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少做了這件事!長久如此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很多人都少做了這件事!長久如此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6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釋出一項最新研究顯示,2022年全球近三分之一(近18億)成年人未達到建議的身體活動水平,從而面臨患病風險。 ①

值得注意的是,僅僅1-2周缺乏活動,我們的身體狀態就開始變差!

金鵬/攝

近三分之一成年人缺乏身體活動

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顯示,2022年全球約31%的成年人缺乏身體活動,比2010年增加約5%,增長趨勢令人擔憂。若這一趨勢持續下去,預計到2030年缺乏身體活動的比例將進一步上升至35%。 ①

一兩週不動,身體會怎樣?

在你停止運動一兩週裡,身體狀態就已在慢慢發生著改變了。

1、10天不動,大腦血流量會明顯下降

2016年發表在《衰老神經科學前沿》的一項研究發現,平素身體健康的老年人若僅停止鍛鍊10天左右,大腦中負責機體思考、學習、記憶的重要區域如海馬體等的血流量便會明顯下降 ②。進行規律鍛鍊有助於延緩大腦海馬體的萎縮排程,提高認知功能。

2、兩週不動,心肺功能可下降超10%

最大攝氧量反映的是我們心肺功能水平。刊發在《現代康復》雜誌一項關於運動對心肺功能的影響研究,一些優秀的馬拉松運動員僅停訓15天后,最大攝氧量值就降低了17%。 ③

3、兩週不動,心血管功能下降1.8%

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年會(EASD2019)公佈的一項研究發現,對於平時每天能走1萬步以上的年輕人,當平均每天減少約1萬步的運動,並且增加了103分鐘的坐著時間14天后,他們的心血管功能下降了1.8%,而且心肺功能下降,腰圍增加。不過,恢復正常活動14天后,血管功能恢復到了原先的基線水平。 ④

4、兩週不動,肌肉力量可降低1/3

刊發在《康復醫學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將參試者一條腿用腿部固定器繫結,保持不動2個星期後,年輕人腿部肌肉平均減少485克,老年人腿部肌肉平均減少250克。這意味著年輕人肌肉力量降低了1/3,其腿部肌肉力量衰退程度相當於衰老40至50年。老年人肌肉力量大約降低了1/4。 ⑤

5、兩週不動,影響情緒和睡眠深度

一項2017年發表在《綜合精神醫學》的綜述研究發現,在一段時間缺乏運動以後,不少人會出現抑鬱和焦慮的症狀。這種症狀在兩週後尤為明顯。 ⑥

研究截圖

此外,一項招募了14名大學生的研究顯示,缺乏運動一個月後,他們更加焦慮,睡眠深度也有所下降。 ⑦

不同人群都有最佳運動方式

廣東省中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楊偉毅2022年接受羊城晚報採訪時表示,老年人、青少年、久坐族及肥胖等不同人群,都應該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找到自己的運動目的和適合的運動策略。

健康時報圖

1、老年人群:以緩和的有氧運動為主

運動一般以強度小、短時、多次為主。還要時刻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態,如感冒、疲勞時就要減小運動強度。

總體來說,老年人鍛鍊應以緩和的有氧運動為主,進行適量的肌肉訓練。一些鍛鍊手腦協調性的運動,對防止老年人腦部退化也有積極作用。因此可適當進行增強小關節靈敏性的運動。

例如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簡單體操或游泳等較舒緩有氧運動,進行綜合鍛鍊,也有助於改善關節的活動度。還可以進行坐姿踢腿運動,鍛鍊股四頭肌的肌力。

2、青年人群:適合籃球足球等團體運動

青少年正處於快速生長髮育階段,如非運動員,建議避免過度負重鍛鍊,以免影響骨質生長,影響身高發育。一般來說,游泳、單杆、慢跑、跳躍運動等有助於此階段的生長髮育。

在青少年時期,可鼓勵積極參加團體性運動,以提升團隊協作的能力,例如籃球、足球等球類運動,或是徒步、定向越野等戶外團隊活動都很適宜。

3、久坐人群:應以循序漸進的運動方式

對於久坐者,運動建議遵循循序漸進、便於堅持的原則。運動過程一定要從少量、多次運動開始,以身體有輕度疲勞感,但休息後可緩解為度。運動前要做好熱身,激烈運動或疲勞後不可勉強繼續運動。

4、肥胖人群:選擇低關節負荷的運動

肥胖人群適合選擇低關節負荷、低強度的運動,例如走路、慢跑、游泳等。

最後提醒:如已停止運動時間較久,特別是超過3個月的,則需要進行恢復運動鍛鍊,不能立馬恢復原來的強度;而運動能力弱者,切不可跟風, 要循序漸進。 ⑧

精選

文章

本文綜合自:

①2024-06-26 聯合國官網《世衛組織:近18億成年人因體育鍛煉不足而面臨患病風險》

②Brain blood flow reduces when fit older adults stop exercising. MNT.2016 August 31.

③朱天虹, 張斌. 運動對心肺功能的影響[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01(19).

④55th EASD Annual Meeting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⑤兩週不動,肌肉就會失去近三成[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科普版),2015(08):9.

⑥Weinstein, A. A., Koehmstedt, C., & Kop, W. J. (2017). Mental health consequences of exercise withdrawal: A systematic review.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 49, 11-18.

⑦Baekeland, F. (1970). Exercise deprivation: Sleep and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2(4), 365-369.

⑧2022-08-08 羊城晚報嶺南名醫《老少青壯看過來!專家為你開出不同運動良方》

編輯:任璇

審稿:魯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