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羽毛球小將殞命賽場,多名醫生質疑現場救治

17歲羽毛球小將殞命賽場,多名醫生質疑現場救治

質疑“現場醫療急救處置業餘、延誤搶救黃金期”的聲音越來越多。

撰文 | 汪航

昨日,亞洲青年羽毛球錦標賽的賽場上發生了一起悲劇,年僅17歲的中國選手張志傑在比賽中突然倒地、抽搐,送醫後最終不幸去世。此事引發全網關注和醫療圈熱議。

張志傑

事發後,張志傑姐姐曾發文質疑搶救不及時,她稱:“他才17歲,場上倒地後經過漫長的等待醫護人員才趕到......你說第一時間就進行救治,說當地醫療條件太差,叫我如何接受!”

今日,亞洲羽毛球聯合會在通報中提到了搶救細節。該文介紹,張志傑暈倒後,賽事醫生和醫療小組曾對他實施搶救,並在不到2分鐘的時間內就被救護車送往醫院。對於張志傑的意外死亡,當地醫院尚未明確病因。

隨著現場影片在網際網路上傳播,質疑“現場醫療急救處置業餘、延誤搶救黃金期”的聲音越來越多,其中不乏一些三甲醫院的急診科醫生。

根據一段2分41秒的現場影片,張志傑在被對手比分追平後走動擦汗,隨後準備接發球,可在第24秒時,他突然撲倒在地,伴隨身體抽搐。

張志傑倒地畫面

倒地後,一位工作人員走入場內觀察,但並未採取任何措施。影片畫面顯示,張志傑當時還有知覺,他抬起了頭,做出用手撐地的動作,可未能起身。隨後,裁判示意該名工作人員離場。

從張志傑倒地到急救人員入場,間隔了40秒左右。急救人員將張志傑的身體翻了過來,2分03秒,擔架被送入場內,2分30秒,張志傑被抬離場地。

張志傑被抬離場地

基於這段影片,多名大三甲醫院的急診科醫生髮表了自己的看法。微博認證為“美國心臟協會急救培訓導師”的“急診夜鷹”發文直言,在場人員的反應和措施嚴重不足。

“張志傑倒地之後,第一時間居然無人上前,甚至教練都被喊回來。急救人員進入之後,並不知要幹什麼,也沒有攜帶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最後匆忙抬走,也失去了第一時間施救的寶貴機會。”

“急診夜鷹”認為,無論是羽毛球還是足球,運動員突發的無接觸倒地抽搐,幾乎個個都是心臟驟停,場邊急救人員必須攜帶AED到場。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急診醫學科副主任醫師盧驍表達了相似觀點。他在個人微博中表示,年輕運動員猝死前有明顯抽搐,惡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很大。

“急救的關鍵就是醫療人員或者旁人第一時間判斷情況並且現場心肺復甦,拿到AED並且除顫,而不是把患者放到擔架上就走,患者可以邊復甦邊送到醫院急救,甚至進行ECMO,還是有不小的概率能夠搶救回來。”

盧驍認為,現場急救對患者生存和腦復甦至關重要。“醫療保障對於大型體育賽事是非常重要的,我也參與了好幾次大型賽事的醫療保障,會制定很多方案,包括應急的處理流程。當然,我還是要說,疾病多樣性,每個人都不一樣,同樣的疾病在每個人身上的治療效果都不一樣,但是第一時間的救治比什麼都重要。”

比賽現場影片經網際網路傳播後,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內科醫生徐海軍則連問了幾個問題:

有沒有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流程是什麼?預警觀察員在哪裡?提供專業醫療保障的人員資質是什麼?採取了何種救治措施?配備了哪些搶救裝置?使用了什麼藥品?今後如何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

徐海軍介紹,猝死更多發生在18-59歲人群中,其中,18-39歲的佔總數的43%。“當呼吸心跳驟停發生後,如果不在4-6分鐘進行心肺復甦,將會發生不可逆的系統性損傷……如果現場的救治沒有恢復心跳,送醫院成活率也接近為零。”

“急診夜鷹”認為,從現場急救來看,有三個關鍵環節沒有被充分利用:第一時間靠近去評估;第一時間開始心肺復甦與AED除顫;就地復甦和除顫,不要太著急移動。

“醫學界”今年5月報道過一例被成功搶救的病例。這位患者在和朋友打籃球時忽然失去意識倒地,他的朋友撥打120的同時,第一時間為其做了心肺復甦,6分鐘後120趕到並接手心肺復甦,到了醫院後上了ECMO。最終這位患者被搶救成功並康復出院。

根據國外學者統計,青少年運動性猝死的年發生率約為1/100000。運動性猝死的發生率雖然不高,但將其置於我國龐大的青少年人群中時,每年運動性猝死的案例可能數以千計。

此外,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科拉德教授曾對21歲以上義大利青年人進行過調查,研究表明,參加激烈競爭體育專案的年輕運動員,發生猝死的危險性顯著高於非運動員,男性的猝死率是女性的10倍左右。

2021年,在歐洲足球錦標賽中,丹麥球員埃裡克森在沒有任何身體對抗的情況下突然倒地昏迷。幸運的是,醫護人員及時趕到後在現場進行了約15分鐘的心肺復甦急救,最終埃裡克森脫離了生命危險,被送往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

多名急診科醫生提醒,進行體育運動時,如果有人發生心臟驟停,應立即開展徒手心肺復甦,如果身邊有AED,要及時進行除顫。

同時,還要第一時間撥打急救電話,請專業急救人員給予支援,比如氣管插管、上呼吸機等高階生命支援手段。基於目前的急救現狀,在群眾中廣泛開展急救培訓,比如徒手心肺復甦等,能提高突發事件中第一目擊者的急救水平。

來源:醫學界

責編:田棟樑

編輯:趙 靜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