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菲新劇《玫瑰的故事》中爆火的4句話,讀得懂的女人會越過越好命

劉亦菲新劇《玫瑰的故事》中爆火的4句話,讀得懂的女人會越過越好命


關於女性的一生,你或許聽膩了這些:

二十歲的女孩就該好好讀書,不要談戀愛,畢業了找個穩定的工作;

二十五歲是女人一生的黃金年齡,不要耽誤了結婚,年紀越大越沒人要;

三十歲再不生孩子,以後就很難生了,老了沒人照顧會很慘的;

四十歲女性要事業、家庭兩手抓,要做好媽媽、好兒媳、好老婆……

這些話是否讓你感到尷尬、不安、甚至厭惡?

那麼今天,我們來講點不一樣的。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玫瑰的故事》告訴我們:

沒有什麼比做自己更重要,你可以勇敢地做出自己想要的選擇。

劉亦菲飾演的女主角黃亦玫,用20年的歲月為觀眾演繹了一部女性成長史。

這一路,她經歷了四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20歲左右遇到了初戀,轟轟烈烈地談了一場戀愛,卻在發現男友的自私行為後果斷選擇了分手;

讀研期間以為遇到了可以託付終身的伴侶,不顧一切和對方結婚生子,卻被他的大男子主義傷透了心,親手結束了這段婚姻;

30多歲邂逅了靈魂伴侶,開始重新相信愛情,卻因為對方生病離世,再一次經歷了痛徹心扉的“喪愛之痛”;

經歷了三段痛苦的感情後,40歲的玫瑰遇到了一個年紀比自己小很多的陽光男孩,又找回了當初那個真實無畏的自己,覺得人生充滿了無限可能。

她笑過、哭過、恨過、迷茫過,卻從來沒有停止成長。

她的人生,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今天,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下劇中4個直擊人心的觀點。

希望在你感到迷茫和無助的時候,能給你一點前行的力量。

家境優渥的黃亦玫,從小就是個美人胚子,追求者不斷,周士輝就是其中之一。

周士輝與女友相戀7年,移情別戀黃亦玫,黃亦玫的哥哥知道後質問她:“為什麼不明確拒絕他?”

她坦然承認自己有“小心思”:“那對我有什麼好處?大家都是成年人了。”

後來,周士輝拋棄了女友,向黃亦玫告白被拒,感情、工作都丟了。

哥哥認為,周士輝下場這麼慘,都是因為黃亦玫的“小心思”太重。

從小被眾星捧月,在家又備受疼愛,令她缺乏邊界感,並很享受這種被人喜歡、追求的感覺。

就像弗洛伊德描述的:自戀阻礙了愛的能力,一個人越多地關注自己,流向他人的能量或資源越少。

此時的黃亦玫,尚未學會把愛分一些給他人。直到她遇到莊國棟,一個魅力爆棚的“海歸精英”。

她和莊國棟互相吸引,深深著迷於彼此。

但黃亦玫不清楚,莊國棟同樣處在原發的“自戀階段”:父母整天吵架,使他很痛苦,為了緩解痛苦,他貪求女性對自己的愛。

雖然談過很多段感情,卻從不付出真心,莊國棟的媽媽調侃他:“換女友比換衣服還勤。”

莊國棟跟黃亦玫一樣,人格都不成熟:過度關注自己,無力把愛分給他人。

他們之間的情誼,比起愛情,更像是原發自戀的相互交融,人格上的“物以類聚”。

所以,當黃亦玫發現莊國棟“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本質其實非常自私時,內心就被痛苦吞噬。

她還沒準備好面對一個事實:真實的世界並非總是圍著自己轉的。

不願認清現實,又不能接納愛人真實的樣子,卡在矛盾衝突中,她的原發自戀不斷被打擊。

這種體驗,其實很多女性都經歷過:

初入情場時,憑藉“感覺”尋找愛情,但尚未看清自己的時候,這種“感覺”其實是自身願望的投射——

以自己為中心,渴望找一個完美的人,來滿足自己嬰兒般原始的欲求。

此時出現一個看似又帥又富、無條件對自己好的人,就會一頭栽進去。

後來發現對方跟自己想要的樣子完全不符,我們就會像黃亦玫一樣,心碎一地,無比痛苦,甚至恨不得“撕”了他。

這種暴怒和怨恨,其實只有一小部分是因為愛情破滅;

更多是來自“成長的痛”:原發自戀像乳牙一樣,不斷動搖,慢慢從體內脫落,我們開始接受“真實的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

黃亦玫經歷過幾次感情挫折後,說了一句話:“分手不是壞事,它讓我認識了新的自己。”

這就是成長:雖然痛,但勇敢地把枯萎的枝葉折斷,才能長出新芽。

黃亦玫與莊國棟分手後,內心一下子枯萎了。

她剛剛結束“原發自戀”階段,意識到不能把所有的愛都給自己,也要分給別人。然而,她還沒學會如何好好愛一個人。

原發自戀剛剛結束,成熟自戀尚未建立,卡在這中間時,人會虛弱不安,不知該如何面對外界的一切。

於是,黃亦玫毅然決定辭職,轉而攻讀心理學碩士,透過探索內心來重拾力量。

面對她這一突如其來的舉動,她的上司有些錯愕地問道:“為什麼突然做這個決定?跟分手有關係嗎?”

黃亦玫堅定地說:“愛情很重要,但人不能只有愛情。”

很明顯,黃亦玫的心態升級了。她已經走在蛻變的路上,開啟了下一段征程,繼續尋找自己的人生。

此時的黃亦玫,剛走出象牙塔,對一切都很好奇,但不知如何好好面對這一切。

這時,“老實人”方協文對她大獻殷勤,她開始想要平凡穩定的生活。

於是,黃亦玫選擇了和方協文步入婚姻。

她不愛他,但他給了虛弱的她很多安全感。穩定的關係,使她持續“修煉”自己:

體驗生育之苦,挑戰媽媽角色,承擔主婦重任……這一段婚姻,把黃亦玫蹉跎成了一個不起眼的中年婦女,她表面不再耀眼,內心卻更加強韌。

後來,黃亦玫也終於意識到:自己真的長大了,不必再依附於任何人。

於是,她離開了方協文,同時告別了原發自戀,建構出新的自我。

她不再將自身願望投射給他人,而是看清自己的真實需求,並勇敢爭取。

生活中,很多女孩失戀後,會痛定思痛戒掉“戀愛腦”,把關注點放回自己身上。

她們戒掉的不是愛的能力,而是在無用的人身上的付出和犧牲。自體心理學家PeterA. Lessem把它形容為“千足蟲的偽足”:千足蟲並不需要那麼多雙腳,偽足多了,真正派上用場的腳的力量就少了。兩者此消彼長,一方面投注得越多,另一方面就越加耗盡。

比如,戀愛時產生“過度依賴”,渴望與對方融為一體,覺得只要相愛就足夠,其他都無所謂,有情飲水飽。

這些感受都是原發自戀的一部分,雖然真實存在於內心,但當我們開始成長,它們就會漸漸退場。

而退場的契機,可能就是一次關係破裂。

它讓我們醒悟:關係的價值不在於一直不結束,而在於我們能夠透過關係,從虛弱變得強大,從自私變得自信,人格得以健康發展。

《玫瑰的故事》原著裡,離婚後的黃亦玫重拾藝術追求,邂逅了“靈魂伴侶”傅家明。

這是一段真正的愛情,但非常短暫。患病的傅家明時日無多,在一起三個月就撒手人寰。

可貴的是:過去從不“虧待自己”的黃亦玫,明知這次付出沒有結果,依然陪伴傅家明度過了生命的最後時刻。

當一個人脫離了原發自戀,建構了成熟健康的自戀,就不會再沉溺於“把所有的愛灌注給自己”,而是能做到把一部分愛灌注給別人。

並且透過這種灌注,創造一種有活力且有力量的深度關係。

《深度關係》一書中提到:“自戀的對立面不是不自戀,而是活在關係中。不只是與他人的關係,更是與自己、與具體事物、與世界建立深度關係。這意味著需要持續的專注和投入,需要放下自戀想象,尊重事物本身,以及他人的本來面貌。”

很多女孩年輕時愛得“死去活來”,不顧一切要與愛人長相廝守;到了一定年齡,便不再執著於長相廝守,而是珍惜關係本身,包括分手和告別

比如,20歲和男友在車站前依依惜別,深情對視一小時也不捨得離開;雖然還年輕,但從沒想過今後兩個人會分開,總覺得會一直在一起。

30歲和愛人在深夜聊天,談論價值觀、人生觀和童年創傷;雖然已不再年輕,但從沒想過一定要和對方永不分離,覺得能深度交流就已經很好了。

走出原發自戀的人,內心是廣闊的,能認清一段關係“有開始、有結束”,不追求永恆,只追求當下。

以此為前提產生的自我與關係的深度連線,就會帶來這樣的體驗:

無論結果如何,只要當下的我們真正“在一起”,關係就是健康豐盛的,分別也只是為了追求更好的人生風景。

就像黃亦玫在劇中說的:“人要有做決定的勇氣,也要有接受失敗的勇氣。”

經歷了和莊國棟、方協文、傅家明的三段感情後,黃亦玫已年近40,早已不再是當年那個無知無畏的女孩。

她用感情的酸甜苦辣修煉出新的核心,從原發自戀,到成熟自戀,她變得有知無畏。

她知道,真實的自己有多少缺陷與遺憾,真實的人性有多少脆弱和瘡痍。

也知道,怎麼把一部分愛分給別人,與別人建立有情有義的深度關係。

有知無畏的黃亦玫,告別了過去那個不平靜、不篤定的自己。

她從自我世界裡走出來,投身這個多次讓自己受傷的外界。

不拘泥於向內灌注自己,而是向外投注力量,自由地感受萬事萬物,探索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

在一段沒有目的地的旅行中,黃亦玫邂逅了飛行員何西,他告訴黃亦玫:“你才40歲,現在就給自己定性,太早了。”

與何西的戀愛中,黃亦玫體會到:被很多男人愛不是什麼美好的事,比起男人喜歡我,我更希望我能夠喜歡上我自己。

兜兜轉轉一大圈,她回到了最初那個嚮往愛情的自己。

但不同於過去的是,無論是否得到愛情、是否有結果,她的自我都不再動搖。

她說:“從此,世界在我面前,指向我想去的任何地方,我完全而絕對地主持著我。”

她與何西的相遇相知,讓她更確定了人生就是不被世俗定義、不斷探索未知的過程:“除了生死,沒什麼大事,想做什麼就去做,40歲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其實,在感情中受傷固然可怕,但比起一蹶不振、不再相信愛情,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在每一段關係中看清自己、接納自己、突破自己。

就像《玫瑰的故事》原著作者亦舒,人到中年,談到愛情也感嘆:“我們應該透過愛情這面鏡子,去看到並關注愛情之外的其他事。”

什麼是愛情之外的其他事呢?

是20歲時以自我為中心的任性;

25歲時那份不願再受傷的恐懼;

30歲時那份擔心不被愛的焦慮;

40歲時那份對婚姻瑣碎的無奈……

認清自己不是為了接受平庸,而是為了在自戀淡化後,依然能看到自己的優點;

經歷愛情不是為了擁有,而是為了愛情消失後,依然能很好地獨自面對生活。

看到這裡的你,或許正在經歷自卑的20歲、焦慮的30歲、困頓的40歲、操心的50歲……

但請記住:當你感到較低層次的心靈,在當下環境裡無法好好存活時,那你所經歷的一切,或許都是在完善自己的人格成熟度。

也許外界無法迴應你的意志,但可以帶領你進入各種關係、體驗各種人性,用各式各樣的迴應和互動,來編織更廣闊的生命維度。

回過頭看,每一步都沒有浪費,只要保持成長,你的生命就會得到滋養。

無論你做出什麼選擇,過去和現在所經歷的一切,都是在為你自己指向一個更廣闊、更自由的未來。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芒來小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婚姻家庭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國際精神分析自體心理學協會(IAPSP)會員。真實姓名:李心潔。

編輯:一顆多肉、Jessica

圖源:unsplash

如果你也想像黃亦玫這樣走出原發自戀,建立成熟自戀,實現自我成長,推薦你從學習心理學開始。

當然,學習心理學的意義遠不止自我成長。我們甚至還可以開拓靠譜的副業探索之路,成為一名專業的心理諮詢師!

如果你對心理學感興趣

想要學習心理學,助人渡己

想要成為心理諮詢師,探索第二職業

點選新增壹心理·規劃師

↓ 即可免費領取「1V1職業規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