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刷短影片,傷心傷腦

總刷短影片,傷心傷腦

社交媒體是現代人無法割捨的,但把太多時間都用在社交媒體中,並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過去半年裡,先後釋出在學術期刊《人類行為計算》上的兩篇論文先後向我們揭示了短影片和社交媒體對我們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不止於心理層面的成癮性,甚至可能在生理層面悄悄改變了大腦的區域性功能。

01

過度使用社交媒體可致抑鬱

社交媒體主要包括微信、微博、QQ、社交網站、短影片平臺等,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的工具和平臺。但有學者稱,社交媒體比吸菸更讓人上癮。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問題,社交媒體罪不可脫。

短影片對我們的精神狀態有顯著影響。去年年底,來自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學院的陳潤森博士及其團隊發表論文,旨在研究短影片成癮與抑鬱症狀之間的動態關係。

該研究使用便利抽樣方法對北京的大學生進行了跨兩年(2021年~2022年)的資料收集,共包含1000餘名參與者。他們測量了短影片成癮性和抑鬱相關症狀,並對相關資料進行分析處理。研究者把2021年和2022年這兩個時間點分別用T1和T2標記,計算結果顯示,在兩個時間點T1和T2之間,參與短影片實驗的人員,短影片成癮和抑鬱症狀均有所增加。另外,特定的成癮症狀,可以預測隨時間發展的心理健康問題。

之前,一項研究調查了近2000名青年人發現,在社交媒體上每天花費時間超過121分鐘的人群所感受到的孤獨,大約是用時少於30分鐘人群的兩倍。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人們在社交媒體上花的時間越多,現實世界中與人交流的時間就越少。此外,大部分人都只喜歡在社交媒體上釋出積極經歷,扭曲了人們看待現實生活的觀念,容易心態失衡。

世界衛生組織正式確認將遊戲成癮列為精神疾病。精神障礙具有兩大特點:第一,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第二,社會功能受損。根據這兩個特點,一個人如果離不開社交媒體,並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就已經是得了病。

02

過度使用社交媒體影響大腦

社交媒體對大腦造成了不良影響。今年4月由四川師範大學研究團隊發表的文章更深入探究了這種影響背後的生理學基礎。他們透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深入研究了社交媒體干擾是如何影響人們的大腦全域性、區域性注意力以及相關的神經機制。

研究共招募了38名參與者,年齡在17~24歲之間,研究人員使用了“錯失恐懼症量表”來評估參與者對社交資訊錯失的焦慮程度。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記錄了在三種不同的資訊干擾條件(社交資訊干擾、非社交資訊干擾、無干擾基線)下進行全域性與區域性任務測試參與者的行為表現和大腦活動。其主要的行為結果顯示,在社交媒體資訊干擾的條件下,參與者在處理全域性和區域性任務時的準確率都有顯著下降。相比之下,非社交資訊干擾主要影響了全域性注意力任務的準確率。這一結果表明,社交媒體資訊的干擾比非社交資訊更能顯著影響注意力分配。

而神經活動方面,在社交資訊干擾的條件下,特別是在處理區域性注意任務時,大腦後預設模式網路的一個核心節點——左側小腦上皮的活動減少。這一減少反映了社交資訊干擾可能透過影響大腦後預設模式網路來干擾注意力分配。

總結來說,社交媒體干擾比非社交干擾更強烈地降低了區域性注意力。這與一些前期研究的結果一致。例如,在教育環境中,課堂上使用數字裝置,尤其是社交媒體應用,與學術表現下降和課程材料理解度降低有關,注意力的分散會妨礙重要資訊的記憶。

社交媒體干擾改變了楔前葉和視覺網路功能,而楔前葉長期被認為是與視覺處理有關的區域,這也是App資訊的彈出介面會影響我們注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交媒體平臺上的視覺內容吸引激活了我們的高階視覺皮層,而處理和響應社交媒體內容的認知需求則從內部思考中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

03

每天少用15分鐘社交媒體更健康

現如今,我們在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上花費了越來越多的時間。躺在床上入睡前看一會兒手機估計是很多人都有的習慣。有人說,看一會兒手機更容易入睡;還有人說看手機可以緩解孤獨。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一項分析了近2000名年輕人的研究發現,與那些很少在睡前看手機的人相比,那些經常在睡前看手機的人出現睡眠紊亂的風險要高出1.5倍。研究者指出,在睡前30分鐘看手機會導致睡眠紊亂。想要改善睡眠,在睡前30分鐘減少手機社交媒體的使用可能比整天減少手機社交媒體的使用更為可行和有效。

社交媒體能拯救孤獨嗎?不能。一項美國的研究顯示,刷微信或使用其他社交媒體超出2小時,孤獨感增一倍。2015年的相關調查已經顯示,我國當時空巢老人(老年夫婦戶)和獨居老人在老年人口的比例已經超過50%。時至今日,這一比例會進一步增長。如何更好地提供養老政策和服務支援,需提上日程了。

英國一項隨機對照研究表明,每天少用15分鐘社交媒體,可顯著改善人的整體健康和免疫功能,並減輕孤獨和抑鬱程度。

因此,減少用手機的時間,才能有更充足的時間與人交流,才能讓睡眠保持在一個比較充足的狀態,才能為身體創造一個健康的條件。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相簿

記者 || 董超

編輯 || 顏紅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