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不建議你,凡事都和伴侶“掏心掏肺”?
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剛進入一段關係時,你會和對方聊自己過往的創傷嗎?
我在網上看到很多人都說“不會”:
“把自己太多的傷疤和軟肋交到對方手裡,也許某一天當倆人不再親密無間的時候,就會變成對方攻擊自己的武器。”
“不要期望別人能為你療傷,很多路必須自己走,自愈了才能遇到最契合的同路人。”
而熱播劇《玫瑰的故事》裡,揹負著沉重過往的蘇更生選擇了“會”。
在黃振華向她表白後,她坦白了自己被繼父性侵的童年創傷。然後對黃振華說,要是能接受,就繼續做朋友,要是不能接受,就把電話刪了。
黃振華聽完,果斷選擇了擁抱“破碎”的蘇更生,包容她的過去,跟她一起面對。
但這部分劇情,卻引發了很多網友的激烈討論:
“這是演電視劇,現實中剛談戀愛就坦白過去是不明智的。”
“黃振華選擇包容,但更多的人會在吵架時提起這事,貶低你。”
“我曾經也覺得他可靠,跟他講我坎坷的童年,後續的戀愛裡,他卻把我的坎坷當成缺陷和笑料。”
在關係初期,就毫無保留地跟對方坦白那些沉重的過去,確實存在很大的風險;
可如果不聊這些,又覺得這段關係流於表面,不能確定對方是否愛自己、接納自己。
今天,壹心理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關係初期,我們是否應該展現自己的“沉重面”。
最近,我在看戀愛綜藝《半熟戀人2》時,發現男嘉賓老孟從節目之初到節目結束,一直都很牴觸面對女嘉賓寶兒的“沉重面”。
他坦言看見寶兒的第一眼,就覺得她是對的人,但後面越相處越感覺不舒服:
“很多東西進展得很快,我不確認咱倆合不合適。”
“我跟她就感覺怎麼處怎麼彆扭。”
而他之所以會產生這些情感體驗,只因為“不太想面對對方的沉重”,一旦牽扯太深,就會感到“我喜歡你,但不喜歡跟你在一起的那個自己”。
有很多節目的粉絲,覺得他不夠在乎女孩:
“你不可以只愛她的明媚,也要愛她的破碎,才是愛完整的她。”
也有網友覺得,他不願意接受寶兒的沉重面,是因為他們還沒到同甘共苦的階段。
但其實,老孟不想面對寶兒的沉重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
兩個人選擇走進關係的順序不一樣。
老孟喜歡兩個人先淺淺地交往,享受愛情的甜蜜,一段時間後再“掏心掏肺”,進入深度關係;
而寶兒喜歡先深度交流,和對方建立信任感,在傾訴互動中確認彼此是對的人,再慢慢享受關係。
也就是說,像老孟這一類人,不是不願意掏心掏肺,而是不想剛談戀愛就知根究底。
但其實,在關係初期就掏心掏肺,本身並不會損害感情。
心理學博士Arthur Aron在論文《人際親密感的產生:實驗程式及部分初步發現》中提到一組實驗:
他邀請了多對陌生人,在45分鐘內彼此提問並回答36個問題,這些問題涉及興趣、愛好、最深的恐懼、童年的傷痛等等。
實驗結果表示:有30%的實驗物件認為,對方是有史以來和自己關係最深的人。一些人甚至在實驗結束後就開始約會、結婚。
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在掏心掏肺中加深感情,而有些人不行呢?
這或許是因為:雙方表達自己的方式錯位了。
寶兒傾訴自己在上一段感情裡受的傷,老孟聽完說:“只有一點讓我氣憤,你在他們面前太討好了,其實只要你好好做自己,我們就能繼續下去。”
老孟口中的“做自己”,指的是“怎麼舒服怎麼來”;
但寶兒的討好和不安,也都是自我的一部分,她經常因為不安而哭泣,又何嘗不是在真實地表達自己呢?
心理學中有一個術語叫做“情緒捲入”:對方能夠接納和迴應你的情緒,你也願意分享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情緒捲入度太高的人,會沉浸在個人情緒裡,並把伴侶也“牽扯”進來,比如寶兒;
而情緒捲入度太低的人,不會輕易表露情緒,也不會敏銳覺察到伴侶的情緒,比如老孟。
不同強度的情緒捲入度,會形成表達自己的不同方式:
一個隨心所欲,另一個小心翼翼;
一個後知後覺,另一個步步緊逼。
這種錯位,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比如,蘇更生用傾訴、理智的語氣訴說自己的創傷,情緒捲入度適中,令人感到舒服,黃振華就會接納她的這一面,主動給她更多的安全感;
但如果一個人的情緒捲入度太高,表達自己的時候歇斯底里,一味抱怨和宣洩情緒,就會給對方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從而想逃離這段關係。
同樣是掏心掏肺、表露心聲,大家對此的包容度卻完全不一樣。
因此,很多人在關係初期,並不會把沉重的一面展現給另一半。畢竟比起情緒沒控制好引發的後續問題,避而不談總歸要穩妥多了。
書籍《親密關係》中,作者將關係初期詮釋為“濃情蜜意的熱戀期”,一般是3個月至1年。
這個階段的男女對另一半有很多幻想,彷彿自己漂泊孤獨的心,在對方那裡有了歸屬和依靠。這種感覺太好了,會讓人想要不斷從對方那裡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而確認的方式,就是透過各種行徑的深度交流。
但要注意,這些深度交流不一定有利於關係,也可能會延續錯誤,甚至導致關係破裂。
《親密關係》把這種錯誤的走向形容為:人們對親密關係性質有一個總的設想,如果它是錯誤的,則錯誤會延續下去;而人們會期望他人做出某些特殊行為,讓這些錯誤設想變成現實。
比如,知乎上有人問:
“總想把自己最糟糕、最令人討厭的一面展現給有好感的人看,怎麼辦?”
有人回答:
“我也是這種人。我之前總是給別人很多期待,可最後我讓他們無比失望,我痛恨這樣的自己……現在想著,與其讓別人期望又失望,還不如一開始就別給別人期望。”
設想自己從一開始就不讓別人產生期望,所以一言一行,都故意讓別人失望,於是別人總是看到自己糟糕的一面。
這種延續錯誤的交流方式,被心理學家薩提亞總結為“非一致性溝通”:個體不能包容不同觀點和個性,不能以靈活的方式和不同情境下、不同性格的人愉快地相處合作。
就像這名知乎答主,無法在滿足自己需求的同時,也滿足別人的需求,關係走向總是很糟糕。
而與非一致性溝通相對的,是“一致性溝通”:既能照顧自己,也能照顧別人,還能兼顧不同情景做出恰如其分的應對。
比如,用一種更容易被別人接受的方式表露脆弱:找個私密安靜的場所,溫和地傾訴自己糟糕的經歷,表達出你希望愛人包容自己、配合自己一起改變的需求。
關係初期,採用一致性溝通來進行深度交流,能創造出雙方都感到舒服的相處方式。
這也是在Arthur Aron的實驗中,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也能掏心掏肺創造深度信任的原因:一問一答的互動形式,兼顧了雙方感受;刻意打造的私密實驗環境,促進了深度交流的發生。
所以,即使關係雙方存在很多不同和錯位,一致性溝通也能保證關係順利進行。
或許你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我知道現在不是掏心掏肺的好時機,卻還是控制不住想展示自己最糟糕的一面?
原因,可能有這三個:
1、內在缺乏穩定客體。
自體心理學理論提到:從小到大都缺少他人全然、穩定提供關心和愛護的人,會將沒有情感深度連線的人,作為“穩定的支援性客體”的代替品。
就像泰勒.斯威夫特在《Blank Space》這首歌的MV裡,演繹了一個缺乏穩定客體的女孩,一個人住在偌大的別墅裡,因為孤獨,她很容易迷戀上一個人。
可一旦發現男友心猿意馬,她就會歇斯底里:毀了他的自畫像、剪了他的衣服、砸了他的車……
男友被她嚇跑後,她會立刻愛上新的男人,再次上演同樣的過程,從一段段“閃戀”中獲取短暫的情感連線。
2、整合創傷的嘗試。
書籍《不原諒也沒關係》中提到:身心遭受創傷的人,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解離,內心空虛,感覺不到自己活著。
而找個人傾訴心聲,可以啟用深層情緒,把自己“拉回”身體裡,重新產生“活著的感覺”。
這種情況下的親密關係,與其說是找個人來愛,不如說是在“找個心理醫生治好我”。
3、心理狀態正在走下坡路。
研究發現:當人的心理問題出現中度預警,其中一個表現就是傾訴欲變強。
就像寶兒跟老孟解釋:自己之所以需要很多安全感、總是向他尋求互動,是因為她在上一段感情裡充滿不安感,這份創傷至今還未癒合。
這種狀態下人的傾訴欲,更多是無意識地渴望被關心、陪伴,並不代表有意識地療愈自己,所以更容易導致情緒失控或者關係破裂。
渴望和喜歡的人傾訴傷痛,是人的自愈本能,但往往伴隨著風險。
想在關係初期做這件事,不妨參考以下兩個建議:
1、採用一致性溝通。
一致性溝通涉及到三個重要元素:我,你,情景。落到具體步驟上就是:
我——接納對方的感受:
“我知道你很傷心,傷心是可以的,我會一直陪著你,你需要的時候,我就在你身邊。”
你——表達自己的感受:
“我感到很傷心,你經常加班應酬,我擔心你喝壞了身體,而且我一個人在家很孤獨。”
情景——在當前情境下探索可接受的方案:
“我感覺你需要我陪在你身邊,我也需要你早點下班回來陪我,我很期待你以後能早一點回家。當然,如果你沒法早點下班,提前跟我說一聲,我也可以接受,心裡也會好受很多。”
2、把多餘的傾訴欲,留給自己或其他客體。
如果覺得練習一致性溝通太累、太費勁,想更輕鬆一點,不妨把過度強烈的傾訴欲留給自己或其他客體。
比如,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在一個安全的互動環境裡,傾訴沉重並尋求成長;
或者,用自主寫作來宣洩心聲。找一個私密安靜的環境,拿出紙筆,想象自己要寫一段文字給某個人看,寫下所有壓在心底的話。
每隔一段時間,可以將這些文字裝訂成冊,舉行一個儀式:埋進土裡、裝進很久不用的行禮箱裡,或者在安全區域燒掉……
儀式完成後,我們就當做所有心聲都已經傳遞給對方,過往從此翻篇,人生邁入新的章程。
在治癒自己後,再去迎接一段新的關係,你會發現自己的內心更輕鬆了,找的伴侶和自己更契合了,也更有安全感了。
小王子說:“想要和一個人產生羈絆,就要承受掉眼淚的風險。”
剛進入關係時,誰也說不準,對方能否接受你最糟糕的一面;
但能被完整愛著的人,除了糟糕的一面,必然也有閃耀的一面。
缺點和優點組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而飽滿的你。
因此,不必去幻想有人能全盤接受自己,而是要學會好好表達沉重與脆弱,這是建立深度關係的第一步。
或許,真正的靈魂伴侶並非一開始就完美契合,而是在互相陪伴、磨合的過程中,不斷確定彼此就是對的人。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芒來小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婚姻家庭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國際精神分析自體心理學協會(IAPSP)會員。真實姓名:李心潔。
編輯:一顆多肉、Jessica
圖源:unsplash
過往的創傷,可能令我們過度渴望伴侶的關心和陪伴。假若溝通不當,就容易給對方帶來傷害,甚至導致關係破裂。
如果你覺察自己在關係中,存在著過多的抱怨和情緒宣洩,給親近的人帶來較大的心理負擔,那麼建議你嘗試心理諮詢,在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下,安心傾訴,療愈創傷。
在心理諮詢中,諮詢師會耐心傾聽你的煩惱,幫你梳理困擾的成因,找到深藏心底的傷口。在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下,你能獲得一段穩定、安全的關係,從中獲得療愈。
為了鼓勵更多人體驗心理諮詢,壹心理推出半價諮詢優惠,原價400~1000的心理諮詢,首次下單低至200/次!
點選下方海報,立即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