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營養】三大營養素是如何轉化為身體脂肪?令身體發胖的?!

【科普營養】三大營養素是如何轉化為身體脂肪?令身體發胖的?!


作者: 王興國 大連理工大學附屬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 營養教研室主任、主任醫師 遼寧省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遼寧省營養學會副會長、遼寧省營養師協會副會長 大連市營養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營養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促會臨床營養與健康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姜丹 食品科學碩士,註冊營養師 食品科學碩士/健康管理師/家庭教育師 遼寧省營養學會健康宣教專業委員會 副主委 遼寧省營養師協會糖尿病飲食管理專委會副主委遼寧省營養師協會 常務理事 中國老年疾病與健康管理委員會 委員 原創“四格配餐法”,經營“食譜工作室” 撰寫《全民營養公開課》《減糖控糖飲食書》《邊吃邊算管理血糖》等5部科普書籍

文章來源書籍:《科學減重:適度低碳水飲食法》,化學工業出版社

已授權《中國臨床營養網》釋出

任何人身上的脂肪都不會憑空產生,它們都是由每天攝入的食物轉化而來。人類的食物千差萬別、種類繁多,為人體提供所需的數十種營養物質,其中最主要的是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即營養學中所謂的“三大營養素”。它們各自的生理功能是不同的,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為人體細胞提供能量。能量也稱為“熱量”“熱能”或“熱卡”,其國際單位是焦耳,簡稱焦,非規範單位是卡(calorie)和千卡(kcal),故在很多時候能量又被稱為“卡路里”。能量及其變化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最基本的物理學知識。

(圖片來源:《科學減重:適度低碳水飲食法》插圖)

從根本上講,我們吃食物其實就是在攝入能量。這些能量主要來自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和酒精(如果飲酒的話)等,它們在身體細胞內代謝時釋放出能量,供細胞利用、消耗。能量代謝,即把能量攝入體內然後再消耗掉的過程,是一切生命的基本特徵。巨集觀地看,人體不過是一個代謝能量的“機器”而已,每天把能量攝入體內,再把它們消耗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生命終止。

如果仔細觀察能量代謝過程,就會發現人體能量攝入的模式與能量消耗的模式有很大不同。能量攝入是間斷進行的,隔幾小時才吃一頓飯,但能量消耗是持續不間斷的,即使夜裡睡覺時心臟跳動、體溫維持和呼吸等生命活動都在不停地消耗能量。人體是如何用間斷的能量攝入來滿足能量持續消耗的呢? 除了腸道消化吸收需要時間逐步完成之外,身體還有高效的食物成分轉化和儲存機制。

每次進餐之後,肝臟都要加緊工作,把消化吸收的糖類大部分轉化為脂肪(並放到脂肪組織中),少部分合成糖原(就地存放),只留很少一部分在血液中即刻被其他組織器官利用。消化吸收的氨基酸(來自食物蛋白質)一般不會直接轉化為脂肪,但過多的氨基酸可以轉化為糖類,甚至轉化為脂肪。

總之,飲食攝入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都有機會變成身體中的脂肪,並使體重增加。甚至酒精也會間接增加體內脂肪。

在進食停止之後的兩餐之間,尤其是在漫長的夜間,食物消化吸收結束,腹中空空,但細胞的生命活動還在繼續,其所需的能量從哪裡來?正是之前合成的脂肪和糖原,以及由氨基酸或其他物質轉化而來的糖(該過程在肝臟進行,稱為“糖異生”)。也就是說,即使不運動,進食後合成的脂肪大多數也會被基礎代謝消耗掉。如果運動或身體活動較多的話,進食後合成的脂肪將全部被消耗,一日之內體內脂肪的“淨增量”為零,體重保持不變。

食物與體內脂肪的“互動”說起來有點複雜,但只要抓住以下幾個關鍵點,就能很好地理解食物如何轉化為身體脂肪,並令身體發胖。

第一,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大部分會被轉化為脂肪。 第二,飲食中的脂肪大部分直接成為身體脂肪(尤其是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充足時)。 第三,身體脂肪在每次進餐後都會增加,但一日之內“淨增量”的多寡還取決於基礎代謝和運動消耗。 第四,食物變成身體脂肪的過程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食物成分、飲食搭配、進餐總量和餐次、運動或身體活動形式、身體功能(如胰腺分泌胰島素、胃腸消化吸收、肝臟代謝轉化和腸道菌群平衡等)等。

總體而言,飲食攝入的能量超過80%來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身體內脂肪也主要來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因此,我們推薦的適度低碳水飲食減重首先要瞄準飲食中這兩種營養成分,前者包括澱粉及其製品(如糊精等)、天然糖(如水果中的糖)和新增糖(如白砂糖、果葡糖漿、麥芽糖漿、果糖等),後者包括魚肉蛋奶中天然存在的脂肪,以及在食品加工和烹調過程中新增的食用油。這些成分看似簡單,稍加註意即可控制,但實際上它們已經深入當下人們飲食生活的方方面面,控制起來難度很大,且歷史上不乏爭議。

過去主流觀點是低脂肪飲食,即嚴格控制紅肉類、油脂和烹調油的攝入,降低脂肪的供能比例,對碳水化合物攝入要求比較寬鬆,大致是一種低脂肪高碳水的飲食模式,強調控制飲食中的脂肪。但是,後來有很多研究表明,低脂肪高碳水的飲食模式既不利於體重控制,也不利於心臟健康。相反,高脂肪低碳水的飲食模式要表現更好一些。這種飲食模式要求嚴格限制碳水化合物,特別是要限制攝入米飯、饅頭、麵包等精製穀物,以及飲料、甜食等新增糖,允許攝入粗雜糧、全穀物、豆類、蔬菜和水果等,允許攝入魚肉蛋奶等高蛋白高脂肪食物,食用油的攝入要求比較寬鬆,甚至提倡用油脂代替精製穀物。

實際上,各種減重飲食都在尋找最佳的三大營養素比例,那麼到底怎樣的三大營養素比例才是完美的呢?在過去的20多年裡,關於這個問題的科學研究越來越多,目前已經積累了數千個,並沒有形成統一的結論,人們逐漸認識到:就減重而言,並沒有完美的三大營養素比例,而且三大營養素的比例並不是管理體重的關鍵,除非它們影響到總能量攝入以及體內胰島素分泌和脂肪合成機制。或者說,吃什麼食物比攝入什麼營養素對體重的影響更大。比如,同樣都是碳水化合物來源的白米白麵和粗雜糧,吃粗雜糧比吃白米白麵有益於減重。

我們推薦的適度低碳水飲食就非常強調碳水的具體來源,而不僅僅侷限於碳水的數量。

不餓肚子不節食 從6大維度真正關注減肥者訴求 解決減肥者難題

《中國臨床營養網》編輯部

本站動態欄:

截止到 2024 年 7 月 5 號上午 8:00 時,本平臺關注人數為:375484 名。更多資訊點選左下角閱讀原文檢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