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揚上海灘!這家社衛中心把“老年人康養”做到極致了

名揚上海灘!這家社衛中心把“老年人康養”做到極致了

“讓基層醫療機構不再只是醫療機構,而是能夠做到醫療跟人文、醫療跟藝術、醫療跟社會相融合”。

撰文丨魏欣然

安寧療護,是一個老話題了。

中國的很多大醫院,已經開展了多年的安寧療護工作——將臨終關懷、舒緩醫療、姑息治療都包含在內。

在基層醫院,何以為患者同樣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關懷等服務呢?帶著這樣的困惑,6月20日,筆者來到上海市黃浦區豫園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進行了一次實地探訪,並與中心主任張揚完成了一次深度對話。作為上海市首批20家安寧療護社群示範基地之一,這家基層醫療機構窮盡12年時間,為如何走完“生命的最後一公里”這一課題給出了自己的答卷。這也是在第六屆“基醫會”(具體活動參考文末海報)開幕前,本號做的系列探訪活動之一。

豫園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一場跨越1000公里、

遲到了30年的“雪”

2024年1月17日,一場獨特的“雪”在豫園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降下,落在李奶奶肩頭。

李奶奶是中心安寧療護病區入住的一位老人,她的家鄉遠在距上海1000公里之外的東北,由於身體條件等客觀因素,她已經將近30年沒能回去了。今年年初,李奶奶對中心的醫護人員說,她最喜歡的就是北方的冬天,這個季節的東北應當下雪了,坐在家裡吃著餃子看著窗外的雪景,很愜意。

她希望,臨終之前還能再看一次東北的雪景。

為了幫助李奶奶重溫故鄉,豫園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社工特地營造了一場特殊的“雪景”,他們以白色的泡沫做紛飛的“雪花”,從醫院六樓灑向李奶奶所在病區的空中花園,一場跨越1000公里、遲到了30年的“雪”就這樣不期而至。那一刻,李奶奶找回了自己的故鄉。

望向“雪景”的李奶奶

在豫園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像李奶奶這樣的病人還有很多。“我們醫院在院380位患者,平均年齡85歲以上,百歲老人有4位,90歲以上的有127位,75%以上的病人失智失能,有20張安寧療護床位。”

入住安寧療護病區的老人,所餘壽命大都不足三個月。對於這些終日被終末疾病所折磨,與死神、癌痛進行著纏鬥的病患來說,時間上的存續已顯得不再那麼重要。或許,透過安寧療護有尊嚴、有價值感地度過自己生命的最後一程,對他們來說才是最好的撫慰。

安寧療護,也被稱為姑息治療、緩和醫療,即安寧疾病痛苦,療護生命尊嚴。定義是為疾病終末期或老年患者在臨終前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關懷等服務,減輕痛苦和不適症狀,提高生命質量,幫助患者得以舒適、安詳、有尊嚴地離世。

在豫園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安寧療護的理念體現在每一處細節當中。

五樓安寧療護病區的牆上繪有一棵“生命樹”,樹上的每片葉子記錄下了每位曾經入住病區的患者出生和離世的年月日。牆角桌架上的相簿中收錄了幾十位老人手寫的心願單,醫護人員們會幫助他們逐一實現這些小心願,並拍照記錄下美好的時刻。

醫院牆上的“生命樹”

有因吞嚥困難而插上胃管的老人想要重拾詩詞誦讀的愛好,醫護人員便為他籌建起了朗誦社,讓他在自己熱愛的領域重新發光發熱;有患帕金森病的老人想要練習毛筆字,醫護人員便特地為他購買了宣紙和筆墨……

醫院為安寧療護病區老人拍攝的新年照

“曾有一位老人的願望是穿上新衣服拍攝一張新年照,我們得知了她的心願,就在網上特別為她購置了服裝,精心打扮後用相機為她留下了最美的瞬間。去年,上海市攝影家協會聽到了我們為老人拍攝新年照的故事,特地在春節前派了4位攝影師過來,為住在病房的60多位老人無償拍攝了龍年迎新照。照片裡,每一位老人都笑得很開心。”對於張揚主任以及豫園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醫護人員們來說,或許,這便是踐行安寧療護的意義。

讓“生死兩相安”走向人文關懷

在豫園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不僅有著對“死亡”的尊重,也藏著對“生命”的關懷。

作為中心傾力打造的“豫園十景”之一,“豫花園”裡不僅僅有著流水游魚,草木蔥蘢,還有上海當代藝術館青年畫家歷時數日繪製完成的主題壁畫《生命與希望》。

《生命與希望》主題壁畫

而在這面壁畫的背後便是一間特殊的病房——“儘安居”。暖色調的牆面,柔和的照明,以及牆上《雁歸來鶴歸去》的掛畫,無一不展現出一種家一般的溫馨感。在生命最後的時光裡,選擇接受安寧療護的患者將會住進這裡,在親人的陪伴下,體面、安詳、有尊嚴地與世界告別。

與壁畫一牆之隔的儘安居

張揚認為,對安寧療護的推廣不應僅僅侷限在醫院,還應走向社群,走進社會,走入校園,使更多青年人乃至學生樹立起一個正確、健康的“生死觀”。為此,豫園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與所在轄區的光明初級中學共同建立了“生命樹健康學堂”,定期組織學生走進病房、來到床前,為患者提供陪伴傾聽、文藝表演、互動遊戲等志願服務。

此外,醫護人員們還會定期去學校給學生上課,包括急救包紮、心肺復甦等,也包括生命教育。學生們會透過繪畫、手工等方式闡述自己對於“死亡”的理解,以及對“生命”的感悟。這些作品不僅裝飾了病區的走廊,也成為了連結醫院、學校與社會的橋樑。

學生們關於安寧療護的繪畫作品

“讓基層醫療機構不再只是醫療機構,而是能夠做到醫療跟人文、醫療跟藝術、醫療跟社會相融合”,這是張揚的理想,而在豫園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這一理想正在逐漸化為現實,落地生根。

一個認知障礙老年人

專屬的康復訓練基地

除了安寧療護,針對老年人的認知篩查與康復訓練也是豫園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優勢學科。

作為上海首批示範性社群康復中心,豫園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將智慧化與人性化做到了極致。康復訓練區內有外骨骼機器人、移動式天軌、數字OT評估與訓練系統等智慧化康復裝置,還個性化地開拓了“心靈驛站”懷舊劇場、“豫花園”觀賞魚餵養區、“手工作品”展示區、“松下康養類產品”模擬家庭區以及“米技廚房”快樂烹飪區等多元化康復訓練區域,幫助老人從社交、認知、言語、肢體功能到生活自理能力等多方面實現恢復。

醫院的認知康復中心

此外,中心還以豫園的“豫”字為開頭,打造了“豫見你”認知康復品牌,針對認知康復專門推出了八大訓練課程:有透過手工摺紙等活動幫助老年人進行上肢復健的“妙趣手作”;有透過看圖說話等活動幫助老年人進行言語表達練習的“說出你的故事”;有透過益智小遊戲對老年人進行腦力鍛鍊的“遊樂園”等等。

每週二下午,醫護人員們都會在康復中心內開展這些課程,雷打不動,風雨無阻。而對於門診以及住院老人來說,參加這些活動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

“豫見你”認知康復訓練八大課程

就在去年,豫園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又將腦健康認知篩查加入了針對65歲以上老人的免費體檢中。“去年加上今年,我們一共篩查了1600位老人,其中查出來認知障礙高危人群的佔比大概是20%左右。”張揚介紹。

對於這些存在認知障礙的老人,中心會按照病情輕重對他們進行分類,並聯動區域內的二三級醫療機構及養老院建立認知障礙協作網路。目前,中心已經形成了結合科普預防、社群篩查早識別、機構轉介快乾預、三級診療精診治、社群康養長管理、家庭照護優伴隨的認知障礙患者全週期健康服務“豫園”模式。

從“為老”服務出發,

引來65%外區外街道病人就診

談及豫園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專注於“為老”服務的原因,張揚坦言,起初,這也算是一種“無奈之舉”。隨著中心城區動拆遷力度的加大,豫園地區常住人口數大幅減少,就診人數和簽約人數也明顯減少。這對於中心而言,意味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

據黃浦區人口普查資料統計,區域60歲及以上老齡人口已達到15.48萬,佔實有總人口的33.01%,老人們有著強烈的康復醫療訴求,需要一個環境優美、硬體設施完善的醫院來幫助他們實現綜合康養。可以說,“為老”服務與豫園街道乃至整個黃浦區的群眾需求相契合,而身為醫院管理者的張揚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於是,一個“老年人綜合康養基地”就這樣應運而生。

2021年,豫園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榮獲上海市首批老年友善醫療機構,逐漸將“人口匯出”的劣勢轉為“口碑相傳”的優勢。經統計,目前前來就診的居民中,大約65%的病人來自外區外街道。許多人因為中心良好的口碑慕名而來,選擇在這裡看病配藥。

醫院面向老人的“城市記憶”超市

“不少人第一次來時,都說這裡和想象中的社群醫院不太一樣。”張揚說。在園藝區種花弄草,在“豫樂匯”玩遊戲,在“豫見你”記憶咖啡館喝下午茶,參加音樂社、書畫社、家務社、棋牌社、手工社、朗誦社等社團……這是“入住”豫園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老人們每天的日常。近期,病區裡又新開張了“城市記憶”超市,幫助老人重拾“老上海記憶”與購物體驗,在增加社交場景的同時訓練他們的認知換算能力。

在踐行善舉的同時,中心還收穫了來自社會各界對老人的關心關愛,包括基金會、志願者協會、社團、機關委辦局、五百強企業、學校等等。

醫院的認知康復空中花園,由黃浦區體育局打造

“在我們的團隊‘為老’付出努力後,激發了社會各界人士內心的善意和愛意,並且將愛心傳遞反饋回來,這讓我很欣慰。”越來越多來自各行各業的有情懷的人們被吸引過來,從而形成了“全社會為老”的良性迴圈。對於張揚來說,這是對她以及整個醫療團隊工作的最大認可與稱讚。

談及即將召開的第六屆“基醫會”,張揚內心充滿了期待,“希望能夠從基醫會學習到其他基層醫療機構的長處,取長補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進而更好地為每一位來到我們豫園轄區就診的百姓提供更加優質、便捷、高效的服務。”

今年9月20-21日

第六屆“基醫會”將於山東青島舉辦

檢視下圖,點選二維碼報名“基醫會”參會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點選報名“基醫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