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發現嗎,我們的救命藥正在被人卡脖子,難道20年後拼的是命硬

沒人發現嗎,我們的救命藥正在被人卡脖子,難道20年後拼的是命硬

前幾天老爸不知道為什麼有點拉肚子,臍周也有點隱痛,去醫院看了一下應該是急性腸胃炎,配了一點消炎藥(左氧)和益生菌。吃了三天情況沒什麼好轉,再去醫院的時候,被醫生告知消炎藥估計要換進口的,但是醫院沒有要去藥店買,隨後出了醫院我在附近藥店買到了,吃了2天症狀馬上好轉了。

我看著面前的消炎藥不禁在想,究竟是為什麼?國產左氧4毛一顆,進口左氧8塊一顆,我相信兩者實際製藥成本應該像差不了多少,唯一差距就是背後的科研投入。不知道有多少人清楚醫院現在實行的集合藥採,這個政策的好處是藥品零差價,而且藥價大大降低,這就類似某保對所有藥物的招標,哪個廠家報的價格最低,就有進醫院的資格,就是薄利多銷。與之相比,被集採刷下來的同類型的藥就意味著生存空間被擠壓到只能去藥店,換句話說大部分同類藥品只能面臨倒閉。

現在某保這個蓄水池日漸乾枯,為了延緩枯竭一系列改革無可厚非,但是這樣的飲鴆止渴不顧後果真的可行嗎?每個藥廠要麼倒閉,要麼利潤壓到奄奄一息,那哪裡來的錢去研發?不說遠的,就是現在越來越來勢洶洶的流感,對病毒性感冒最有效的抗病毒藥以磷酸奧司他韋為例吧,我相信有多少人吃了幾毛錢一顆的國產藥效果不理想之後改成了十幾塊錢的進口藥。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比如降壓藥,降糖藥等等,在幾毛甚至幾分錢一顆的藥物裡還存在著價格相差十幾二十倍的進口藥,我相信就是有著為數不少的慢性病人只能靠進口藥物控制病情。

過去藥品價格監督不夠,藥貴到離譜,利潤被瓜分,用到科研的投入也不到十分之一,但是現在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這樣的模式真的合理嗎?現在大部分藥廠都清楚自己的配方就是買的國外淘汰的初代配方,現在這樣的藥價拿到的利潤根本不夠去請高階人才,研發新藥。而國外一方面賣給國內廠家初代配方,一方面又銷售給國人高昂的新一代藥品。

都說科技不能被人卡脖子,但是國人的生命都可能被別人掌握的時候,其它不是在空談嗎?比生理鹽水還便宜的抗生素如果真的這麼有效果,那為什麼呼吸道感染會越來越難控制?現在就已經捉襟見肘,那我們的以後在哪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