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績明起可查,要不要學醫,聽聽醫生怎麼說
在選擇醫學專業時要慎重考慮,確保自己的選擇符合興趣和長期發展目標。
“醫學界”整理
目前,全國大多數省份都已經公佈了高考查分時間,多集中在6月23日至25日之間。也就是說,明天起中國大陸考生就可以陸續查詢自己的高考分數了,接下來也將面臨決定人生方向的重要選擇——填報高考志願。
按照往年高考熱門專業大資料,臨床醫學搜尋熱度始終不減,連續幾年都排在第一。對於不知道要不要學醫以及立志要學醫的學子,很多醫生也都給出了自己的見解,“醫學界”特精選了部分醫生的建議和觀點。
陶勇:
關於學醫的六個熱點問題
什麼樣的人適合學醫?
醫學生在本科階段需要學習74門課程,還要經歷碩士、博士、規培之後才能考主治醫師,成為正式執業的醫師。這個週期特別漫長,一般博士畢業就28歲了,規培3年,也就是30多歲才能成為正式的醫生。
正式執業後,也需要醫療、教學、科研同步進行;年輕醫生待遇低,工作時間長,壓力大,還要面對患者可能存在的不信任,幹著幹著開始悔不當初的也不在少數。所以,適合學醫的考生應該:1.做好長期主義的打算;2.對救死扶傷的價值感高度認同;3.能從治病救人中獲得高度滿足。
如果僅僅是看中了醫生職業的穩定性,我建議報考之前一定要三思,因為沒有熱情和毅力很難堅持下去。
學醫只能做醫生嗎?
學醫的出路很多,除了做醫生,還可以去藥企的醫學部/銷售代表、臨床藥物實驗CRO、防疫站、醫學出版編輯、基礎研究。如果有表達天賦和繪畫天賦,還可以考慮自己做自媒體或者是醫學繪圖。
學醫看學校還是看專業?
對於職業長期發展來說,專業更重要,不過醫學生本科是內外婦兒都學,只有研究生的時候才選亞專業,所以高考的時候只需要考慮學校就行。
對立志學醫的年輕人,有哪些建議?
醫學行業不是吃青春飯的行業,是“越老越吃香”且“活到老、學到老”的專業,所以從一開始,醫學生就要明白這是條長期的路,要摒棄急功近利的想法,紮紮實實把基礎打好,並且不要忽視臨床上遇到的每一個問題,因為“解決臨床問題”就是醫生前進的動力。為了解決問題,既可以藉助科研手段,也可以請教年長的老師和同行等等,這個過程就是年輕醫生不斷提升的過程。
醫生應該如何看待醫患關係?
最難的一點是要擺脫分別心,建立同理心。醫患彼此尊重,相互平等,在理解的基礎上共同尋找戰勝疾病的辦法。百年前梅藤更院長和三歲小患者相互鞠躬致敬的照片,一直感動著所有人。
未來人工智慧會取代醫生嗎?
人工智慧想要取代醫生至少得分兩步。第一步是醫生把自己變得像機器,如果醫生失去了情感,並不關注患者的故事,也不重視情感溝通的話,就把自己變成了(看病)機器;第二步才是人工智慧去取代人形的醫生機器。
所以只要我們自己能夠持續地在醫學的領域裡面,去學會共情,學會溝通,學會去認識生命、認識生死、認識醫學,我們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有溫度的立體醫生,是人工智慧所不可取代的。
徐曄醫生:
學醫改行並不容易
學醫只能做醫生嗎?
首先給出回答——不是。
學醫除了臨床,有很多種可以選擇的方向。僅我身邊見過的例子中,有專門從事醫學插畫、繪圖的,有去藥械、製藥方向搞臨床試驗或者做研發的,還有成為醫學編輯做文字工作,從事醫事法學專門處理涉醫官司的。還有從事醫療技術鑑定,甚至還有去專門調解糾紛的。任何一個專業都有“對口工作”以外的可能。
學醫不止能做醫生,但改行並不容易。
醫學不是一個很容易改行的專業,而且成為醫生以後更不容易改行。我曾經與不少有轉行想法的醫生朋友聊過,也觀察過許多計劃或者已經嘗試改行的醫生。結論其實挺殘酷的——想改行的醫生不少,但改行成功的真的很少。
醫生們為什麼難改行?
我接觸的不少有改行想法的醫生,最後都止步於一個相似的思考:除了醫學,我還會什麼呢?因為如果想在醫學道路中走下去,大家都需要在某個具體醫學領域中,越鑽越深。而你學得越深,你擁有的“其他技能”就越少,你離改行也就越遠。而現在很多領域都比較青睞“複合型人才”。
最後能夠成功改行的醫生,基本都有一個典型特徵——醫學以外還具備其它不錯的才能。他們的這些才能,甚至很多是在學醫前就擁有的,或者一直以非常強的毅力、優秀的時間管理儲存下來的。對於大多數在醫學中鑽研的醫生、醫學生們來說,找到空閒去在另一個方面學習、積累,太難了。
我至今很想學學繪畫素描,這樣可以更好地去理解美學、光影表述、雕塑,但時間真的太有限了,買了書也鮮有機會開啟,更難有時間堅持練習。我相信很多優秀的醫生,也和我面臨同樣的苦惱。
@成都下水道:
學醫的殘酷現實
學醫只能當醫生嗎?
當然不是,掌握那麼豐富的醫學知識,改行醫療管理、醫療諮詢、健康資訊科技、醫療教育、醫療寫作、公共衛生、涉及法律和醫學倫理領域,豈不是手到擒來?
臨床醫學屬於醫學下屬的一級學科,學科程式碼1002,衍生出18個二級學科。醫生灰色收入的減少,將使專科熱門度發生一些變化,譬如現在最熱門的骨科、口腔科、眼科、心內科,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誰又說得準呢?
但學醫的漫長週期註定了一個事實:幾乎所有的青年醫生,在35歲以前,都會經歷愛過、傷過、痛過、恨過,就是沒富過。
麻醉醫生凌楚眠:
學醫不做醫生挺划不來
學醫學專業當然不是隻能做醫生,但從整體教育成本考慮——學了不做醫生,挺划不來的。
怎麼說呢?首先是學制,臨床醫學專業本科起步就是5年,3年大課學完,1年的臨床見習,1年的臨床實習。也就是說醫學本科生和同齡人比,出社會天然晚一年。特別是最後的臨床實習,雖說是醫生生涯非常重要的一環,如果放棄當醫生,這段經歷大概率是浪費掉的。
再就是,當醫生是“書越讀越窄”。也就是說你攻讀研究生花的五六年時間,習得的專業知識大概率在醫學之外的領域用不上。
所以,我一直建議:學醫前一定要考慮好,要做好長達一個十年(decade)的職業規劃;謹慎謀劃後再正式進入,否則中途下車,於自己於家庭,都蠻難受的。
雖然我確實鼓勵你一路走下去,但當發現航向不對頭,越早跳船越獲益。最好是本科畢業就轉出去(不要糾結醫師資格證了,不當醫生這證沒有意義),不然會越來越痛苦。
北京乳腺科楊大夫:
選擇醫學專業時要慎重考慮
高考後選擇醫學專業是一個重要的決策,需要綜合考慮多個因素。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您進行選擇和決策:
1. 瞭解興趣與優勢:首先,考慮您是否對醫學領域有濃厚的興趣,並具備相關的學術背景和技能。醫學是一個廣泛而深入的學科,需要紮實的科學基礎知識和良好的學習能力。
2. 瞭解專業方向:醫學專業涵蓋了許多不同的方向,如臨床醫學、基礎醫學、預防醫學等。瞭解每個專業的課程設定、研究方向和就業前景,以便選擇最適合您的專業。
3. 考慮學校實力:選擇一所具有良好聲譽和優質教學資源的醫學院校非常重要。瞭解學校的師資力量、實驗裝置、教學環境和學術氛圍,以確保您能夠獲得高質量的教育和培訓。
4. 瞭解就業前景:考慮所選專業的就業前景和發展趨勢。一些醫學專業可能具有更好的就業前景和市場需求,而另一些可能相對較為競爭。
5. 諮詢與交流:與醫生、醫學專業的學生或從業者進行交流,瞭解他們的經驗和建議。他們可以提供有關醫學專業選擇、學習和職業發展的寶貴資訊。
最後,提醒您在選擇醫學專業時要慎重考慮,確保自己的選擇符合興趣和長期發展目標。同時,也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努力學習、積累實踐經驗等,為未來的醫學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來源:醫學界
責編:王 曉
編輯:趙 靜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