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胃病,慢性胃炎、胃潰瘍、胃脹反酸?張仲景一張方子,助你改善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脾依然變成了一種“流行趨勢”,越來越多的人都會開始跟脾胃病打上交道,症狀比較輕的人,多有食慾不佳、消化不良等表現,在慢慢調養後,大多都能讓脾胃“重獲生機”,但對於症狀較為嚴重的脾胃病,比如慢性胃炎、胃潰瘍等來說,要想在短時間內得以恢復,那麼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不過,關於脾胃病症的治療和改善,在中醫裡也有不少妙招,而且針對不同的病症型別,也常常會選用不一樣的治療方式,但在這方面,名聲最盛的醫家大概就是金元名醫李東垣了,在他所編撰的《脾胃論》裡,就收錄了不少用於治療脾胃病的妙方。不過,除了李東垣,東漢名醫張仲景也同樣在此方面有很大造詣,在他的《傷寒論》裡,有諸多藥方都會用到生薑和大棗這兩味中藥,如此便能發揮補益中焦、調理脾胃的作用,而接下要說的這個藥方,便就出自張仲景,此方就是“半夏瀉心湯”。
張仲景的“瀉心湯”系列有很多,比如我們所熟知的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等,那麼,半夏瀉心湯究竟有什麼作用呢?用張仲景的原文來說,就是:“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此方屬於寒藥和熱藥並用的方子,同時屬於和解脾胃寒熱之邪的代表藥方,主要用於治療脾胃之氣失和、心下痞滿等病症。
因為身體裡挾有痰飲,所以在症狀上,常常會有嘔吐不適,但總得來說,這種證型有心下痞滿、嘔吐、腸鳴下利或大便不調之證,如此看來可能有些複雜,但其實很好理解,大家都知道,脾胃具有運化的作用,而且脾胃升清降濁,能夠保證身體的氣機執行,可若是脾胃出現了異常,上面的溫熱難以下降,那麼下焦就會呈現一派寒象,如此就會導致上熱下寒、寒熱錯雜。
半夏瀉心湯裡所用到的中藥總共有7味,分別是半夏12g、黃芩9g、人参9g、乾薑9g、黃連3g、大棗4g、炙甘草9g,諸藥合用,起到寒熱平調、散結除痞的作用,常用於寒熱互結之痞證,在症狀表現上,這類患者會出現心下痞或者是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等不適。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病症,關鍵就在於痰飲,痰飲病邪擾亂脾胃,逆而作嘔,所以,在這個方劑裡便會用到半夏,在《黃帝內經》裡曾有說過,這味中藥“主心下堅”,是下氣開結、和胃消痞的主藥;因為脾氣難以上升,寒邪在下焦聚集,腸胃虛寒,就會導致腸鳴下利,於是,張仲景還使用了乾薑,乾薑辛散,辛走氣,辛以散之,如此就可以將這痞證化解。
氣機執行異常,升降不利,往往還會在中焦出現痞塞,胃氣不降繼而又會導致內熱生成,所以便用到了黃連和黃芩這兩味苦寒之藥,“苦先入心、以苦瀉之”,苦寒可以將身體裡的熱邪化解,這兩味藥材也是寒熱並用的常用藥材,同時還能幫助維持體內氣機的正常執行。
不過,由於脾胃虛弱,不能上下斡旋,因此還需要使用人参、大棗和甘草,“甘以補之”,能夠起到益氣和中的目的。總得來說,就是這樣簡單的幾味中藥材,便能針對脾胃出現的不適加以調整,現如今,半夏瀉心湯在臨床上也有了更為廣泛的運用,常用於慢性胃炎、腸炎等病症的改善,以保證脾胃寒熱平和,來緩解自身病症。
【本圖文由“軒轅島”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周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