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營養管理 節選133》胃癱合併肝硬化患者營養支援一例——靜息能量代謝測定技術應用案例(3)
作者:楊陽
河南省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 主治醫師
中山大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碩士 國家註冊營養師RD
專業方向:肝膽外科、感染性疾病科營養管理。
本文摘選自:《臨床營養管理——基礎、技能與案例》,化學工業出版社 P184-186
導 讀: 間接測熱法(indirect calorimetry,IC)是能量測定的金標準,其原理是透過用代謝監測系統測定二氧化碳的產生量、氧氣的消耗量來計算人體的能量消耗及三大營養物質在能量消耗中的構成,並得出三大營養素在人體內的代謝情況與平衡狀況。目前其臨床運用十分廣泛,涉及內、外、婦、兒等科室,可應用於各類創傷感染、惡性、急危重症、慢性病及老年病等患者,指導並調整能量供給水平,為患者臨床綜合治療的順利實施和患者康復提供精準化的營養支援。正確操作與解讀是靜息能量代謝測定技術在臨床上應用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障。 本章以河南省人民醫院為例,介紹靜息能量代謝測定技術在肝硬化等疾病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和教學訓練工作,並就實踐應用中的相關問題進行討論。
本案例物件為河南省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三病區(以下簡稱“感染三病區”)一名胃癱合併肝硬化患者,營養支援是該患者綜合診療中的重要措施之一。首先介紹其簡要病史,然後從MAIE模型的監測、評估、干預和評價四個階段分別闡述其營養支援過程。
五 營養支援的干預階段
1. 擬定方案的執行 會診後一週內(2020年6月19日至6月26日),落實相應的營養支援 方案。
2. 監控與調整
(1)2020年6月19日至6月26日 該患者腸內營養啟動順利;護士和營養科楊醫師共同落實 擬定方案中的監控要求(監控記錄見表13-8):患者噁心、嘔吐等胃腸道併發症未加重,血糖水平在正常範圍內波動,但間斷出現機械性併發症。 分析原因後及時採取相應措施:腸內營養製劑部分調整為佳膳悠選(整蛋白型,溶解性較好),沖洗餵養管頻次調整為q4 h。
(2)2020年6月27日至7月17日 依據監控結果不斷調整營養方案,營養支援途徑逐漸過渡為以腸內營養為主,日均攝入能量約1100 kcal,具體見表13-9。
(3)2020年7月18日至7月30日 患者病情趨於穩定,為明確能量代謝變化情況,制定下一階段個體化營養支援能量目標,再次行“基礎代謝率測定”。 主要結果為“REE 1072 kcal, REE/BEE 87%,RQ 0.80”(見圖13-4),提示患者REE水平增加,機體可能逐漸轉化為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混合供能。 此時,患者胃腸道功能趨於好轉,調整能量目標為1400 kcal, 膳食醫囑調整為“清流質飲食”。 後患者一般情況好轉後出院,繼續居家營養支援。 具體見表 13-10。
六、營養支援的評價階段
患者營養目標的制定基於入院時和營養支援過程中的“基礎代謝測定”結果,並根據病情 與醫師協定,相對合理可靠。 腸內營養啟動及進展較為順利,胃腸道功能逐漸好轉,精神、 體 力緩慢恢 復。 具體目標達成情況分析見表13-11。
1. 如需購書,請點選左下角“閱讀原文”,開啟連結文章,下劃至最後,在該文末尾處有購書連結,可直接點選購買。 2. 公益性配套電子書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