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湯液經法圖和仲景經方體系裡,石膏是一個酸味藥

在湯液經法圖和仲景經方體系裡,石膏是一個酸味藥

石膏(圖源網路)

石膏,是常用中藥之一,也是醫聖張仲景喜歡用的中藥之一。白虎湯、麻杏石甘湯、大青龍湯等經方,都含有石膏。

那麼,石膏這個中藥,具有什麼樣的性效特點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

(一)

首先,中藥區別於化學藥的根本屬性,是中藥的藥性 。要想把握好一箇中藥的臨床應用,必須得熟悉藥性。

傳統的中藥藥性理論,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沉浮和有毒無毒這樣幾個屬性。當然,我們在臨床上,可能只是關注其中的1、2個。我們在學術研究中,也會發現,這些屬性之間是有關聯性的,並不是完全獨立的。

所以,當“湯液經法圖”研究深入到某一個階段後,我們就會發現,噢,原來四氣、五味、歸經這些藥性概念的本質,其實都是五行屬性,它們是五行屬性在不同角度的延展和表達。

這才有了《湯液經法圖講記2:還原中藥的五行屬性》這本書。

言歸正傳,那麼,石膏的五行屬性是什麼呢?石膏的主導藥味是什麼呢?嗯, 根據我們前期的研究,石膏的五行屬性是金,石膏的主導藥味是酸。

聽到這個答案,也許大家會大吃一驚,啊,為什麼呢?《中國藥典》和《中藥學》都不是這樣記載的啊,你這不是胡說八道嗎?

別急,讓我們來解釋一下。

大家知道,每個藥味,都有自己的作用。辛能散能行,鹹能軟能下,甘能補能緩能和,我們都是這樣背誦的。其實在“湯液經法圖”裡,就準確地記載著各個藥味的作用。而且,每個藥味3個作用,不多不少,都是3個。

對於辛味,一是補肝(昇陽行氣),二是瀉脾(祛溼止嘔利),三是散肺(解表發散)。對於甘味,一是補脾(補氣健脾),二是瀉腎(利水),三是緩肝(緩急止痛)。對於苦味,一是補腎(滋陰,壯骨),二是瀉心(清熱瀉火),三是燥脾(燥溼)。

湯液經法圖五味分佈

大家看,“湯液經法圖”的這個認識,與傳統中藥五味的作用是十分相似的,它們說的就是一個事。這個事的核心,就是藥味與功效的關聯關係。

也就是說,這種藥味的中藥會有這種功效,那種藥味的中藥會有那種功效

好,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看看現在的石膏記載。根據《中國藥典》,石膏“甘、辛,大寒。歸肺、胃經。能夠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用於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喘咳,胃火亢盛,頭痛,牙痛”。

按照這個說法,石膏是一個甘辛兼有的中藥,可是從石膏的功效上看,石膏卻沒有甘味藥的作用。

比方說,石膏能像黨参甘草那樣,補氣健脾嗎(即補脾之甘)?石膏能像茯苓車前那樣,利水嗎(即瀉腎之甘)?石膏能像甘草天麻那樣,緩急止痛嗎(即緩肝之甘)?

嗯,不能,都不能。既然不能,為什麼還要標定為甘味藥呢?

同理,石膏能像桂枝木香那樣,昇陽行氣嗎(即補肝之辛)?石膏能像藿香附子那樣,祛溼止嘔利嗎(即瀉脾之辛)?石膏能像荊芥防風那樣,解表發散嗎(即散肺之辛)?

嗯,可能除了有一些解表、治療外感熱病的功效,其他都沒有。既然沒有,為什麼還要標定為辛味藥呢?

所以,我們說,石膏似乎並沒有甘味中藥和辛味中藥應有的作用,至少,甘味和辛味不是石膏的主導藥味

中藥的藥性與功效(圖源網路)

(二)

既然甘味和辛味不是主導,那什麼藥味是主導呢?

對了,是酸味。

根據“湯液經法圖”,酸味的作用也有3個。

第一,酸能補肺,治療肺虛證 。肺應秋天,就是陰氣收斂的季節,肺虛就是陰虛,所以,陰虛火旺所致的口乾口渴、燥咳便幹,就是肺虛證。所以,酸味藥的第一個作用,就是生津止渴,例如麥冬、五味子、烏梅。

我們平時所說的成語“望梅止渴”,背後的原理就是酸味補肺生津。

第二,酸能瀉肝,治療肝實證 。肝主筋,肝實證的典型表現之一,就是筋脈拘攣所致的疼痛,痙攣性疼痛。所以,酸味藥的第二個作用,就是舒筋止痛,例如白芍、山茱萸、烏梅。

我們說仲景的芍藥甘草湯,就是“一酸一甘”用於瀉肝止痛的方子。我們說能夠治療久瀉久咳的罌粟殼,也是一個酸味藥,而從罌粟殼裡面提取出來的嗎啡,就是作用極強的“酸精”,現代醫學將其用於鎮痛。

第三,酸能收心,治療心虛證或者心實證 。這個最好理解,心主神明,失眠屬於心火病。在治療失眠的中藥裡,最經典的一個就是酸棗仁,收心安神。

我們說夏天要喝解暑的酸梅湯,為什麼呢?因為酸味收心,心屬火熱,收心才能降溫。

酸梅湯的核心是酸收心(圖源網路)

大家看看,這就是“湯液經法圖”對酸味藥的解讀,是不是很好理解、很切合臨床實際?理解了這個意思,我們把石膏拿過來對照一下就發現,石膏的主導藥味,其實是酸味。

其一,根據《中國藥典》記載,石膏能清熱瀉火,生津止渴 ,治療津傷口渴,這不正是酸味補肺的作用嗎?同時,石膏能治療肺熱咳喘,這不還是酸味補肺的作用嗎?

也許有人不理解,說一個清熱藥,當然是苦味的啦。其實呢不對,在五行裡面,代表春夏的是木火,代表秋冬的是金水,所以,辛鹹自帶熱性,而酸苦自帶寒性,甘味居中為平。所以,酸味藥是自帶寒涼之性的,也能清熱哦。

其二,根據《中國藥典》記載,石膏還能治療“煩” ,也就是心煩。看看這個心字旁就知道,這個症狀就是心火病證,而酸味收心,這不正是酸味收心的作用嗎?

其三,胡希恕老在應用石膏時有一個經驗,認為生石膏能夠“解凝” (《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經方專家胡希恕》第181頁)。啥意思呢,就是治療因熱而形成的凝結,表現為手足拘攣、周身拘攣、肌腹攣縮堅痛。大家看看,這裡的拘攣疼痛,不正是剛才所說的肝實病證嗎?而石膏解凝,不正是酸味瀉肝的作用嗎?

因此,正因為石膏具有酸味藥的上述3種功效(補肺、瀉肝和收心),於是我們說,石膏是一個酸味藥。

綱舉目張,一目瞭然。

有什麼樣的功效,就有什麼樣的藥味。大家說,是不是呢?

叢書封面(圖源網路)

(三)

自此,我們重新為石膏定義了它真正的主導藥味,酸味。

酸味的背後,是其五行屬性,金性。而剛才也說了,金性所對應的四氣,是涼性,這同樣也符合對石膏的寒熱屬性認識。

這種定義,完全來源於現有《中國藥典》記載的功效,來源於臨床大家對石膏的應用經驗,是基於臨床實踐的理論認識。

如果還不能理解,我們再來想想白虎湯。

根據敦煌遺書《輔行訣》的記載,“青龍者,宣發之方,以麻黃為主;白虎者,以收重之方,石膏為主;朱鳥者,清滋之方,以雞子黃為主;玄武者,溫滲之方,以附子為主”。

如果我們出一道填空題,題目如下:【請根據文字內容規律填空】——東青龍,東方木,辛補肝木,以辛味藥麻黃為主。西白虎,西方金,酸補肺金,以 ×味 石膏為主。南朱鳥,南方火,鹹補心火,以鹹味雞子黃為主。北玄武,北方水,苦補腎水,以苦味附子為主。

如果是你,你會在 ×味 的地方填什麼?

如果是我,我會填酸味,以應白虎之名。

四象(圖源網路)

也許很多人會問,將石膏定義為酸味,有什麼用呢?

答:用處就是,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仲景經方的組方配伍原理。

根據錢超塵老先生的研究,張仲景勤求博採撰成《傷寒雜病論》的參考書中,一定有《湯液經法》。而《湯液經法》和“湯液經法圖”,恰恰講的就是怎樣組方配伍的事。

所以,實事求是地講,解讀仲景經方的配伍原理這件事,君臣佐使理論不行,七情配伍理論也不行,而“湯液經法圖”,可能,行。

換句話說,經方配伍一定是有方法和原理的,這個原理很有可能是基於五味+功效的協同組方,很有可能是一道道有著清晰的加減計算方法的數學題,而不僅僅是基於功效的臨床經驗總結

還是那句話,丟棄中藥藥性,丟棄配伍原理,就丟失了中醫的根本。我們呼籲中醫藥人,尤其是臨床醫師和藥師,加大對藥性的研究,做好守正傳承。

那根據我們前期的研究,我們已經對部分仲景經方的組方配伍原理進行了解讀,不再贅述。想要了解的老師,請看《醫方圖解》這本書就好,裡面有詳細的方解。這裡呢,我們就貼幾張經方的配伍原理圖,大家自己看。

麻杏石甘湯的湯液經法圖解

梔子豉湯的湯液經法圖解

四逆湯的湯液經法圖解

當然,我們解釋得並不完美,但總能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路來研究經方。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真心歡迎大家加入到“湯液經法圖”的研究與臨床應用上來,共同發展和復原這一中醫理論的精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