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見聞⑩|西營坊村:建立“生態型”“經濟型”黨組織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齊鈺 人民網 鄭莉茵)“你今天準備彙報什麼?”“你今天想聽啥?”
一頭短簇簇、齊整整的灰白頭髮,深藍色襯衫外搭同色系休閒服,站在眾人中間,講話單刀直入的,是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委書記高浚力。臨時起意到縣裡五個村調研,問的是基層黨建和社會治理,看的是鄉村振興和人居環境,解的是推進難點和實際問題。
新剃的寸頭橫衝直撞,似乎每根都有獨立想法,對面答話的,是灤平縣虎什哈鎮西營坊村村支書李樹民。在場的人,都為老李頭捏了把汗。
治理後的潮河成為鳥類聚居地。齊鈺攝
“十年前可不是這樣”
四面青山環抱,村外潮河如帶。慢悠悠的綠皮火車,每日響著低沉的鳴笛從山間穿行,像是時光串聯的墨綠腰帶。運氣好的話,還能看見蒼鷺從天空飛過,自由如風。
每天傍晚,李樹民都會到潮河邊走走,看看河岸環境衛生,和飯後溜達消食的村民閒聊幾句。河裡搖曳著蘆葦和水草,迎面吹來溫潤的風。河邊垂釣的村民穩坐如鐘,收穫滿滿,偶爾能釣來野生甲魚,凶猛得很。
“十年前可不是這樣!”站在潮河石堤上,李樹民回憶。過去,有企業在河床上建沙場,挖出很多大坑。不少村民在河道上開荒種地,生活垃圾都往河裡倒。捕魚、電魚的也不在少數,嚴重破壞潮河生態。
2015年,李樹民開始擔任西營坊村黨總支書記。他敏銳地意識到,“不能再任由村民破壞環境”。
下定決心就開幹,李樹民和兩委班子、黨員帶頭退田還河,村黨總支自籌資金50餘萬元,下大力度治理和保護潮河流域河段,清理河道垃圾,在兩岸栽樹種苗。
“我不怕得罪人,以前還老跟捕魚、電魚的人打架呢。”起初,村民們並不能理解,常常帶著傢伙就要和李樹民“幹架”,但看到李樹民退了自家20多畝的田,一心為了村裡發展,看著潮河水面越來越寬敞,野生鳥類越聚越多,都變了想法。
“現在他們都能理解我了,還會幫著護河。”李樹民笑著說。
西營坊村黨總支書記李樹民
從“要村民改”到“村民要改”
初到西營坊村,會發現一個“怪象”,整個村子沒有垃圾桶,卻意外地乾淨整潔。
過去,村裡有不少垃圾桶,夏天味道重,村民都推得遠遠的,冬天圖方便,都往自己家門口拉。保潔公司清理垃圾不及時,常常十天半個月才來一次,人居環境可謂“髒亂差”。
“衛生這個事兒就得靠大夥。只有全村一起行動才能把這個問題解決了,自己村處理不了,找別人也不靠譜。還得跟老百姓勤商量、多溝通。”
李樹民和村委一合計,索性把村裡所有的垃圾桶都撤了,給每戶都發一個垃圾桶,每五天由保潔公司上門收取垃圾;實行“村幹部包片、黨員和網格員包戶”的推進模式,動員村民把雜物退院進倉;減少專職保潔員數量,僱村裡的貧困戶兼職“衛生督查員”,撿拾垃圾、打掃衛生,一舉兩得。
從“要村民改”到“村民要改”,一套“組合拳”下來,錢花得少了,村裡衛生更好了。
西營坊村每週四趕集。齊鈺攝
“村子發展離不開黨建引領”
“村子發展離不開黨建引領。我們不光要建設‘生態型’黨組織,還要建立‘經濟型’黨組織。讓黨員發揮先鋒作用,村民都過上好日子。”人居環境好了,李樹民又惦記上了鄉村振興。
盤活土地資源,拓寬致富思路,發展特色產業。幾年來,李樹民帶領村兩委班子,不斷探索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新方式。
譬如,村裡流轉土地2600餘畝籌建西紅旗現代農業園區;引導農戶發展特色採摘園,將果蔬採摘和鄉村旅遊相結合,流轉土地70餘畝建設草莓採摘大棚,年淨產值110餘萬元;引進房車基地專案,發展鄉村生態旅遊觀光。
經過多年發展,村裡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80餘萬元,固定存款180餘萬元。
“我們家把土地流轉出去,每年一畝地最少能收回1200元。平時在村裡、在地裡打打零工,一年也能有不少收入,時間也更自由。”住在村子近40年的於海蘭阿姨告訴記者。
“這才是乾貨!有思路、有想法!”聽了李樹民的彙報,縣委書記眉頭漸漸舒展,原本犀利的目光也變成了讚賞,“村裡還有什麼困難沒有?”
李樹民摸了摸硬刷刷的寸頭,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黝黑的面板將白牙襯得發亮,映成眼裡的光,“將來想把村裡的邊溝和路燈修整一下,再完善下綠化”。
“回去準備一下,下週讓縣裡其他鄉鎮也來村裡觀摩,帶上專案。”縣委書記拍了拍李樹民的肩膀,“你放心,不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