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戒掉「熬夜」?答案恐怕會讓你很意外

如何戒掉「熬夜」?答案恐怕會讓你很意外


你昨晚睡得好嗎?

據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4)》顯示:

2023年,28%的中國居民夜間睡眠時長不超過6小時,64%的人睡眠質量欠佳(<80分),其中睡眠質量較差(<70分)的人群佔比22%。

而00後和90後的年輕人最主要的睡眠困擾,則是“入睡困難”。其中有47%的人群都是在零點後入睡,13%的人群居然在凌晨兩點後才入睡。

報告還顯示:2023年,我國居民失眠狀況有所好轉,但睡眠拖延比2021年和2022年更嚴重,而造成睡眠拖延的主因就在於玩手機成癮。

同時,手機成癮也是影響睡眠質量的重要因素,手機成癮越嚴重,睡眠質量越差。

於是,白天睡不夠,晚上不想睡,成了當代年輕人的常態。

像上癮一樣,戒都戒不掉。

壹心理想和你聊聊:報復性熬夜。

朋友很痛苦。他天天熬到3、4點,才肯睡。

因為白天工作9小時,下班,洗澡,一看錶:臥槽,10點鐘了!

群裡老闆又@他加班,最後忙到2點。

“我完全沒一丁點自己的時間。”

憑什麼?他打心底裡不平衡。

“我要時間。我要獨處。我要休息!”

凌晨2點躺床上,四仰八叉,聽個歌單,刷刷短影片,追幾集美劇,極度放鬆:

“一直熬夜,一直爽”。

結果第二天,頭是懵的。靠著公交站廣告牌,差點睡著。

到公司困死,一個字打不出來。覺得自己一事無成。

我感覺,自己快死了。”

這叫,報復性熬夜

也叫,晚睡強迫症。

報復性熬夜,是說很多人白天工作太忙,時間都被別人佔去,晚上不想睡覺,所以熬夜做別的事情。

特點是:很爽。但最終,很累。

從身體層面,毫無疑問,熬夜有害健康。

所有人都說,“熬夜榨乾了年輕人”,無異於“慢性自殺”。

道理都知道,為什麼就是停不下來?

因為,熬夜背後隱藏著很深的心理動機,而這些動機,或許有積極意義。

只有理解自己為什麼熬夜,才能真正停止熬夜。

我們要看到,每一個熬夜的人,或許都是想要真正認真生活的人。

每一個熬夜的人,都在竭力地找回自我。

熬夜,其實是一種很深的自我防禦機制。

是在保護你的自我,保護你認為非常重要的東西,不被現實扭曲和吞噬,

也是對生活不滿的最後反抗。

認識一個廣告公司副總監,29歲。

月薪3萬,天天熬夜,兩個月沒來大姨媽。

她說,你不知道,我有多羨慕公司前臺那個小姐姐,跟我一樣大,每天紅光滿面,面板好到爆。

而我的黑眼圈,用一千塊的遮瑕都遮不住。

一問前臺妹紙,她每晚10點,準時睡覺。

而副總監晚上總是要刷N集美劇才肯睡。

差別在哪裡?

前臺妹紙說,自己對生活沒什麼大追求。

身體健康,朝九晚五,五險一金,家裡介紹的男朋友,2年後打算結婚。

對生活就四個字:相當滿意。

“湊合湊合就行了,你想那麼多幹嘛。”

她勸副總監。

而副總監,總覺得自己做的還不夠,家裡逼著結婚,她計劃出國深造繼續學習,堅持事業為上。

但恰好事業陷入瓶頸,找不到存在的價值感。

她說,我覺得我時間不夠了。

每晚開始用熬夜看劇,轉移焦慮。

我說,你看到沒?

很多熬夜的人,是因為自己要求太高了。

對生活太有追求了。

但當現實一旦無法滿足你的慾望,甚至還阻礙你去實現目標,你內心又不願意妥協和放棄,這種壓力和衝突,超過你可以承受的範圍時,你的行動力會急速下降。

這也是心理學中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適度的壓力,使人進步。

但壓力過大,結果可能完全相反。

為了保護你的想法和堅持,保護你正常的情緒不因現實崩潰,你的潛意識,會幫你轉移壓力。

所以,有的熬夜,看似是自我放棄,其實是自我保護。

心理學家弗蘭克爾說:要從痛苦中,找出意義。

熬夜的痛苦和掙扎背後,是你找回自我的強烈需要。

如同《雷的雷》裡寫道:

有人說,痛苦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有人說,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雷說,痛苦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不滿足,是想找到自己的無能為力。

所以,我們要看清熬夜背後的內心渴望:你到底,想要什麼。

可能很多人會問:同樣是對自己高要求,但為什麼有人就極為自律,我就不行?

還是要從內心尋找答案。

很多人的熬夜,是強迫性的。

一位27歲的男生告訴我,他熬夜,是因為睡不著。

他總感覺有人趴在他耳邊說,“你好意思睡?”

我們試著延伸一下這個句子:

“你這件事又沒做好,你好意思睡?”

“你又渾渾噩噩過了一天,你好意思睡?”

“你今天都做什麼了,你好意思睡?”

本來他以為,這是他對自己白天沒有努力工作的懲罰,後來他回憶起,這些句子,是小時候父母常對他說的。

小學考試考99分,獎勵全部沒收。

“這麼簡單的題都做錯,你還好意思要獎勵?”

初中寫作業寫到11點多,還是錯了一道題。

他實在扛不住,就眯了一會兒。

媽媽一腦袋拍醒他:做了這麼多次還錯,你還好意思睡?

你還好意思.......這句話,成了一個魔咒。

工作後,他對自己要求極高。

如果沒完成一項任務,就會想懲罰自己。

滲入到他的潛意識層面:我今天有一點沒做好,今天就不能睡覺。

對那些在過高要求和打擊教育下長大的人,熬夜,總有一種強烈的自我懲罰的意味。

他們的內心在說:我,不配睡覺。

其實是因為小時候有人對你說:你,不配睡覺。

所以也有人,把現代年輕人的熬夜稱為:晚睡強迫症。

總感覺,自己什麼都沒有幹。

總感覺,自己有什麼沒做好。

總感覺,自己有什麼沒做完。

因此,當你看到,你是在對自己施加懲罰,其來源是內化了養育者當年對的過度懲罰時,你就不要因為自己沒有做好一件事而愧疚了。

因為愧疚,會引發極大焦慮。

進而熬夜,失眠,甚至陷入抑鬱。

戒掉熬夜的關鍵就在於:你一定要擺脫你的愧疚感。

還有的人熬夜,毫無原因。

16歲的男孩特鬱悶地說:

我今天作業寫完了啊。我沒什麼煩惱啊。我最近挺好的啊。

但,我就是要熬夜,睡不著。

他總感覺自己飄在空中,無法落地。

“我內心有一個洞,我很空虛。”

沒有安全感,是一種原始恐懼。

一個人的基本安全感來自哪裡?

著名兒童精神分析師馬勒認為,2-6個月是母親和嬰兒的共生期,也是孩子一生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

安全感,換個詞叫“依戀”。

是指孩子與主要養育者在情感上的持久聯結,對人一生的身心健康、人際關係,以及戀愛婚姻極為重要。

一個人的睡眠狀態,和他的依戀型別有一定關係。

國外研究者研究了嬰兒依戀與睡眠的關係。

134名嬰兒,分別在他們6個月、12個月、24個月、36個月大時,追蹤調查他們的睡眠情況和依戀的關係。

研究發現:24個月前,安全感顯著影響寶寶夜醒次數。

134名嬰兒中,6個月時,安全型依戀寶寶平均夜醒的最少。

而混亂型依戀寶寶睡眠困惑更多,夜間睡眠穩定性更低,睡眠時間更短,夜醒次數更多。

而另一位心理學家哈洛的實驗證明:孩子的安全感和母親的關係強烈。

兩個假猴,一個鐵絲做的猴媽媽,有奶瓶。一個絨布做的猴媽媽,無奶瓶。

放小猴子進去。

結果,小猴子竟選擇了沒有奶瓶的絨布媽媽。

它會悄悄去鐵絲媽媽那裡喝奶,然後又馬上竄回絨布媽媽身上,死死抱住它。

後來,哈洛拿走了絨布媽媽,用發條玩具恐嚇小猴,小猴就瘋了。

它蹲在地上,抱成一團,戰慄、吃手指、搖擺、尖叫……

眼睛一直望著絨布媽媽。

根據這個實驗,哈洛提出一個著名論斷: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感,是母愛最重要的元素。

母愛的本質,核心是接觸性關懷:擁抱、撫摸、親暱。

想起綜藝節目裡,常常失眠的陳學冬用的重力毯。

重達七公斤的毯子,蓋著不會覺得窒息嗎?

我自己試了試。

比起壓迫感,我更多感受到的,是安全感

一種被人擁抱的感覺。

像極了小時候,媽媽抱著你的感覺,可以降低你的焦慮水平,更好進入睡眠。

但感覺,因人而異。

雖然長大後,依戀型別已經基本成型,再改變比較困難。

但當我們理解自己的強迫性熬夜,有可能來自於安全感的缺失,我們就能找到辦法,去真正緩解熬夜。

常聽愛熬夜的人說,我老覺得時間不夠花啊。

不熬,怎麼辦呢。

存在主義大師歐文亞隆說,一個人的生命實現感越弱,死亡焦慮感越強。

即:你越不曾認真活過,就會越害怕死亡。

所以熬夜,本質上也可理解為一種死亡焦慮

是沒有充分努力和實現自我目標的人們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

歐文·亞隆也說,死亡焦慮的意義,是讓我們儘可能活在當下,讓我們覺醒,引發人生的重大改變。

我想,這也是熬夜背後的意義。

我們可以嘗試自我對話,盡力理解自己的內心,在經歷什麼:

你究竟因什麼熬夜?

你在逃避什麼現實?

你困擾於未達成的目標嗎?

你為何缺乏安全感?

你想怎麼去解決焦慮?

你內心究竟想做什麼?

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呢?

這樣的自我對話,讓我們和自己的潛意識有了基礎交流,可以轉化焦慮,嘗試和內心達成一定程度的和解。

也讓我們看清熬夜背後的動機,讓我們朝著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去努力。

這,就是歐文亞隆所說的“重大改變”。

同時,你會感覺到一種從心生出的力量,不再是空虛,縹緲,沒有安全感。

而是可以腳踏實地,抓住時間,認真生活。

就像一個女孩說的。

“白天,我像個工作機器。夜裡不睡覺省出的時間,就像偷來的。

這時我的靈感會爆發,對一切事物有著超凡的興趣。

我會拿起平時看不進去的小說讀到結局。會偶然點開少女心爆炸的電視劇怒刷兩集。會拿起厚的像板磚的醫學書怒啃半本。”

很多人負隅頑抗地認定,只要我不睡去,這一天就不算結束。

這樣,夜深人靜時,我們履行完各種義務,撕下標籤,終於做回自己。

本質上,這都是對自我釋放的渴望。

所以,我一直覺得,熬夜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熬夜。

只有理解自己為什麼熬夜,才能真正停止強迫性熬夜。

但如果你自律力不錯,在基本保證身體健康的基礎上,適度“熬夜”,或許也能變成一種安靜獨處,深度思考,尋求自我的生活方式。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藍莓小姐

編輯:笛子、碗仔

圖源:Pexels、網路

報復性熬夜的背後,或許隱藏著強烈的焦慮與不安全感。

如果你也習慣透過熬夜來釋放壓力與負面情緒,想學會用更健康的方式面對壓力,改善焦慮並減少熬夜,不妨加入壹心理【6月內在小孩療愈計劃】。

6月28日19:00,【療愈內在小孩】線上心理茶話會重磅來襲!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於海燕,將與大家一起探尋焦慮的源頭,助大家瞭解、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改善依戀關係、用更積極的方式應對壓力,促進個人成長!

本次茶話會,將免費開放5個諮詢師連麥名額,免費與諮詢師直接對話,獲得諮詢師專業心理指導與建議!

立即點選海報,免費參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