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銀銅牛燈 | 2000多年前的環保燈
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有一件“鎮館之寶”——錯銀銅牛燈。這件2000多年前的燈具長什麼樣子?又有哪些與眾不同之處呢?
錯銀銅牛燈由牛形底座、燈盞
以及煙管三部分組成
01
西漢版的華燈
人類在自然中認識了火,並經過長時間的接觸和摸索,製作出燈具。可以說,火光照亮了人類走向文明的步伐。
雖然對於燈具成形的具體時間尚無定論,但在中國首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招魂》中,有“蘭膏明燭,華燈錯些”(帶蘭香的明燭多麼燦爛,華美的燈盞錯落)的描述。這表明在戰國時期,就有用蘭膏作為燃料的燈盞了。
1980年,在江蘇省揚州市甘泉鎮的東漢墓中出土的錯銀銅牛燈,就是西漢版的“蘭膏明燭,華燈錯些”。
02
難得一見的孤品
錯銀銅牛燈分段鑄造,可拆洗
錯銀銅牛燈中的“錯”字,有塗、施以的意思,即在青銅器的表面透過鑲嵌或塗畫,施以銀裝飾。
除燈罩外,銅牛燈通體採用錯銀工藝,以流雲紋、三角紋和螺旋圖案為地紋(滿布於主體紋飾以外區域的輔助性紋飾),裝飾龍、鳳、虎、鹿和各種珍禽異獸,線條飄逸,造型生動,是難得一見的孤品(獨一無二的物品,特別珍貴、很稀少)。
03
製作年代:可能早於墓葬年代
錯銀工藝盛行於戰國時期至西漢早期,東漢時已不甚流行。錯銀銅牛燈整體造型和工藝的時代風格,更偏向於西漢早期。為何在東漢墓中會出土一件與該時代不相符合的遺物呢?
這種現象在考古學上稱之為晚期墓葬出土早期遺物,遺物的製作年代要早於墓葬的年代,特別是實用的精美物件,在製作後傳承、使用了一段時間,與最後的主人一起“長眠”於地下。
這種情況在江蘇地區也有其他幾例:在江蘇漣水三裡墩西漢墓中,出土了許多戰國時期的錯金銀青銅器;在清代狀元畢源墓中,出土的玉器更是分跨了新石器時代、宋代、明代和清代。
此外,因為出土的遺物少有銘文提及具體的製作時間,如果不是時代特徵非常明顯,則很難明確區分墓葬和隨葬品為不同年代。
04
西漢缸燈的典型代表
古人把中空、帶有導煙管的燈稱為缸燈,是當時燈具中最為先進的發明。西方在文藝復興時期由達·芬奇發明的鐵皮導煙燈罩,比缸燈的發明晚了1000多年。
錯銀銅牛燈就是一盞缸燈,它導煙去炱(tái,煙塵)、清潔環保,高度合理、適宜照明,可調節的燈罩可起到防風的作用,分段鑄造則便於拆洗。
錯銀銅牛燈的設計不僅在照明功能上表現出色,同時也展現了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及製作工藝的卓越水平。
01
牛“氣”不沖天
經過檢測分析,漢代青銅燈具使用的燃料是牛油和蜂蠟,屬於動物油脂或動物有機物合成類燃料。該類燃料在室內燃燒時,煙塵會隨著火焰上升,瀰漫於整個室內,汙染空氣。
錯銀銅牛燈牛腹中空,可以儲水。燈點燃時,煙霧比冷空氣輕,會向上流動;到達罩蓋最高點時,會在後續煙霧壓力的推動下,沿著導煙管繼續向下流動。這樣導煙管內就會形成類似虹吸的現象——煙霧經過導煙管,被匯入牛腹,溶於水中,避免汙染空氣;同時,加強了空氣對流,使燃燒更充分,節約了能源。
02
古人也講人體工程學
兩漢時期,人們常“席地而坐”,案几(幾是古代人們坐時依憑的傢俱,案是人們進食、讀書寫字時使用的傢俱)等也都屬於低矮型,高度約為30釐米,所以人們的視線也比較低。
錯銀銅牛燈通高46.2釐米,燈光的高度與人們跪坐時的視線基本適宜,符合人體工程學;重8.2千克,擺放在案几上不易傾倒。
03
明暗可調節
錯銀銅牛燈的燈罩由兩片圓弧形板組成,合攏可成圓形。透過扣住燈罩外壁的圓形耳環,可以左右移動兩片燈罩的位置。
燈罩和穹頂形燈罩蓋具有反射和聚光的作用,透過移動兩片燈罩的位置,可以調整燈光的強弱、改變照明的方向。
燈罩上鏤刻的菱形斜方格狀孔,有散熱、漏光的作用。燈光透過菱形斜方格狀孔時,使燈光照射得更遠,擴大了燈的照明範圍。
05
漢代那些著名的燈
01
長信宮燈 · 西漢
於1968年在河北出土,整體造型是一個跪坐的宮女,左手託燈座,右手提燈罩,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02
羽紋銅鳳燈 · 西漢
整體採用鳳鳥的造型,於1971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出土,通高33釐米,長42釐米,現藏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03
朱雀銅燈 · 西漢
整體造型是一隻作展翅狀的朱雀,喙銜燈盤,足踏盤龍,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2000多年前的環保燈錯銀銅牛燈》。
如今,南京博物院藉助現代科技,讓錯銀銅牛燈煥發新生:無論參觀者身處何地,只需進入南博數字文物展示平臺就能將燈座、燈盞、煙管三部分拆離;點選燈盞腹部,就能在燈盞的鏤空部分看到燈火和進入煙管的青煙;動動手指,就可以線上放大、縮小或以任意角度旋轉銅牛燈,並觀看銅牛燈的使用過程和工作原理。科技的發展也為銅牛燈添加了“現代燃料”,使其熠熠耀千年。
現訂購2024年
只需288元
編輯/段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