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學:清熱劑(清熱解毒劑)
1、黃連解毒湯
黃連解毒湯,為臨床常用清熱劑,出自《肘後備急方》,由黃芩、黃柏、黃連、梔子四味藥組成。
【組成藥物】黃連 、黃芩、黃柏、梔子。
【功用】瀉火解毒。
【主治證候】三焦火毒證。大熱煩躁,口燥咽乾,錯語不眠;或熱病吐血;或熱甚發斑,或身熱下利,或溼熱黃疸或外科癰瘍疔毒。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配伍意義】
方中黃連、黃芩、黃柏三藥苦寒,可以清洩三焦之火,黃連清中焦脾胃之火,為君藥,黃芩清上焦心肺之火,黃柏清下焦肝腎之火,另配伍梔子,清三焦之火,引全身火熱之邪從小便出,配伍精妙。
2、涼膈散
涼膈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臨床上常見的瀉火通便的方劑之一,在臨床上可用於治療上中二焦邪熱熾盛的病證。
【組成藥物】川大黃、芒硝、甘草、 山梔子、黃芩、連翹、竹葉、薄荷。
【功用】瀉火通便,清上洩下。
【主治證候】上中二焦邪鬱生熱證。煩躁口渴,面赤唇焦,胸隔煩熱,口舌生瘡,睡臥不寧,譫語狂妄或咽痛吐血,便秘溲赤,或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脈滑數。
【配伍意義】
方中重用連翹以清熱解毒,透散上焦邪熱為君。本方用大黃、芒硝通便瀉下之意不在治療便秘,而在清洩胸隔之熱,是“以瀉代清”之義。其中,連翹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黃芩、梔子具有清洩鬱熱的功效;薄荷、竹葉具有疏散上焦之火的功效;大黃、芒硝具有清熱通便的功效,甘草具有和中緩急的功效。
3、普濟消毒飲
普濟消毒飲出自《東垣試效方》,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邪的功效,治療大頭瘟毒。
【組成藥物】黃芩、黃連、連翹、 牛蒡子、薄荷、殭蠶 、板藍根、馬勃、玄參、升麻、 柴胡、陳皮、桔梗、甘草。
【功用】清熱解毒,疏風散邪。
【主治證候】大頭瘟。惡寒發熱,頭面紅腫痛,目不能開,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紅苔白兼黃,脈浮數有力。
【配伍意義】
升麻、柴胡,既助疏風清熱之效,又寓“火鬱發之”之義,兼可引諸藥上達頭面,功兼佐使。本方原治“大頭天行”(大頭瘟),為感受風熱疫毒之邪,壅於上焦,發於頭面所致。病位在上焦頭面,故治宜疏散上焦風熱,清解上焦疫毒為法。方中重用黃連、黃芩清熱瀉火,祛上焦頭面熱毒為君;牛蒡子、連翹、薄荷、殭蠶辛涼,疏散頭面風熱,為臣藥;玄參、馬勃、板藍根加強清熱解毒之力;桔梗、甘草清利咽喉;橘紅理氣疏壅,以散邪熱鬱結,共為佐藥。升麻、柴胡疏散風熱,並引諸藥上達頭面,使風熱疫毒之邪宣散透發,此即“火鬱發之”之意,功兼佐使之用。諸藥合用,清疏並用,升降共投,而收清熱解毒、疏風散邪之功。
4、仙方活命飲
“仙方活命飲”又稱“神仙活命飲”,出自宋朝醫家陳自明所著的《校注婦人良方》,本方用於外科諸證,可使癰腫消而疼痛止,療效可靠,前人稱本方為“瘡病之聖藥,外科之首方”。
【組成藥物】金銀花、防風、白芷、赤芍、當歸尾、天花粉、貝母、乳香、 沒藥 、皂角刺、 穿山甲、陳皮、甘草。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
【主治證候】陽證癰瘍腫毒初起。紅腫煩痛,或身熱凜寒,苔薄白或黃,脈數有力。
【配伍意義】
方以金銀花清熱解毒療瘡,重用為君。防風、白芷疏散外邪,使熱毒從外透解;貝母、天花粉清熱散結;穿山甲、皂刺通經、潰堅、透膿共為臣。《醫宗金鑑》譽本方為“瘡癰之聖藥,外科之首方”。適用於一切陽證腫毒而體質壯實者以區域性紅腫熱痛為主要使用依據。已潰非宜,陰證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