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診斷新標準出爐!專家:現有標準可能漏診
受訪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內分泌與心血管病中心教授 李光偉
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王淑穎
現代人的血糖越來越高了,發表於《柳葉刀》的一項研究顯示,202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超過5億,到2050年預計這一數字將超過13.1億。更為棘手的是,高達45%的糖尿病患者尚未被診斷,很有可能錯過最佳干預時期。
近日,國際權威期刊《糖尿病研究與臨床實踐》刊登《國際糖尿病聯盟(IDF)關於負荷後1小時血糖診斷中度高血糖和2型糖尿病的立場宣告》。該宣告收集總結了40多年來的相關證據,正式提出“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1小時血糖(以下簡稱1-h PG,OGTT 2小時血糖簡稱2-h PG)”用於診斷中度高血糖和2 型糖尿病的新標準。具體為,1-h PG大於等於8.6 mmol/L 可用於中度高血糖診斷,應進行生活方式干預,並鼓勵參與糖尿病預防計劃;1-h PG大於等於11.6 mmol/L 可用於 2 型糖尿病診斷,應複查,確診後給予進一步的評估和治療。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內分泌與心血管病中心教授李光偉告訴“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1-h PG能否用於2 型糖尿病診斷已經討論了很多年,一直沒有結果,這次終於有結論了,我們也關注並參與了相關研究,很高興看到這個宣告。我們的大慶糖尿病預防30年隨訪研究發現,1-h PG升高者的糖尿病風險增加3.5倍,全因死亡風險、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等均顯著增加;1-h PG與2-h PG均能有效預測10年、20年和30年糖尿病風險,但1-h PG預測20年糖尿病風險的效能最佳,預測30年糖尿病風險的效能優於2-h PG。”
我國現有的糖尿病診斷標準為: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狀,包括煩渴多飲、多尿、多食、不明原因體重下降,加上隨機血糖大於等於11.1 mmol/L,或空腹血糖大於等於7.0 mmol/L,或2-h PG大於等於11.1 mmol/L,或糖化血紅蛋白(HbA1c)大於等於6.5%。國際糖尿病聯盟指出,在過去的40年裡,大量的流行病學資料已經證實,在不同種族、性別和年齡的人群中,跟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和2-h PG相比,1-h PG在預測糖尿病和相關併發症以及死亡方面具有更高的價值。例如,1-h PG能夠識別出糖耐量正常,但具有 2 型糖尿病高風險的人群,這些人群可能已經存在胰島素分泌和/或胰島素抵抗的問題;高1-h PG水平能夠預測微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致命性冠狀動脈疾病風險等。
李光偉同時表示,現有的診斷標準可能會漏掉一部分人,他們空腹血糖和2-h PG正常,但胰島β細胞體積已經減小,很容易發展成糖尿病。與2-h PG相比,1-h PG在反映胰島素分泌方面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因此,1-h PG用於糖尿病的診斷能夠儘早識別早期糖尿病和糖尿病高危人群,做到早治療、早干預。李光偉相信,隨著我國相關研究證據的不斷增多,我們未來也會採用1-h PG診斷糖尿病。他認為,用1-h PG診斷中度高血糖比用2-h PG診斷糖耐量減低更有益於早期識別糖尿病前期人群,更能有效預防糖尿病。
預防糖尿病,最關鍵的是做到合理膳食和適度運動,包括適量吃粗糧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避免吃高糖、高脂肪、高熱量食物;每週進行至少150 分鐘中至高強度的體育運動,比如快走、騎腳踏車、游泳、健身操、乒乓球、保齡球、羽毛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