“微雕”版藥品說明書費眼又費腦,能否更清晰明瞭?百姓期待吃藥時“覅吃藥”

圖說:在打浦橋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取藥視窗前,排隊的多是老年人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

每個人都想健健康康,可誰還沒個頭疼腦熱,被迫加入“買藥大軍”。

若是到醫院開藥,絕大多數會有個簡單的“小貼貼”註明,此藥日服幾次,一次多少藥量。可如果是在藥店買醫保藥品,抑或是在網上買非處方藥,藥品說明書的作用就大了。

說起藥品說明書,相信大部分人的感受一樣:字小,密密麻麻,年輕人看著都費勁;內容專業又冗長,想找到“需要的”部分,猶如大海撈針。

2023年年中,國家藥監局公開徵求《藥品說明書適老化改革試點工作方案》等檔案意見,上海等多省市為試點省份。冬春交替,流感和普通感冒多發,不少市民在閱讀藥品說明書時發現,有些關鍵資訊清晰了,有些還是“蠅頭小字”。

藥品說明書想要變“好看”,讓百姓吃藥時“覅吃藥”,要“放大”的,可不只是文字。

吐槽核心:看不清 算不清

開啟一個社交媒體App,輸入“藥品說明書”的關鍵字,能看到的大多是吐槽。厚厚一疊,鋪開比人的上半身都長;比芝麻還小的字號,一個大拇指就能遮住四五十字;密密麻麻幾頁,最要緊的“服用方法與劑量”,混在其中……

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作為“家門口的醫院”,老年居民多,感觸更深。前幾日,記者走進市中心的黃浦區打浦橋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隨機詢問排隊取藥的幾位爺叔阿姨,都直言藥品說明書“根本看不清”。一位阿婆大倒苦水,寒假到了,兒子媳婦把孫女送來她家,小囡一記頭髮寒熱,屋裡有藥,能不能給小孩吃,吃多少,愣是看不清,只好一趟趟給兒子打電話求助。

門診辦公室副主任沈禕,也是一位家庭醫生。他注意到,醫院給的“小貼貼”字跡模糊或脫落“失蹤”後,上了年紀的老人怕搞錯用量,習慣藉助藥品說明書確認,“家庭醫生群裡不時會有老人來問,這藥該怎麼吃。小輩不在身邊,老花鏡甚至放大鏡都不起作用”。

沈禕告訴記者,還有一群人,看著應該不會有理解障礙,但也是常見諮詢者——寶爸寶媽。有些藥物區分成人、兒童,兒童還分成體重大於等於40千克和體重小於40千克的。“換算很是頭疼。”沈禕感同身受。

他還列舉了一款治療帶狀皰疹的口服溶液,用法用量裡有一行寫著“本品推薦劑量為每次75或150毫克,每日2次;或者每次50毫克或100毫克,每日三次”。儘管後續附了“單次劑量和對應取藥體積”的表格,也還是夠“燒腦”了;別提老人上了年紀判斷力減弱,搞混“升克”之別,容易出事。

而記者也在多份常見藥的藥品說明書上看到,“用法用量”一欄,標註“毫克”而非“片、粒”的更為普遍。此外,某些西藥外包裝相近,藥片劑量卻翻了個倍,老病人一不當心,也容易“吃藥”。

記者又來到位於徐匯百聯商業中心的第一醫藥徐匯旗艦店,那兒正對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國婦嬰),且周邊小區較多,顧客需求多元。門店店長陳黎娜說,會遇到老人或家長買藥時反覆確認怎麼吃,生怕回家後看不懂說明書。藥師都會在現場給出用藥意見,如果老年人有需要,也會將用藥量寫在藥盒上。

圖說:醫生展示同一藥品不同品牌的包裝和藥品說明書 徐程 攝

記者求證:為啥長 該寫啥

“藥品說明書和人的出生證明一樣,包含了藥品最基本、最主要的資訊。”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藥學部副主任藥師徐熠解釋。

徐熠感嘆,對普通市民,尤其是生病的患者,看到這麼多內容“挺頭疼”的。可是,哪怕頭暈眼花,也必須“抓出”藥品說明書上那些“不得不看”的重點來保證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網,記者查閱到了目前的《藥品說明書和標籤管理規定》,該規定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在“第二章 藥品說明書”中,對應當包含的內容予以了明確。比如,“應當包含藥品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科學資料、結論和資訊”“應當列出全部活性成分或者組方中的全部中藥藥味,注射劑和非處方藥還應當列出所用的全部輔料名稱”“應當充分包含藥品不良反應資訊,詳細註明藥品不良反應”等等。

在“第一章 總則”中,對於藥品說明書和標籤的文字也有要求:應當清晰易辨,標識應當清楚醒目,不得有印字脫落或者貼上不牢等現象。

藥企方面表示,隨著監管要求的提升,得把藥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的資訊都放進說明書,導致內容越來越多。為了在現有紙張範圍內容納更多內容,藥品生產廠商只能不斷縮小字號。

也有人有疑惑,比如簡單的流感藥物,有的藥品說明書“短小精悍”,有的卻“洋洋灑灑”。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這和藥品在研發期間的臨床資料多少相關——有些藥物臨床試驗或上市後收集的不良反應或副作用資料較多,按照規定都要列舉,那麼說明書就會比較長,反之就會簡短一些。

“改良”路長:要用心 需換位

徐熠告訴記者,去年10月,國家藥監局釋出了《藥品說明書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革試點工作方案》,讓藥品說明書“好看”有了“官方說法”。方案將上海列為試點地區之一,試點的品種為常用的口服、外用等藥品製劑。

記者注意到,方案給出多種選擇——改良計之一,“大字版”紙質藥品說明書,內容不變,“部分專案的字型、格式加大、加粗印製”,同時鼓勵提供完整版的電子藥品說明書;改良計之二,提供“簡化版”紙質藥品說明書,同時提供完整版電子藥品說明書。此外,還鼓勵提供藥品說明書、標籤的語音播報服務、盲文資訊,滿足老年人、盲人和其他有視力障礙患者的安全用藥需求。

不過,記者在多家三甲醫院和社群衛生服務中心走訪中發現,藥品說明書適老化“改良”,目前患者的獲得感還不高。

老百姓心中,“好看”的說明書長什麼樣?“字變大”是絕大多數人的共同心聲,少一些毫克毫升,大於小於之間的“搞腦子”,呼聲也不小。張靜給出的建議是,普通市民關注的重點,字大點;給醫護藥師等專業人員看的部分,字小點無妨,兩者可以透過正反面等方式區分。

當然,改造也非想象中那麼簡單。要知道,藥品和包裝都有相應的規格,將說明書字型放大有可能需要更大紙張、更大藥盒,牽一髮而動全身,影響整條藥品生產包裝線。業內人士還指出,藥品說明書同樣是一份法律憑證,全面亦是規避風險所需。

在張靜看來,變“好看”不易,但必須改變,“能從先行先試的藥品、地區總結好經驗,對老年患者來說,是個好訊息”。但她也提出,字號、內容調整隻是一方面,未來還可以嘗試嵌入更清晰易懂的圖片、影片用藥指導,醫院、藥店也要為老年患者和特殊群體提供更貼心細緻的藥事服務。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延伸閱讀】藥品說明書如何讀懂?怎麼“看”?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藥學部副主任藥師徐熠表示,一份合理合規的藥品說明書涵蓋的內容十分詳細,可能有20餘項內容,包括警示語、藥品名稱、成分、性狀、適應證或功能主治、規格、用法用量、不良反應、禁忌證、注意事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兒童用藥、老年用藥、藥物相互作用、藥理毒理、藥物代謝動力學、貯藏方法、包裝、有效期、批准文號、生產企業等內容。

圖說:一些家庭常備藥 來源/東方IC

“在藥品成分資訊裡,註明了藥品的化學資訊,中藥中各味中藥的組成。”徐熠介紹,“性狀則描述了藥品的‘外貌’和‘氣味’,藥品實物與說明書所描述的性狀進行對照,可作為藥品真偽或者是否變質的判斷依據。”此外,藥品說明書中的適應證或功能主治,告訴了人們藥品可以“治什麼”,在治療哪些疾病、改善或緩解哪些症狀方面“有特長”;用法用量則說的是“怎麼用、用多少”……

“那麼大張藥品說明書,對患者來說,化學分子式、藥代動力學,他們看不懂。關心的無非是三個問題:藥能治什麼、這藥怎麼吃、有啥副作用。”打浦橋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藥劑科主任張靜直言。

與之對應的,拿到一份藥品說明書後,確認藥品名稱和藥品劑型,找到適應症、成分、用法用量、注意事項、特殊人群用藥安全等內容,瞭解藥物的不良反應,同時要注意有效期、貯藏條件等,確保用藥萬無一失。“比如感冒時買了不同複方製劑,就要留心是否成分重疊了,以免重複用藥加重肝臟的負擔。”張靜舉例,“有些老人出現牙齦增生,實際上是長期服用降血脂降血壓藥物的副作用,沒有留意到,就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