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追光者 | 認真的科學家,是最值得追的星!

少年追光者 | 認真的科學家,是最值得追的星!


編者按:

編者按:中國科學家博物館5月30日正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是中國首個以科學家群體為主題的大型綜合博物館,集“採集、館藏、研究、展示、教育、宣傳”功能為一體,旨在展示中國科學家形象、弘揚科學家精神。博物館已收藏入庫500餘位中國科學家的書信、手稿、科學儀器、著作、音影片和相關文物文獻等珍貴史料。這些藏品以“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研究成果為基礎,透過還原歷史、與科學互動,帶你親身參與到那些重大的科學發現中。

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展館中,陳列著一張張、一幅幅科學家工作時的親筆手稿。我們的視線透過展品,彷彿在與過去的歷史時間線重疊。文字躍然紙上,一筆一劃展現著科學家們的學術歷程與心理過程,向我們訴說著那個時代的感悟與變遷。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裡這些寶貴的學習資料,令知力君大為驚歎: “認真起來的科學 家,真的是最值得追的星! ”

丁穎的工作記錄

1950年8月,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簡稱科代會)在清華大學召開,會議決定成立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簡稱全國科聯)和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簡稱全國科普)兩個組織。

從此,中國的科技團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由各自獨立活動逐步走向了聯合統一,並最終於1958年9月召開了全國科聯和全國科普的全國代表大會,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協會(即今天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李四光任主席。

農學家丁穎在記錄會議經過的報告中提到:綜觀開會當中,政府各首長和各代表均抱有極大希望,希望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能夠團結起來、組織起來,並在政府領導下,能夠有計劃、有步驟地從事各種專門科學的研究,以服務於人民大眾,服務於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

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代表合影

劉東生的考察筆記

中國的黃土樣本

20世紀50年代,地球環境科學領域專家劉東生第一次參加對黃土高原的研究考察,從此與黃土結緣,畢生鑽研。在近60年的地學研究中,劉東生在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第四紀地質學、環境科學和環境地質學等科學研究領域,特別是黃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開創了中國的黃土學,帶領中國第四紀研究和古全球變化研究領域躋身於世界領先行列。

1982年,劉東生擔任中國科技館首任館長。2003年,劉東生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劉嘉麒、丁仲禮都是他的學生。

劉東生考察筆記

這是劉東生採集的黃土樣本和在野外考察時做的筆記。這些筆記全套共300多本。劉東生的素描水平很高,這個是他在考察途中描繪的景色。

侯德榜的工作記錄

化工專家侯德榜的制鹼法也是近代中國在工業方面取得的代表性成就之一。侯德榜是享有世界聲譽的專家。1939年,他首先提出聯合制鹼法的連續過程,被稱為“侯氏制鹼法”。

對此,他多年的合作伙伴、永利創始人範旭東評價說:“這是中國化工走上世界舞臺的標誌,是世界化工史上最光輝的一頁。”由侯德榜擔任總工程師的永利鹼廠是我國乃至亞洲最早的制鹼企業,也是中國最早的近代精鹽廠之一。該廠設立了我國第一個專門的化工研究機構。廠內的索爾維生產線是我國最早的制鹼工藝流程線,目前仍儲存完好。

燒鹼製造工藝流程圖

彭士祿核電站的工作記錄

彭士祿院士的筆記本記錄著彭院士勤奮工作的印記,也代表著老一輩科學家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和無私奉獻的家國情懷。

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道:“也許因是屬‘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活著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如今,我們深切緬懷彭士祿院士,將他的科學家精神匯入中國力量和中國夢想, 引領我們在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穩步前進。

科學家的字跡,如同一串串閃耀著智慧光芒的星辰,在紙面上跳躍閃爍。每一筆、每一劃都承載著他們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和無盡探索。那工整而又嚴謹的筆跡,彷彿是他們在科學道路上堅實的腳印,記錄著每一次思考的軌跡,每一個創新的靈感。

它們不僅僅是文字,更是科學家們內心世界的視窗,透過這些字跡,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專注、嚴謹和對科學事業的熱愛與奉獻。這些字跡猶如一座橋樑,連線著過去與未來,傳遞著科學的智慧和力量,讓我們在追尋真理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現訂購2024年

只需288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