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三醫院開展罕見病多學科聯合義診,惠及200餘名湖南省內外患者
3月16日上午,14歲的小杭(化名)和父母一起來到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雖然已經14歲,小杭卻不會說話,個子矮小,身材瘦削,也不怎麼與同齡人交流。小杭父親捏著厚厚的一疊檢查化驗單交給醫生檢視,另一名醫生正在為小杭查體。10分鐘後,來自不同科室的近十名專家趕來,會小杭進行罕見病多學科會診。
和小杭一樣,這天上午還有200餘位患者來到湘雅三醫院專家門診——他們都是罕見病患者。3月16日,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開展罕見病多學科聯合義診,來自神經內科、兒科、胃腸外科、腎病風溼病科、血液內科、內分泌科的11位專家為他們進行了細緻的診治。
據統計,人類已知的罕見病已經超過7000多種,罕見病患者已達4億。中國的罕見病患者已經達到2000萬,每年新增患者超20萬。近十年來,我國已將67%的罕見病納入國家醫保。湘雅三醫院院長江泓認為,需要醫護人員、病患家屬、社會公益組織等共同攜手,提高罕見病患者的生活質量,讓他們不再感到孤立無援。
△湘雅三醫院罕見病多學科義診活動現場
義診中既有“老病友”,也有患者從外地慕名而來
此次參與義診的患者中,既有慕名而來的新患者,也有專家長期“跟蹤”診療的老病友。在湘雅三醫院院長、一級主任醫師江泓的診室,一位來自珠海的患者老張正在接受細緻檢查。
三年前,老張發現自己頻繁眨眼,隨後出現吞嚥困難、動作遲緩、睡眠障礙等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他輾轉多地求醫,卻始終未能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此次他專程驅車前來湘雅三醫院,希望能夠得到專業的幫助。江泓及其團隊為老張制定了個性化的診療方案,並建立了長期跟蹤回訪機制。
小杭患有脂肪肝、糖尿病等多種疾病,身體瘦弱,無法用語言交流,只能簡單模仿動作。雖然已經14歲,小杭卻不會說話,個子矮小,身材瘦削,也不怎麼與同齡人交流。在中國蔻德罕見病中心的幫助下,小杭一家得知了湘雅三醫院開展罕見病多學科義診的訊息。小杭前一天晚上和母親一起從邵陽隆回縣家中趕來,父親則在這天早晨凌晨4時從工作地廣東佛山趕到長沙。
醫院迅速組織了多學科專家團隊,對小杭進行了全面的會診。專家們從多學科角度給出了詳細意見和建議,共同為患者制定治療方案。
△醫生為小杭(中)做初步檢查
今年28歲的李先生(化姓)告訴記者,自己讀高中時出現視神經萎縮,雙眼視力僅有0.1。而後李先生的雙腿逐漸萎縮變細,行動開始出現些許困難,輾轉多家醫院後確診了腓骨肌萎縮症(CMT),並在基因檢測後得知此病是由父親遺傳所致。
2023年起,李先生開始在湘雅三醫院神經內科張如旭教授處就醫,病情控制得很不錯。“我讀大學時念了計算機,現在從事網際網路運營工作。小時候,我因為這個罕見病受到過一些歧視,希望社會各界多多關注罕見病人。”李先生說。
△張如旭教授為李先生看診
罕見病面臨高誤診、高漏診、用藥難
“亨廷頓舞蹈病”“黏寶寶”“蝴蝶結症”……這些看起來很美的名字對應的醫學名稱是:遺傳性慢性進行性舞蹈病、黏多糖貯積症、結節性硬化症……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罕見病。
雖然發病率低,但罕見病給患者和家庭帶來的痛苦卻非常深重。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全球已確認的罕見病超過7000種。由於病例少、經驗不足,罕見病往往面臨高誤診、高漏診、用藥難等問題,患者往往被稱為“醫學的孤兒”。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湘雅三醫院近年來積極推動罕見病診療工作。醫院成立了罕見病門診,並採取了多學科合作的診療模式。江泓介紹,作為湖南省第一批罕見病診療協作網醫院之一,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將繼續致力於罕見病診治能力建設。
醫院已將“建立以神經系統遺傳病與罕見病為龍頭的新湘雅腦科學研究中心”納入年度重點工作計劃,要把先進的診療經驗和管理經驗有機融合起來,促進醫院和社會的資源整合,爭取政府財政、醫保、科研等方面的投入,不斷提升罕見病診療能力和服務水平。同時,江泓也呼籲全社會關注罕見病患者,加強孕前、產前篩查和健康人致病基因篩查,實現優生優育和罕見病的早發現、早治療。
瀟湘晨報記者任彎灣 通訊員李姍 楊龍
爆料、維權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影片”客戶端,搜尋“幫忙”一鍵直達“晨意幫忙”平臺;或撥打熱線0731-85571188。政企內容服務專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