唏噓!10歲女孩患肺癌,4次CT最終確診,手術該怎麼做?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警惕!低齡易漏診誤診
撰文丨羊羊
病例
近日,溫州市中心醫院接診了一名“特殊”的肺癌患者。
肺部CT結果高度懷疑惡性時,圓圓(化名)年僅10歲。
時間追溯到3年前,正值抗擊新冠疫情,當時7歲的圓圓來到某三甲醫院就診,肺部CT檢查發現右肺下葉有一純磨玻璃結節。
此時,醫生給出的診斷結果為良性結節、炎症。
但圓圓的父母對這個所謂的“結節”很重視,3年間帶著孩子做了4次肺部CT。由於結節大小沒有明顯的變化,所以每次醫生的檢查結果基本一樣。
直到去年,在另一家三甲醫院檢查時,醫生給出了惡性可能。
對此,溫州市中心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黃日勝表示:“當時我翻看了圓圓這3年的的肺部CT,發現儘管結節的大小沒有太大變化,但是密度變化明顯,從純磨玻璃結節發展成為了混雜密度結節。並且胸膜發生改變,已經存在明顯凹陷,高度懷疑是肺部惡性腫瘤。”
圖片來源:溫州都市報
孩子才10歲,怎麼得的肺癌?
肺癌的平均發病年齡是60歲,發病率和死亡率在40歲及以上迅速上升,好發於長期大量吸菸的男性患者。
過往有研究稱,二手菸是兒童期肺癌的誘因之一,暴露沒有安全水平。有研究表明,懷孕期間不論是孕婦本人吸菸還是被動吸入二手菸,其子女日後發生惡性腫瘤的機率明顯提高。
但具體到個例,兒童期肺癌屬於偶發性,病因研究非常少,多數都是推測或假設。
目前,學界相對達成的共識是:兒童期肺癌可能跟基因突變、吸菸家庭、生活環境等有關。
尤其是基因突變,被認為影響較大。醫學上有一種理論叫二次突變理論,第一次是來自父母的缺陷基因遺傳給患兒;出生後較短時間內,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發生第二次突變,於是就產生了肺癌。
而生活環境、空氣質量等是較多被關注的“外界因素”。2013年,江蘇一名8歲女童被確診肺癌。接診醫生、江蘇省腫瘤醫院醫生馮冬傑表示,女童住在馬路邊,其患癌原因可能源於長期吸入公路粉塵。除汽車尾氣等,兒童在生活環境中接觸石棉,以及裝修材料釋放高濃度甲醛及苯類化學物質等,也是潛在風險。
在一些特殊情況下,癌症還可能“母嬰傳播”。《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此前報告的兩例日本發現的兒童肺癌病例,一個孩子2歲,另一個6歲。兩名患兒的媽媽都患有宮頸癌。6歲患兒的病理組織切片染色結果明顯與媽媽宮頸癌的結果相似。而2歲患兒的染色結果與媽媽的宮頸癌原位癌不一致,但與肺轉移後的染色結果相似。研究人員稱,很可能是孩子在透過產道時,吸入存在於羊水、產道的宮頸癌細胞,而獲得肺癌。
孩子才10歲,手術怎麼做?
面對突如其來的“生死關”,留給圓圓父母最關鍵的問題是:兒童期肺癌,如何治療?
如果兒童期肺癌的診斷是爬坡,那安全、有效的治療就是登頂,難度極大。
圓圓10歲,胸部發育接近成人,但胸腔空間仍較小。這一系列因素對手術提出3個要求:
首先,也是最核心的問題:解剖、切除多少?兒童期肺癌沒有手術標準,切多了,可能影響孩子後續生長髮育和肺功能;切少了又不治本。
其次,器械選擇窄。醫院胸外科主要接診成人,沒有專用於孩子小胸腔的胸腔鏡肺手術器械。
最後,麻醉插管難度高。行肺部切除手術的肺癌患者在全身麻醉過程中出現肺部萎陷等,易發生肺部併發症。如果麻醉脫管,肺萎陷易發;但孩子氣管細,不脫管可能導致創傷。
此前,圓圓父母前後輾轉市區各大醫院,但都沒找到合適的治療辦法,其中酸楚難以言盡。直到近日,來到溫州市中心醫院就診,圓圓的治療方案終於有了眉目。
針對以上要求,黃日勝醫生選用了較細的雙腔支氣管插管全麻(還有單腔氣管插管備封堵器的候選方案);另一方面,放棄常規的胸腔鏡鏡頭及手術器械,用極細的5mm鏡頭和腹腔鏡器械及2cm的單孔胸腔鏡手術。
1個小時後,手術成功。術後病理顯示:微浸潤腺癌大小約0.7cm,緊鄰胸膜。因為是早期的微浸潤性腺癌,術後無需放化療。術後3天,圓圓順利出院。之後,她只需定期複查即可。
回顧圓圓的就診和手術經歷,不難得出:兒童期肺癌被發現,幾乎都是“機緣巧合”。其診斷、治療等受到年齡和症狀因素影響,接診醫生容易先入為主、導致誤診,這也是由於目前臨床對於肺癌篩查診斷以及治療都缺乏“兒童標準”。
黃日勝醫生表示:“平時偶有見到的最小肺癌手術患者在15歲,這例可能是浙江省年齡最小的肺癌手術患者。”
但像圓圓這樣的兒童期肺癌,究竟是個例,還是有共性意義?這個問題依然是懸而未決的。
警惕!低齡肺癌易漏診誤診
近年來,患肺癌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有的二三十歲就已經是肺癌晚期。他們很可能在兒童期就已經發病,但未能及時篩查出病灶。
受到患者年齡影響,接診醫生容易先入為主、導致誤診。有研究報道,青少年肺癌患者相關臨床症狀發生率較高(85%),但誤診率仍達到76%。甚至國內有醫院盤點接診情況稱,誤診率高達81.2%。從誤診情況分析看,青少年肺癌超過半數被誤診為肺結核,20%左右誤診為肺炎。其他誤診疾病還包括結核性胸膜炎、支氣管擴張症等。
此外,症狀不典型是漏診誤診的原因之一。其臨床表現多以咳嗽、咳中帶痰、咯血、氣短和胸悶等為主,還會伴隨聲音嘶啞、食慾缺乏、乏力和消瘦等症狀。但既往文獻報道,近1/4青少年肺癌患者並未出現臨床表現。因為“不易發現”,治療時,80%患者已發展至II期或III期。
對此,《青少年肺癌臨床特點及誤診現狀研究進展》認為,為減少或避免青少年肺癌誤診漏診,接診醫生不該受到年齡因素影響,看到40歲以下者就“跳過”肺癌可能性。
精彩資訊等你來
資料來源:溫州都市報、醫學界
責任編輯:Sheep
*醫學界力求其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