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學科帶頭人辦醫,北京一區發文

鼓勵學科帶頭人辦醫,北京一區發文

北京通州鼓勵社會辦醫新趨勢:醫院人才比規模更重要。

撰文丨陳麗金

北京副中心鼓勵

醫療領軍人才創辦醫院

近日,北京通州區衛健委釋出了《通州區社會辦醫療機構設定指引(徵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引發行業關注。“醫學界”注意到,該政策早在去年6月就釋出了《通州區社會辦醫療機構設定指引(試行)》的通知(下稱《通知》)。

《通知》與《意見稿》內容大體一致,如將通州區劃分為四類區域,區域內對應不同級別和功能的醫療機構。值得注意的是,兩者在個別地方有所改動。在支援和鼓勵情形上,今年的《意見稿》新增了鼓勵由北京市衛生系統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或本市三級醫院的非在職高階職稱專業技術人員組建的專病專科團隊舉辦營利性醫療機構,這也是官方在社會辦醫檔案中首次提出。

同時在連鎖化的基礎上,《意見稿》鼓勵總部類企業(優質上市公司、權威機構釋出的500強企業、行業龍頭企業等)開辦醫療機構。

此外,在對設定人的要求上,《意見稿》從鼓勵改為只能申請舉辦國家和本指引已經發布基本標準的醫療機構類別;對綜合醫院床位數的設定要求,從原來的100張以上降低為50張以上,眼科醫院的床位數從去年的80張以上,改為50張以上。而在不同區域對應不同醫院型別數量上,也有所放寬,對二、三、四類區域綜合醫院、中醫院、專科醫院數量不再設定數量限制。

透過兩者對比,可以看出,通州對社會辦醫的指引,關注點已從醫院建築規模的大小轉移到醫院人才專業度上。

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告訴“醫學界”,他從《意見稿》上能解讀出通州市政府在社會辦醫規劃上的幾點資訊,首先是呼籲社會辦醫的主體是有專業背景的技術人員,尤其是提到了專業醫療團隊參與社會辦醫。第二,政府希望醫生出來不是為了掙快錢,到民營醫院去多點執業,而是要求醫生品牌化、連鎖化經營,這具有一定門檻。連鎖化、品牌化的好處是有連續性,標準化高。張強表示,通州政府看到了光建大樓,沒有醫生團隊是不行的,通州的戰略高度更高一些。

通州要打造醫療產業高地?

自成為北京市副中心以來,通州在醫療上不斷佈局,拓展產業版圖。通州區衛健委副主任王峰曾介紹說,通州建立起協同發展機制,製作了“通武廊”衛生系統通訊錄。

近年來,北京市內的優質大三甲紛紛選擇在通州落戶新院,如東直門醫院實現主體東遷,北京友誼醫院通州院區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通州院區陸續投入使用,2023年12月22日,友誼醫院二期實現開診。北京安貞醫院通州院區預計今年完工,首都兒研所通州院區和北京胸科醫院改擴建等工程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與此同時,北京潞河醫院、通州區婦幼保健院等區屬醫療機構力量明顯增強,並且引導城市副中心優質醫療資源不斷向“北三縣”延伸佈局,提升了區域醫療服務能力,惠及了包括“北三縣”在內的京津冀區域居民。

此外,通州還搭建協同合作平臺,助推醫療衛生各領域合作。2023年,北大人民醫院與漷縣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等5家區屬社群衛生服務中心、香河縣人民醫院、武清區人民醫院、唐山市工人醫院等機構組建京津冀醫聯體聯盟。友誼醫院、東直門醫院積極開展與“北三縣”醫療衛生合作,持續做好出診、帶教、培訓等工作。通州區婦幼保健院正式託管大廠縣婦幼保健中心,並與三河市婦幼保健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潞河醫院與三河市人民醫院、三河市中醫醫院、大廠縣人民醫院、大廠縣中醫醫院簽訂醫聯體合作協議等等。

作為區域醫療服務體系補位的社會辦醫機構,也得緊跟通州的發展。《意見稿》提出,鼓勵和支援社會資本舉辦高質量、特色化、連鎖化、規模化的社會辦醫療機構,不斷增強區域社會辦醫療機構的競爭力和品牌效應。根據本區生命健康產業發展要求,加大對符合產業定位的企業扶持力度,推動優質資源落戶通州。利用醫療資源鼓勵聚集發展區域吸引優質資源,輻射帶動整個京津冀地區。

《意見稿》明確,重點支援與通州區生命健康產業相關的社會辦醫療機構建設,為加快發展生命健康產業提供有力支撐。鼓勵總部類企業(優質上市公司、權威機構釋出的500強企業、行業龍頭企業等)在一類區域結合自身產業優勢開辦醫療機構。

讓不少行業人士感到眼前一亮的是,過去政府優先鼓勵社會資本發展非營利性醫院,而通州政府這次卻鼓勵社會資本創辦營利性醫療機構。在張強看來,此舉或許是想將通州打造成醫療產業高地。“伴隨人口老齡化,醫療行業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朝陽產業。通州離北京市中心很近,專家進出方便,還可以承接首都市中心溢位的患者,佈局醫療產業高地是一個不錯的戰略規劃。”

不解決人才問題,

民營醫院發展不起來

毫無疑問,通州政府的想法很美好,但實際中需要克服一系列障礙。

自2009年以來,國家一直髮文鼓勵社會辦醫,但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政策似乎仍停留在口頭上,特別是與公立醫院相比,社會辦醫在人才引進上存在明顯不足。北京茗視光眼科行政院長、品牌中心負責人王育慶告訴“醫學界”,醫院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瓶頸,不是資金問題,而是人才問題、核心技術問題。社會資本辦醫活力強,服務品質優,但是在人才、學術上存在嚴重短板。

在王育慶看來,通州此舉或許是彌補如今社會辦醫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核心人才瓶頸問題。過去社會辦醫在具體經營過程中有一些卡點和糾結點,而通州的政策對醫療機構設定、功能引導、區域設定都有明確的指引。“據我瞭解,在公立醫院內有一些核心人才確實想給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但以往可能會受限於體制內沒有合適的機會,通州此舉能釋放出更多的資源來,有了政策引導後很多專家或許會嘗試進入社會辦醫領域。”

不過,有行業人士持相反觀點。正如多年前,國家推行醫生多點執業,雖然有政策引導,但在實際運作層面仍然困難重重,醫生首當其衝地受到其所在醫院的限制。此次支援專家辦醫的政策會不會如以往相關的政策一樣,面臨落地難的困境?

“醫學界”採訪兩位醫療行業的領軍人士,都從公立醫院跳出來自己辦醫,但他們都認為,能像他們那樣走出體制內的專業人士是少數。

張強表示,北京的醫療領軍人物、學科帶頭人基本上在大三甲,從體制內跳出來並不容易,也不乏個別有理想的人,跳出來做一番事業,但我認為是少數。脫離大三甲的平臺,缺乏市場品牌,對專家來說也是一個挑戰,其次是否具備平臺資源,專家的市場能力是否跟通州的戰略規劃匹配。長期身處體制內,也使得中國醫生的市場化程度不高,他們在運營管理方面較弱。體制內的專家頭銜可能很多,但一旦脫離了體制,需要從頭去學習管理,尤其是領導力。

上海冬雷腦科醫院、冬雷醫生集團創始人宋冬雷告訴“醫學界”,醫院不是一股腦地去開,需要考慮政策以外更多的問題。

他認為,目前鼓勵社會辦醫更多停留在口頭上,民營醫院普遍缺人才,如果國家真的想要鼓勵民營醫院發展,就要制定民營醫院的人才扶持政策,甚至要求公立醫院去扶貧,心甘情願地把大批的專家人才放出去支援民院醫院。

“民營醫院缺乏專家和知名度,如果沒有公立醫院的扶持,民營醫院的人才問題不解決,永遠也發展起不來,所有的鼓勵政策都是虛的,不可能起作用。”宋冬雷言辭犀利地指出。至於怎麼去扶持,如何讓更多的醫生能夠去民營醫院工作,需要政府調研,制定具體政策。可以落實多點執業甚至是公立醫院去編制化,給醫生鬆綁,讓醫生成為自由人,可以自由選擇在公立醫院還是民營醫院。“辦醫院不是光號召一兩組醫生就能辦起來的,最重要的是團隊搭建”。宋冬雷坦言,即使像冬雷腦科醫生集團這樣由專業領軍人物牽頭、具有高知名度、充裕資金的社會辦醫主體,也不是輕易就能招聘到優秀的人才。

除了公立醫院醫生身份的限制外,一個區域能否吸引到優秀人才落戶,還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比如住房、教育、交通、生活等。在張強看來,醫護人員首先會考慮家庭因素,兒女的讀書教育問題,其次是生活便利、社交等等。如果通州能打造成像美國妙佑醫療國際那樣,將一個區域變成醫療相關產業園,就不愁吸引不到人過去,而這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沉澱。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