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縮短壽命!碳水化合物,是“敵”是“友”?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碳水化合物,應該怎麼吃?
撰文:李強教授
在南京舉行的2024年胰島代謝論壇上,深圳大學總醫院內分泌代謝病科李強教授受邀做了精彩的大會報告。李強教授以春節期間廣受歡迎的電影《熱辣滾燙》為引子,通過幾位名人的減肥食譜,引入了本次演講的核心議題——“碳水化合物,究竟是我們的敵人還是朋友?”,引發與會人員熱議,現將主要內容提煉如下。
減少脂肪攝入VS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入
減肥是現代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關鍵在於熱量攝入與消耗的平衡。眾多研究一致表明,控制熱量攝入是實現長期體重管理的有效途徑。然而,關於減少脂肪攝入還是碳水化合物攝入更能促進減肥,尚存在爭議。
以下是與之有關的一些研究結果:
• CARMEN研究是飲食中碳水化合物與脂肪的比例以及單糖/複合碳水化合物對體重和血脂影響的隨機對照試驗。結果顯示,在調整飲食中碳水化合物與脂肪比例時,減少脂肪攝入量能有效降低體重和體脂。研究還發現,無論是單糖還是複合碳水化合物的增加,對體重的影響並沒有顯著差異。
•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能量限制和運動都有助於超重和肥胖受試者的體重減輕,並減少代謝綜合徵。
• Ann Intern Med上發表的研究顯示,低碳水與低脂肪飲食對減肥和降低心血管危險因素(體重、血脂)均有作用。
• 韓國前瞻性社群佇列研究顯示,即使蛋白質的絕對攝入量不是很大,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攝入的比率增加也可能會增加代謝疾病的風險。
• 預防日本人群肥胖的最佳飲食脂肪與碳水化合物比例研究顯示,在非肥胖胰島素敏感的受試者中,減少脂肪攝入比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入通常更有效地預防肥胖。
這些研究綜合表明,減少脂肪攝入、合理調整碳水化合物結構、結合能量限制和運動,以及注意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比例,都是實現體重管理和降低代謝疾病風險的有效策略。
適量碳水化合物的優勢
以每天攝入熱量2000cal為基礎,碳水化合物限制性飲食模式主要包括3類,適量碳水化合物飲食、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極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圖1)。那麼,哪一種模式是最適宜的呢?
圖1
李強教授透過分析體重獲益、心血管風險、糖尿病風險、死亡風險四個方面,最終得出適度碳水飲食優於低碳水飲食的結論。
向上滑動檢視
1
體重獲益
薈萃分析顯示,限制碳水化合物飲食給2型糖尿病(T2DM)患者帶來的體重獲益一般集中在飲食計劃開始的前6個月,之後限制碳水飲食所帶來的獲益會逐漸下降,到第12個月,這種獲益基本與中等碳水飲食相持平。
納入35項研究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圖2):干預6個月時,碳水化合物的限制量與體重降幅呈劑量依賴性關係;干預12個月時,碳水化合物的限制量與體重降幅呈現U型關係,且適量碳水化合物飲食使得體重降幅最大。
圖2
2
心血管風險
//降低膽固醇(LDL-C)
一項納入26個臨床試驗的薈萃分析顯示,在不同碳水化合物比例的糖尿病患者中存在一條“U型”曲線——即在每日能量攝入40%來自碳水化合物的節點,糖尿病患者獲得了最大的LDL-C降幅(mean difference:-13.5mg/dl,95%Cl:-21.3~-5.8mg/dl)。這表明中等碳水飲食對於降低LDL-C效果優於極低碳水飲食。
//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PREDIMED和CORDIOPREV研究分別顯示,適量碳水化合物飲食能夠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卒中或心血管死亡)風險降低31%(HR=0.69,95%CI:0.53~0.91);複合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血運重建、卒中,外周動脈疾病和心血管死亡)風險降低27%(HR=0.73,95%CI:0.55~0.97)。
3
糖尿病風險
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CHNS)研究是一項正在進行的多用途縱向佇列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碳水化合物攝入的能量百分比與新發糖尿病之間存在U型關係,攝入在49%~56%時,新發糖尿病的風險最低(圖3)。
圖3
由於碳水化合物對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至關重要,包括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的主要燃料消耗、水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纖維的來源等,因此不推薦極低的碳水化合物膳食。
4
死亡風險
李強教授介紹了ARIC研究(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這是一項在美國四個社群中正在進行的心血管危險因素的前瞻性觀察性研究,共納入15428例45~64歲人群。結果顯示,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和全因死亡之間呈現U型關係(圖4)。
圖4
合併ARIC和PURE佇列亦顯示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比例與全因死亡率呈U型關係(圖5)。
圖5
李強教授還介紹了另一項研究,研究顯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與超重或肥胖的可能性更大,從碳水化合物中消耗47%~64%的能量風險最低。而且在已發表的研究中,參與者在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時的體重減輕主要與熱量攝入的減少和飲食時間的延長有關,與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減少無直接聯絡。
碳水化合物的異質性
碳水化合物,為Cx(H2O)y結構,種類繁多,其分子結構、物理性質、消化特性、營養功能均具有很高的異質性。許多有關碳水化合物的研究,其結果不一致甚至相反,除人群差異外,碳水化合物的異質性也是可能的一大原因。
每天增加15克全穀物會使全因死亡下降6%、冠心病發病率下降7%、2型糖尿病風險下降12%、結直腸癌風險下降3%(圖6)。
圖6
多項研究皆表明,碳水化合物的質量對健康有著顯著影響。迦納和韓國的研究顯示,膳食中高質量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與降低肥胖和高血壓風險相關。進一步的Meta分析指出,與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相比,以大米和精製穀物為主的飲食模式可能增加肥胖風險。
日本的研究強調了高纖維與碳水化合物比例(F:C-R)對體重和代謝健康的積極作用,表明這一比例的提高與體重、瘦體質量、空腹胰島素水平和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的顯著降低有關。
PREDIMED-Plus試驗的前瞻性分析也支援這一點,表明透過增加水果、蔬菜、豆類、魚和堅果的攝入,同時減少精製穀物、新增糖和含糖飲料,可以改善代謝綜合徵成年人的心血管健康指標。
李強教授在演講中強調,碳水化合物的多樣性和異質性要求我們在飲食中做出明智選擇。在能量過剩普遍存在的今天,簡單糖和易於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可能加重代謝負擔,而膳食纖維則因其在腸道中的健康益處而受到推崇。李強教授提醒,成年男性的膳食纖維推薦攝入量約為38克,女性略低,但目前許多人的攝入量遠低於這一標準。李強教授建議透過蔬菜、全水果和全穀物等自然食物來源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只要把握好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與質量,就可以化敵為友。
總結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而減重的關鍵在於控制其攝入量並選擇高質量來源,而不是單純的“少吃”。建議人們應保持適量碳水化合物攝入,優先選擇全穀物和富含纖維的食物,並注意膳食纖維的攝入,以支援腸道健康和整體代謝,從而在減重和維持健康中找到平衡。
專家簡介
李強教授
• 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導師。
• 深圳大學總醫院藥物/醫療器械臨床試驗倫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內科與診斷學教研室主任、內分泌代謝病科主任。
• 擔任全國規劃教材:本科生《內科學》(第8~10版)、八年制《內科學》(第3~4版)、研究生《內分泌內科學》(第2版)、住院醫師《內科學內分泌科分冊》等12部教材副主編或編委。
• 主筆專家共識或指南3部,參加指南或專家共識24部,其中3部為英文指南。
• 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課題12項。
• 黑龍江省首批二級教授,已培養博士後、博士、碩士116名。
• 兼任中國老年醫學學會內分泌代謝分會副會長、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會第十屆常委、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病科醫師分會第一至第四屆常委、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內分泌學會常委等。
• 榮獲南粵優秀教師、南粵好醫生、嶺南名醫、龍江名醫等。
推薦閱讀:論壇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的王廣教授深入解析了胰島素抵抗與代謝紊亂,快來看看吧~
掃描下方二維碼或者點選文末閱讀原文連結,進入醫生站網頁版,無需下載APP即可學習更多幹貨~
責任編輯:馮梓瑩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