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發病前20年腦脊液生物標誌物變化軌跡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賈建平團隊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論文,指出中國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在發病前20年,與認知障礙有關的腦脊液生物標誌物呈先加速再減緩的變化趨勢。
截自《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官網
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中心-中國AD臨床前期聯盟主席、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韓瓔告訴澎湃新聞,阿爾茨海默病的防治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首要原因就是在於難以早期發現。因此,上述論文的研究結果可以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早防早治提供幫助,提升大眾特別是病患對早期AD的認知和重視。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引起老年痴呆最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其特點是發病程序緩慢、隨著時間不斷惡化,且不可逆。最常見的早期症狀為喪失短期記憶,當疾病逐漸進展,其它症狀逐漸出現,包括語言障礙、定向障礙、情緒不穩、喪失動機、無法自理和許多行為問題。
澱粉樣蛋白以及tau蛋白腦內沉積是AD的病理特徵。而磷酸化tau181蛋白(p-tau181)可以預測AD澱粉樣蛋白以及tau蛋白的病理變化。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神經絲輕鏈蛋白(NfL)同樣可以反映神經退化以及認知損害。
根據前述論文研究,從變化趨勢來看,與認知正常的參與者相比,AD患者與認知下降有關的標誌物——腦脊液澱粉樣β澱粉樣蛋白(Aβ42)、Aβ42/Aβ40比值、總tau和p-tau181水平先不斷上升,在患者的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0-30分)評分25分和邏輯記憶測試(LMT,0-25分)評分下降至11分時,達到峰值。隨後,儘管認知評分進一步下降,但標誌物水平變化的速度有所放緩。MMSE評分15-27分的參與者,其標誌物變化率最快。
值得注意的是,與認知正常的參與者相比,AD患者在診斷前18年前時, Aβ42水平開始最先出現差異。
這項研究使用來自中國認知和衰老研究(COAST)的參與者資料,COAST是一項全國性前瞻性佇列,涉及多個亞組。
上述研究中納入了認知功能正常者和AD患者各648例,2000年入組時均認知功能正常,每2-3年進行一次隨訪,收集臨床記錄、腦脊液樣本、神經心理測試結果和影像學檢查結果,隨訪至2020年,中位隨訪時間為19.9年。
認知正常組和AD組參與者基線時的平均年齡分別為61.3±4.1歲和61.2±4.1歲,女性佔比為49.4%和49.5%,均為漢族。腦脊液生物標誌物水平、認知評分和海馬體積相似。
兩組隨訪者的受教育水平超過一般中國老年人水平——分別有51.5%和51.7%接受過大學教育。兩組中都有7.6%接受過研究生教育。
該論文指出,這項研究描述了中國AD患者在診斷前20年,與始終認知功能正常者相比,腦脊液生物標誌物隨時間和認知功能的變化,這為早期診斷AD從而最佳化藥物干預措施提供了可能。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同期配發的評論文章指出,AD生物標誌物存在族群差異,凸顯了在不同人群中開展類似研究的必要性。
“防控阿爾茨海默病,早期防治是重中之重。”韓瓔建議,大眾從60歲開始要重視腦健康篩查,自我感覺記憶力比自己從前有下降,就要及時就醫。同時,根據2023年國際檢測新指南,要檢查血漿阿爾茨海默病標記物。如果診斷結果符合Fa期,就要進一步檢查澱粉樣蛋白 PET和tau PET,以明確標記物分期,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