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預防的猩紅熱衝上熱搜,該怎麼診治和鑑別?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注意鑑別,警惕誤診
撰文 | 孫丹雄
猩紅熱是我國法定的乙類傳染病,是我國兒童和青少年重要的傳染病之一,易在學校等集體單位發生聚集性疫情。端午節來臨之際,中國疾控中心釋出提醒:夏天來了,猩紅熱已進入高發季,近期要重點防控猩紅熱等傳染病。
目前猩紅熱尚無疫苗可預防,那麼該病的臨床表現都有哪些?容易和哪些疾病混淆?又該如何預防和治療呢?跟著小編一探究竟!
猩紅熱為什麼尚無疫苗可預防?
因為猩紅熱是細菌感染(鏈球菌),細菌感染基本上沒有效果較好的疫苗。
鏈球菌屬細菌是G+球菌,排列呈雙或長短不一的鏈狀。鏈球菌屬細菌廣泛分佈於自然界、人及動物糞便和健康人的鼻咽部,其實大多數為正常菌群,並不致病。鏈球菌屬中對人類致病的主要是A群鏈球菌和鏈球菌。致病性鏈球菌主要引起人類的各種化膿性炎症,還可引起人類肺炎、猩紅熱等重要疾病。
按產生溶血與否及其溶血現象,鏈球菌分為3類:
1.甲型溶血性鏈球菌:菌落周圍有1-2mm寬的草綠色溶血環,稱甲型溶血或α溶血(α-溶血環中的紅細胞並未完全溶解),這類細菌也被稱為草綠色鏈球菌,多為機會致病菌。
2.乙型溶血性鏈球菌(β群):菌落周圍形成一個2-4mm寬、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無色溶血環,稱乙型溶血或β溶血,這類鏈球菌亦稱為溶血性鏈球菌(溶血環中的紅細胞完全溶解),致病力強,常引起人類和動物的多種疾病。
3.丙型鏈球菌:不產生溶血素,也叫不溶血性鏈球菌,一般不致病。
根據鏈球菌細胞壁中抗原結構的不同,運用血清學方法可分成A-H、K-V20群。對人致病的鏈球菌菌株90%左右屬A群。猩紅熱的病原體是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主要透過呼吸道傳播,也可透過接觸傳播。潛伏期一般為2-5天(最短1天,最長12天)。
猩紅熱流行病學特徵
抗生素問世之前,猩紅熱曾威脅無數兒童的生命健康,但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抗生素的普及,猩紅熱逐漸淡出公眾的視野。然而,2011年以來全球多個地區的傳染病監測資料顯示,猩紅熱發病率較前升高,特別是香港地區,2012年-2015年與2005年-2010年比較,發病率居然升高約6.90倍,並且,目前其在全世界發病率升高的原因仍未明確。
在我國,猩紅熱男性多於女性,以3-9歲為主,發病一般以4月-6月和11月-次年1月為主。學生、托幼兒童是該病防治重點人群,有學者對天津市某小學一起突發猩紅熱流行特徵進行研究,發現病例集中在一年級的三個班,40例密接者經實驗室檢驗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檢出率高達7.5%。
在我國猩紅熱主要以emm12型和emm1型為主,且呈現emm1型上升和emm12型下降的整體趨勢。emm12型的病原變異可能增加其耐藥性,speC等超抗原與特定的emm基因型間存在關聯。
猩紅熱的臨床特徵
猩紅熱不典型症狀研究報道較少,主要表現為三大症狀:發熱、咽痛和皮疹。
有研究顯示,26.9%-58.6%的猩紅熱患者出現典型的皮疹特徵:面板瀰漫性充血,上有密集針尖大小丘疹,全身面板均可受累,疹退後伴脫皮,瘙癢不明顯,大多數都不會留疤。
生個病,居然脫層皮!
其實,脫層皮並不能代表疾病嚴重:絕大多數猩紅熱患者為輕症,少數患者出現併發症,甚至重症,死亡病例極少見(嚴重者可導致敗血症危及生命)。
猩紅熱患者發熱1-2天出疹,出疹時高熱,大概一週左右,皮疹就消退了。
其他症狀包括頭痛、嘔吐、環口蒼白圈、頸部淋巴結腫大,另外一部分病人舌頭也會出皮疹,形同楊梅或草莓,故稱之為楊梅舌、草莓舌。
猩紅熱該如何治療?
猩紅熱的治療一般不困難。首選青黴素類抗生素,對青黴素過敏者可選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替代。一般用藥1天后發熱便可消退,皮疹也很快消失。
一般療程推薦是10天,根據病情適當調整。同時按隔離6天左右(也有學者認為足量抗生素治療24小時後,一般不會再傳染,可酌情解除隔離)。
有學者對猩紅熱患兒A組鏈球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特徵進行分析,連續6年採集猩紅熱患兒咽拭子標本進行菌株分離,對276株A組鏈球菌進行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顯示對青黴素、頭孢唑啉和萬古黴素敏感率均為100%,對氯黴素和左氧氟沙星敏感率均為98.2%,對阿奇黴素耐藥率最高達97.8%,其次為紅黴素(97.1%)、克拉黴素和克林黴素(均為94.2%)、四環素(79.3%),對紅黴素、阿奇黴素、克拉黴素、克林黴素和四環素聯合耐藥佔73.2%。
猩紅熱的預防及鑑別診斷
猩紅熱預防的關鍵是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托幼機構和小學是預防控制的重點場所。一旦發現兒童有發熱或皮疹,應及時送往醫院進行診治;注意日常開窗通風和室內消毒。
而猩紅熱主要與以下7種疾病相鑑別:
1.麻疹:麻疹的特點是發熱、咳嗽、畏光、鼻卡他症狀、結膜炎,Koplik斑,紅色斑丘疹自頭面部→頸→軀幹→四肢,退疹後有色素沉著及細小脫屑。
2.風疹:風疹的特點是全身症狀輕,耳後、枕部淋巴結腫大並觸痛,面頸部→軀幹→四肢,斑丘疹,疹間有正常面板,退疹後無色素沉著及脫屑,症狀出現後1-2天出疹。
3.幼兒急疹:幼兒急疹的特點是熱退疹出,主要見於嬰幼兒,一般情況好,高熱時可有驚厥,耳後枕部淋巴結亦可腫大,常伴有輕度腹瀉。
4.登革熱: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以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叮咬傳播的傳染病。感染者大多到過登革熱流行地區,病毒感染人體後一般無明顯症狀,部分患者出現輕重不一的臨床表現,包括髮熱、劇烈頭痛、骨骼肌肉痛、嘔吐、皮疹等,重症患者可出現登革出血熱、登革休克綜合徵、器官衰竭甚至死亡。血常規通常會發現血小板計數減少,這是登革熱的常見特徵。感染早期,可透過檢測患者血液中是否存在NS1抗原進行診斷。
5.手足口病:由多種人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主要症狀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主要發生於學齡前兒童,大多數患者症狀輕微,能自愈,少數患者會出現神經系統、心肺併發症,個別重症患兒病情進展快,可導致死亡。
6.皰疹性咽峽炎: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兒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體是柯薩奇病毒A型,多見於6歲以下學齡前兒童,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咽痛及咽峽部皰疹。病程約為一週。查體可見咽部充血,軟顎、顎垂、咽及扁桃體表面有灰白色皰疹及淺表潰瘍,周圍伴紅暈。
7.藥物導致的猩紅熱樣皮疹:發熱多由原發病引起,有服藥史,有時表現為猩 紅熱樣皮疹,有癢感,摩擦及受壓部位多。
參考文獻
[1].孫文龍,等.一起小學學生猩紅熱聚集性發病的調查[J].河南預防醫學雜誌,2019.
[2].陰傑瑩,等.猩紅熱患兒A組鏈球菌耐藥特徵的研究[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誌,2019.
[3].蔣豔瓊,等.卡馬西平片致猩紅熱樣皮疹、肝腎功能損傷1例[J].臨床合理用藥雜誌,2021.
[4].孔德川,等.猩紅熱發病趨勢、臨床特徵和病原學特徵的研究進展[J].中華傳染病雜誌,2022。
[5].天津市兒童醫院微信公眾號.解讀猩紅熱[J].開卷有益(求醫問藥),2023,(11):70-71.
更多兒科精彩內容掃描二維碼或點選閱讀原文,開啟醫生站網頁版即可檢視~
本文來源:醫學界感染頻道
責任編輯:月亮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