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例“試管嬰兒”鄭萌珠,後來怎麼樣了?31年後順利產下一子
試管嬰兒到底安不安全,壽命有影響嗎?能不能結婚生子?
2019年,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成功降生了一名男嬰,男嬰的哭聲很響亮,婦產科裡的老人卻喜極而泣。
不為別的,這名男嬰的母親正是30多年前在第三醫院,由張麗珠教授親自接生的我國首例“試管嬰兒”鄭萌珠。
作為我國的首例,鄭萌珠的出生都經歷了哪些困難?傳言稱她活不過40歲,按時間來算,她今年36歲了,情況怎麼樣?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奶奶”給了生命
“再不行只能抱一個孩子了”,鄭桂珍和左長林都是貴州地區的普通人,他們結婚多年一直恩愛不相疑,唯一苦惱的是沒有孩子。
無法生育的原因在鄭桂珍身上,她的雙側輸卵管不通,打針吃藥各種治療不孕不育的方法都試過,結婚20多年了,孩子的影子都沒見到。
他們快要放棄了,差一點就妥協抱養一個孩子。
最為絕望的時候,抹著眼淚的鄭桂珍聽到廣播裡說:“北京的專家在進行試管嬰兒研究,能幫助不孕不育的患者要上孩子。”
彼時的鄭桂珍如果要孩子就是高齡產婦,更何況當時是上世紀的八十年代,醫療技術還不夠成熟,她成功要到孩子的希望十分渺茫。
“去,一定要去”,簡單收拾行李,夫婦二人坐上綠皮火車,搖搖晃晃來到了北京。
試管嬰兒技術是我國當時最新的研究方向,當時能進行技術嘗試的只有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裡的張麗珠教授。
張麗珠是1921年生人,更是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的創始人,她的能力與經驗是最好的。
但對於鄭桂珍的請求,她也不敢打包票,不止是因為這是我國的首例,更因為當時的器材實在是太匱乏了——全院只有一根取卵針!
取卵的方式也令人恐懼——開腹取卵。
這還只是術前的基礎準備,困難的點在於怎樣將卵子取出來儲存和培養,再進行受精放回母體。
僅第一步取卵就差點進行不下去,一根取卵針使用之後就會磨損,鈍了失敗的機率就更高,這時候該怎麼辦?
拿到鐘錶鋪裡磨一磨,要是放到現在絕對不符合標準,但當時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患者鄭桂珍受了很多罪,醫生張麗珠費盡千辛萬苦將卵子取了出來,下一個問題又擺在了眼前:沒有保溫裝置。
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從革命年代走來的張麗珠懂變通,既然都是保溫,何不用保溫杯試試。
奇蹟發生了,保溫杯真的有用。下一步就該培養卵子與精子結合,再放回母體。
可我們沒有培養液,這當然也難不倒張麗珠醫生。我們沒有的東西太多了,原子彈不也爆炸成功,人造衛星不也飛上天了嘛。
張麗珠按照配方一點點實驗,配出了我們自己的培養液,接下來,卵子與精子結合後被放回母體。
所有人都期待著奇蹟的發生,但心裡也都明白,成功的機率並不高。
7周後,中國又一次創造了奇蹟,胎兒的原始心臟有力地跳動著,煥發強大的生命力。
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經由張麗珠悉心呵護,於1988年3月10日8時,重達3900克,身長52cm的鄭萌珠出生了。
“萌”是煥發生機之意,“珠”是張麗珠的珠,代表一種傳承。
小鄭萌珠逐漸長大,明白自己獲得生命的不易,她親切地稱呼張麗珠為奶奶。
試管嬰兒也能生育
2016年,張麗珠95歲了,來到了生命的盡頭。
她的身體不好,一直住在醫院,腦子也有些糊塗,很多人都記不住。
張麗珠的彌留之際,因張鄭兩家多年來保持聯絡,張家人也將鄭萌珠也當作了晚輩,通知她來見奶奶最後一面。
鄭萌珠二話不說去往醫院,她推開病房門,還未走到病床前,張麗珠一眼就認出了她,和藹地說:“好孩子,你來看奶奶,我很高興。”
後來,張麗珠去了天堂,鄭萌珠也思念著她,甚至因為這段緣分,她也成為一名醫學生,畢業後來到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將多年前的愛傳遞下去。
2019年,鄭萌珠孕育了一個健康的男寶寶,未來他們一家三口將幸福得生活下去。
試管嬰兒是一項利民的技術,鄭萌珠也如正常受孕的孩子一樣成長,沒有壽命的變數。
合理利用技術,那些無法正常做父母的人,也就有了做父母的機會,但非法利用試管嬰兒,決不被允許。
參考資料:
《31年後,我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當媽媽了!》,新華網,2019-04-16
《大陸首例試管嬰兒當媽媽了!》,環球網,201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