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團隊赴雲南邊陲“養蚊子”,發現阻斷蚊媒傳播病毒的新方案

清華大學團隊赴雲南邊陲“養蚊子”,發現阻斷蚊媒傳播病毒的新方案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譚琪欣)為了搞清楚蚊子傳播疾病的祕密,清華大學團隊在雲南邊陲的野外搭起了專門“養蚊子”的大棚。

“我們搭建大棚的地方在雲南省勐臘縣,這裡存在登革熱的傳播流行,而登革熱的傳播媒介就是伊蚊。大棚裡放的是養蚊子的實驗裝置:水、蚊卵和Rosenbergiella_YN46共生菌,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模擬實驗室環境,測試Rosenbergiella_YN46共生菌在自然環境中防控登革熱的潛力。”6月20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程功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Rosenbergiella_YN46共生菌是課題組於2020年時在雲南文山地區發現的,該細菌能夠顯著抑制蚊蟲感染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從而阻斷蚊蟲攜帶、傳播病毒。

程功(圖左)和課題組搭建的蚊子大棚。受訪者供圖

程功研究蚊子已有將近十年,但還是頭一次嘗試在野外養蚊子。蚊子大棚最大的敵人不是人,而是青蛙。“青蛙天生喜歡捕食蚊蟲幼蟲,實驗開始初期,裝置常常被入侵的青蛙破壞,後來為了防止青蛙侵入,我們不得不加固了大棚的屏障,並每天到據點檢查實驗環境。”程功回憶道。

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透過向蚊蟲滋生水體中加入Rosenbergiella_YN46菌進行環境干預,孵化出的疫區蚊蟲感染登革病毒的比例大幅下降,且相較於傳統蚊媒病毒防控手段,研製Rosenbergiella_YN46菌成本低、效率高、安全係數高。這一研究也於近日以《一種天然分離的共生細菌抑制伊蚊傳播黃病毒》為題在Science期刊上發表。

蚊子大棚內景圖。受訪者供圖

“蚊媒病毒傳染病是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嚴重威脅之一,迄今為止國際上尚無可用於臨床預防和治療蚊媒病毒傳染病的疫苗和特效藥物。如何能夠又快又好地阻斷蚊媒疾病的傳播,還能儘量減少對老百姓的影響?環境干預的手段為當前的蚊媒病毒傳染病提供了新的方案。”程功告訴記者。

目前,程功的課題組已經緊鑼密鼓地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上崗村開展大規模現場干預實驗。“我們的目標是在村子的伊蚊集中場所設定上百個監測點,現在已經設定了將近10個點,每個點的實驗裝置都是一個水桶,桶裡有大約2升含有Rosenbergiella_YN46共生菌的水,形成蚊子‘誘卵器’,透過降低孵化蚊蟲的病毒易感性,最終一步步實現共生菌環境干預策略的落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