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年輕人或正在加速衰老,癌症風險大增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記得把尹哥設為星標⭐️ 哦~
撰文 | 宋文法
癌症是全球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近年來,由於飲食、環境、人口的老齡化等因素,全球癌症發病率不斷增長,癌症作為主要死因的情況日益突出。
作為世界上的人口大國,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國,中國的癌症資料不容樂觀,不論是新發人數還是死亡人數,中國都位居全球第一。
相對於老年人,年輕癌症患者往往被忽略,然而,近年來研究資料表明,癌症正呈現年輕化趨勢,年輕人的癌症發病率近些年呈現出上升的趨勢。
2024年4月7日,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2024年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年會》上釋出了一項最新研究。
該研究顯示,年輕人或正在加速衰老,並且加速衰老與癌症風險增加有關。與1950年-1954年出生的人相比,1965年或以後出生的人出現加速衰老的風險高17%。與衰老最慢的人相比,衰老速度最快的人患早發性的風險高2倍,患胃腸道癌的風險高60%以上,患子宮癌的風險高80%以上。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 UK Biobank 中148,724名參與者的醫療記錄,年齡在37-54歲之間,透過與生物年齡相關的九種血液標記物,計算出生物學年齡,並將其與實際年齡進行比較,以確定加速衰老,分析了加速衰老與早發實體瘤發病率之間的關係。
九種基於血液的標記物如下,已被證明與生物年齡相關:白蛋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肌酐(較低的水平與較長的壽命相關)、血糖(隨著年齡的增長,餐後血糖會在更長時間內保持較高水平)、C反應蛋白(相對較高的水平對應於較快的衰老)、淋巴細胞百分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平均紅細胞體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紅細胞分佈寬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鹼性磷酸酶(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白細胞計數(較高水平與更嚴重的衰老相對應)。
此外,研究人員還透過癌症登記處分析了早發性癌症數量,定義為55歲之前出現的癌症,共記錄近3,200例。
分析發現,年輕人衰老加速的風險更高,與1950年-1954年出生的人相比,1965年或以後出生的人出現加速衰老的風險高17%。
重要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加速衰老與癌症風險增加有關,尤其是肺癌、胃癌、腸癌和子宮癌。
具體來說,與衰老最慢的人相比,衰老速度最快的人患早發性肺癌的風險高2倍,患胃腸道癌的風險高60%以上,患子宮癌的風險高80%以上。此外,加速衰老每增加一個單位,早發性肺癌風險增加42%、早發性胃腸道癌風險增加22%、早發性子宮癌風險增加36%。
對此,研究人員表示,肺部可能比其他型別的組織更容易衰老,因為肺部的再生能力有限,胃癌和腸癌與炎症有關,炎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劇。
有趣的是,加速衰老並沒有顯著影響晚發性肺癌(55歲後患癌)的風險,但是,加速衰老與晚發性胃腸道癌和子宮癌的風險分別增加16%和23%相關。
研究人員表示,近年來,多種癌症發病率在年輕人中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瞭解推動這一增長的因素,對於改善年輕一代和後代癌症的預防或早期發現至關重要。結果早發癌症的共同病因提供了新的視角,如果得到驗證,減緩生物衰老的干預措施可能成為預防癌症的新途徑。
日前,全球多中心研究人員聯合在《柳葉刀》子刊 Lancet Oncology 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The global burden of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 cancer in 2019: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的研究論文。
研究表明,癌症已成為全球年輕人死亡的第四大原因。2019年,年輕人有119萬新發癌症,39.6萬人死於癌症。癌症負擔前5大癌分別是:白血病、乳腺癌、中樞神經系統癌、結直腸癌和胃癌。
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BMJ Oncology 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Global trends in incidence,death,burden and risk factors of early-onset cancer from 1990 to 2019 的研究論文。
研究顯示,癌症逐漸年輕化,近30年,全球50歲以下的癌症新發病例增加了79%,癌症死亡人數增加了27.7%。其中乳腺癌發病率最高,肺癌和前列腺癌的發病率增長最快;乳腺癌、肺癌、胃癌和結直腸癌的死亡率最高。
參考資料:
[1] https://www.aacr.org/about-the-aacr/newsroom/news-releases/accelerated-aging-may-increase-the-risk-of-early-onset-cancers-in-younger-generations/
[2] https://doi.org/10.1016/S1470-2045(21)00581-7
[3] http://dx.doi.org/10.1136/bmjonc-2023-0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