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人,怎麼就突然急性心梗了?那是“不穩定斑塊”在作祟!
這是早些年的1個病例。
70多歲的老張,冠心病人,平時病情也還算穩定。端午節家人聚餐,一高興吃了兩個粽子,結果,悲劇了,了。
要說老張犯病也是有誘因的,飽餐,兩個粽子,量多,又不好消化。像飽餐啊,勞累、體力負荷增加、情緒激動、受涼,等等吧,都可以在冠心病人誘發急性心梗。可這是外因,外因透過內因起變化。內因是什麼?是粥樣硬化的冠脈裡,斑塊破裂了!
血管裡的斑塊破了,會出血,會形成;斑塊破了,血管壁上更是毛毛糙糙,血流經過時的血小板也要粘附上去,也會形成血栓。血管裡有了血栓,加上原本就有動脈硬化狹窄,那還不一下子就堵住了?!
要是一會兒血栓形成、一會兒血栓自溶(因為血液裡也有溶栓的成分),血管就會一會兒堵、一會兒通,表現出來就是頻繁發作的嚴重的,醫學上叫做“不穩定型心絞痛”;要是血栓一下子把血管完全堵死了呢,那冠狀動脈血流中斷,心肌沒有供血,就急性心肌梗死了!
所以,發生不穩定型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內在的因素,就是冠狀動脈裡的粥樣斑塊不穩定、破裂了,血栓形成了。
因此,防治的關鍵是穩定斑塊。
早先對於冠心病防治,很注意抗血小板防血栓,大家都知道吃阿司匹林,後來又加上了氯吡格雷(波立維、泰嘉),可那都是防在斑塊表面、斑塊破裂之後長血栓的。
後來,研究就發現,斑塊為什麼容易破,是因為血脂高,血脂裡的膽固醇高了。這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了,就會刺激血管壁發生炎症,血管內膜損傷,膽固醇和炎性細胞就乘虛而入,跑到血管內膜下面,堆積形成斑塊了。堆在裡面的膽固醇之類的就成了“核心”,醫學上叫做“脂質核心”;斑塊表面的血管內膜,發生炎症後會纖維化,就像個帽子蓋在斑塊上,醫學上管它叫“纖維帽”。
要是血脂高,進去的膽固醇多了,斑塊裡的脂質核心就大了,血管狹窄不說,炎症也會加重;蓋在斑塊表面的纖維帽還就薄了。核大、帽薄,容易破,這樣的斑塊在醫學上稱為“易損斑塊”,被形容成“薄皮大餡的餃子”,煮的火候不好就會破。這種斑塊屬於不穩定斑塊,就像不定時的炸彈,說不定什麼時候有個刺激就“爆炸”了。就像前面說到的誘因一出現,血壓一升高、血管一收縮,斑塊就破了。接下來,就是血栓形成,血管堵塞,心肌缺血壞死,心肌梗死了!
對急性冠脈綜合徵的患者做冠脈造影就發現,供應缺血梗死部位的血管裡,醫學上叫做“罪犯血管”,有不穩定斑塊破裂,那是不用說的了;可就是在沒犯病的血管、非罪犯血管裡,也有不穩定斑塊。所以有些人放了支架還會犯病。因為支架只是解決了區域性的狹窄問題,並不能控制住血管裡的不穩定斑塊。
怎麼穩定這些不穩定的、容易破裂的易損斑塊呢?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到一定的低水平!
因為研究發現,血裡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了,降到1.8mmol/L以下、甚至1.4mmol/L以下,斑塊裡的膽固醇就少了,那個脂質核心就縮小了;炎症也會減輕,纖維帽也會增厚,就結實了,不容易破了,斑塊就穩定了,不“易損”了。隨著膽固醇的降低,血管裡這種易損斑塊就減少了。
所以現在《中國血脂管理指南(2023)》要求冠心病人,血脂裡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要降到1.8mmol/L以下;要是得過心梗、放過支架的,還有高血壓、糖尿病那些七七八八的危險因素,那就最好降到1.4mmol/L以下,而且要比之前下降50%以上,這樣穩定斑塊效果才好。
老張得心梗的那個年代,還沒有那麼重視降膽固醇,現在就不一樣了。從降膽固醇穩定斑塊預防心血管事件,還比吃阿司匹林防血栓早了一步。
(原創,版權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