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院士:什麼樣的學生適合學醫?

王辰院士:什麼樣的學生適合學醫?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醫學是塊合金鋼”——王辰校長在協和醫學院2024屆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來源 | 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

尊敬的陳竺院士,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一年一度,畢業典禮,又到了畢業同學思考學業、事業、生活、人生的重大節點:回首過去,感悟現在,展望未來。此刻,作為校長,謹代表老師們再與大家談一些想法。

利他、利社會,愛國、愛世界、愛人類

真正的協和畢業生一定是具有強烈利他精神的,一定是利社會的,一定是愛國家的,一定是愛世界的,一定是愛人類的。這是一個知識分子,特別是一個學醫的知識分子應備的品性。前些天,在與白巖松先生的對話中,他問到什麼樣的學生適合學醫,我們回答:善良的,聰明的,利他的。利他是高貴的精神內質,對於協和的學生——一群聰明的孩子,至為重要。利他是為醫之本,愛國是每個人心中必有的情懷。協和醫學院自2021年首創畢業典禮上一項重要儀式,就是我們剛剛經歷過的撫旗儀式。我相信當那面巨大的國旗從畢業生的頭頂掠過,同學們舉手深情地觸撫這面國旗的時候,會激發愛國的情感,會想到對國家的責任。愛國不能流於空泛。我們對國家的責任,不是空洞的,而是體現於我們現實的狀態、具體的行為。諸位學士、碩士、博士畢業生,你們比較一下自己的狀態跟世界上科技先行國家的學士、碩士、博士,在什麼樣的相對水平上?我們肯定有我們的特點與長處,但我們更要看到我們的短處與不足,要思考如何高水平地承擔起我們國家的學術事業、承擔起科學的發現和技術的創造。我們深知,科學技術現在已經成為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的關鍵的、甚至居首要位置的決定性因素。作為中國人,真正的愛國者,在學業上,在未來的崗位上——醫生也好,護士也好,教師也好,研究者也好,主任也好,護士長也好,院長也好,校長也好......,與科技先行、經濟發達國家同樣位置的人去比較,我們的職業精神、素養、能力處在什麼水平?是不是足以擔當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我們只有達到或者超越其素養,方堪其任。這不是虛話,是畢業之際學校最想跟你們講的話,同學們一定要把對國家的責任銘刻於心,付諸於行。

我們愛國,也愛世界、愛人類。愛人類應是所有醫學生最為突出的情感。只有真正地心懷愛人類之心,我們才能具體地奉獻於我們面前的每一個病患、每一個人和人群。

為了人類,我們還要愛眾生、愛星球。聯合國所屬多個組織共同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觀念和倡導的行動是“One Health”,即“一同健康”,追求“健康大同”。人類要懂得對動物、植物、環境、星球負責任,盡心力維護,一同健康,這樣人類才能得其長遠與根本福祉。這也是世界醫學界共同奉行的觀念與行動。

再次強調,協和的畢業生應當是代表著中國醫學界先進性的人群之一,而這個人群必備的素質就是利他、利社會,愛國、愛世界、愛人類。

醫學是塊“合金鋼”

畢業之際,讓我們重溫協和的學術思想觀念:醫學是多學、人學、至學。換句通俗的話說,醫學是塊“合金鋼”,是一塊承擔著特殊使命、具有特殊品質的“合金鋼”。坦率地講,當前的醫學教育體系還普遍存在著許多需要進一步反思、改善之處。比如,經常有人將醫學視為生物學或者生命科學的一部分,或者將醫學相關的生物科學視為“基礎醫學”,以致讓學生誤以為“基礎醫學”即醫學基礎,等等。這些是協和所不認同的。生物學也好,生命科學也好,生物科學也好,確是醫學的重要基礎之一,我們也承認它居於很主流和核心的位置,但是醫學的基礎與內涵遠不止生物學,醫學不是生物學的一部分。人類的一切學科最終都是為了服務人的,宇宙學也不例外。由於醫學對照護人的終極利益最為直接,所以說“萬學歸醫”,醫學是至學。

如果將醫學比作一塊鋼,則這是一塊由多種元素混合造就的、能夠承擔照護人的生命健康這一極致使命的全要素“合金鋼”。這塊鋼除了生命科學的元素之外,還包括數學、化學、物理、地理、天文等理學的內容,還有工學的成分,如此才能造得出CT、製得成藥物。社會科學,如經濟學、法學、社會學、政治學,同樣是醫學的重要基礎,是“合金鋼”的重要元素,但卻恰恰是當今醫學界所嚴重缺乏的。社會科學講的是人際關係、講的是人際之間的生產關係和其他的各種關係,社會科學是人際能夠講得出規律、說得清道理,有時甚至列得出方程的部分,比如經濟學。有社會科學作為基礎,醫學界才能凝聚社會資源、動員社會力量,產生照護健康的社會行動。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歸於科學。而科學之外,實際上還有很多人類的思想、知識和行為,這些以約定俗成、個人感悟、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為特徵的內容,被稱為“人文”。人文也是構成“合金鋼”的極重要元素。什麼是人文?人文不是科學,難於講出規律,哲學(含倫理學)、藝術、宗教、文學等都屬人文,歷史也經常被歸於人文。這些都與醫學有關嗎?不但有關,而且密切相關。如果我們不回顧歷史的話,我們怎麼知道醫學如何發展到今天,怎麼才能對醫學有一個立體的、全方位的認識和理解?醫學實踐中大量無以名狀、難究其因的現象,如何應對?人文素養方使醫之可以為醫。一個真正的醫生、一個大醫生,這裡所說的大醫生不是指地位有多高的醫生,而是指腦中有思想、胸中有氣度、心中有情感、腹中有知識、腳下有立場、手上有技能的醫生,他的知識結構、眼界眼光、思維方法、對事物的判斷、處理手段是不一樣的。這樣的大醫生一定是綜合掌握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的內涵並善加應用的人。要想得醫學之道,必修綜合素養,而絕非侷限於“生命科學”。

如果有人說醫學是一門科學,幾乎所有人都會點頭,但作為中國的科學醫學肇始地的協和的觀點卻是,醫學不能只被界定為一門科學。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外,醫學還有很多人文學科的內容,它還深受影響於約定俗成的文化。人文與文化這些所謂非科學的因素對醫學和醫療衛生實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現代醫學的突出特徵是科學醫學(Scientific Medicine),科學是現代醫學的重要或主要基礎,但遠不是醫學的全部。醫學不是科學的下位概念,不能僅被定位於“一門科學”。醫學是一個獨特的、綜合的、巨大的體系。醫學是多學、人學、至學,其使命是照護人及至人類的生命健康這一終極利益。醫學如此繁複博大,是一塊“合金鋼”,其承擔者需要特殊的品質。學醫、行醫、傳醫何其難,要經過多少修煉、多少鍛造才能造就一名醫學家。剛才陳竺老師講到了古訓中對醫生的要求: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不可為醫,說明一位醫生所應具備的卓越素質。

應然的協和與實然的協和

講到我們共同深愛、深深受益其中的學校——協和醫學院,她在中國乃至世界醫學界都備受尊崇。我們作為有自信且深愛協和的人,更應該清醒地看到,協和有深厚的積澱和突出的優勢,同時也存在著許多問題。任何一個有自信的個人、單位、學校,一定要反躬自省,充分認識自身的問題。必須知道,我們所面對的實然的協和,和所追求的應然的協和之間是有很大差距的,是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去改善的。由於協和居於國家隊、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位置,對自身素質、水平的追求應是無止境的。藉此機會,我謹代表學校,對因學校的不完善而影響同學們受教育、對同學們生活照顧不周而帶來不方便或受委屈的地方,向同學們致歉!我們會負責任地加以改進。

協和是我們共同的協和,她與我們血脈相連。我們必須共同面對、承擔起改善協和的責任,對社會、國家也應如此。協和人要有這樣的氣度和作為。協和的高貴一定要在樸實中體現。在關於協和精神的四句話中,我覺得最難凝鍊也最應當讓大家記取的就是“寓高貴於樸實”。當高貴以樸實為基礎產生、為形式表現的時候,才是真正的高貴。花枝招展、塗脂抹粉、敲鑼打鼓不是高貴。協和人應走“尊科學濟人道”的道路,持“寓高貴於樸實”的底色,懷“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有“助眾生求福祉”的作為。

吃苦方不吃虧

同學們馬上就要真正地走入社會,在此叮囑你們:“吃苦方不吃虧”。在學校的時候你們吃過苦嗎?吃過。吃的苦多嗎?不多。此前你們是作為學生被學校、社會所呵護的,你們主要作為受教育者、受哺育者,而在未來你們是工作者,是社會責任的擔當者,這就意味著你們吃的苦會陡增。做好吃苦的準備吧,而且人生必有苦處。有人講這個苦是個定數,吃苦可以是主動地吃苦,也可以是被動地吃苦。為避免被動地吃苦,要以主動吃苦的方式去面對未來的事業、生活、社會、人生。我們多次講到,醫生的六大能力中有一項重要能力是“基於體系的實踐”。你們會面臨現實的社會、單位、領導、同事,所處的環境有優有劣、有方便處有不方便處、有合理處也有令人憤然處,但這就是現實,這就是你所處的“體系”。

所謂“基於體系的實踐”,第一要選擇體系,你們在找工作時已經作出了選擇;第二要融入體系,到了單位要真正地融到這個單位裡,成為其有機一員;第三要適應體系,要在體系中找到你適合生存和發展的位置和方式;第四要貢獻體系,你是這個體系的一員,你必須對這個體系有功能、有貢獻;第五要改善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要做好吃苦的準備,在實踐中以主動的吃苦來避免被動的吃苦,積極地面對未來,成就事業、生活、人生。

值此畢業時刻,我想八年前的八年制的同學、四年前的“4+4”的同學和護理專業同學、三年前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同學,現在的你和彼時的你已經大不同。你們學業已成,青春正好,事業待發。

衷心祝福大家!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