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進區域性醫療中心建設,“腰部”醫院成破題關鍵

上海推進區域性醫療中心建設,“腰部”醫院成破題關鍵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侯佳欣 王寧)“近年來,區域性醫療中心建設已成為上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這期間,‘腰部’醫院(區級醫院)的轉型升級至關重要。經過多方探索,目前已形成“市級醫學中心-區域性醫療中心-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基本格局。”

7月4日,上海市醫院協會區綜合性醫院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浦東新區人民醫院院長孫萬駒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專訪時表示,截至目前,區域內慢病防治體系已初步形成,覆蓋三級衛生體系的資訊化網路也已基本建成。

上海市醫院協會區綜合性醫院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浦東新區人民醫院院長孫萬駒。受訪者供圖

“頂天、立地、強腰”是“十四五”期間,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提出的三級診療體系新格局。形象地說,上海的醫療不僅要讓大型三甲醫院、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實現“頂天”“立地”,還要讓區級醫院“強腰”,而區域性醫療中心建設,被視作上海的“破題之舉”。

加強社群聯動,全力打造區域慢病防治體系

“以慢阻肺患者為例,其患病週期長、反覆急性加重、有多種合併症,嚴重影響預後和生活質量。”6月伊始,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專家團隊又一次來到周家橋街道長寧新城居委會,開展慢阻肺科普活動。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院長馬駿介紹,作為一家“腰部”醫院,上海市同仁醫院是最早加入上海市區域性醫療中心的一批醫院。該院長期致力於與社群聯動,以慢阻肺為例,依託“市、區、社群”的網路體系,該院建立起了一套工作規範,從居民簽約到風險評估,從高危篩查到健康教育,每個環節都被有效覆蓋。

“截至目前,我們已經輻射帶動10家社群衛生服務中心開展慢性病資訊化管理服務。”馬駿表示,對於已經確診的慢阻肺患者,重點則會放在隨訪管理、藥物干預等方面。

在馬駿看來,推進區域性醫療中心建設,“強腰”是關鍵。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充分利用資訊化手段,也要有效整合區域醫療資源,推動解決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急難愁盼”問題。目前,醫院正推進長寧區域醫聯體2.0版本建設,和社群全科醫生構建慢病防治聯盟,建設高血壓達標中心醫聯體、標準化代謝疾病管理中心等。

發揮“樞紐”作用,加快醫療服務能力提升

“這裡環境好,醫生護士也很貼心,還有五院專家來查房,很放心。”89歲的錢阿婆因股骨頸骨折在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手術後,轉至江川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病房進行康復治療,原本還有點顧慮,但到了之後,錢阿婆的家屬心中一塊石頭落了地。

原來,這是江川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五院·江川一體化服務病房”,由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康復科主任胡世紅康復醫學團隊進行管理。

患者透過分級診療平臺轉診至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醫院。醫院供圖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院長呂飛舟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作為一家“腰部”醫院,要充分發揮好“樞紐”作用。基於閔行南部科創中心醫療集團的建設,在五院住院治療後需要早期康復的患者,可以直接轉診到江川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治療,在病房康復的患者有需要也可上轉至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

在呂飛舟看來,資訊化也是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必不可少的一環。“近年來,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高度重視檔案管理的數字化建設。截至2023年10月,醫院基本建成了涵蓋全部室藏檔案檔案級、案卷級目錄資料庫,共計85萬餘卷(冊),數字化率為95%。”

今年5月,該院成功建立全市衛生系統首家“上海市數字檔案室”。“利用資訊化系統,我們創設了閔行區各社群醫院的糖尿病遠端管理中心,醫護人員可以遠端監控慢病管理和防治,實現了糖尿病的同質化管理。”呂飛舟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