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嗜酸性粒細胞視角再探哮喘疾病預後的前沿進展

從嗜酸性粒細胞視角再探哮喘疾病預後的前沿進展

前言

哮喘是一種常見的慢性氣道炎症性疾病。全球約有3億哮喘患者,每年約25萬人死於哮喘1,2,且逾50%的哮喘患者症狀未得到良好控制3,4,7,患者預後差。全球範圍看,嗜酸性粒細胞哮喘(EA)是哮喘最常見的表型,而嗜酸性粒細胞(EOS)是EA的核心炎症效應細胞2。本文旨在對EOS在哮喘患者預後中的作用最新進展進行簡單闡述,以期為臨床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有勢可觀:哮喘患者的疾病預後特點

哮喘患者預後不容樂觀,超過50%的患者哮喘未得到良好控制。在為期7年的隨訪研究中,21.9%的患者哮喘未得到控制,29.4%的患者哮喘得到部分控制,48.8%的患者哮喘得到完全控制[使用哮喘控制測試(ACT)評分評估哮喘控制水平:25分為完全控制、20-24分為部分控制、<20分為未控制(見圖1)]3。在為期12年的隨訪研究中,30%的患者哮喘未得到控制,36%的患者哮喘得到部分控制,34%的患者哮喘得到完全控制[根據2010哮喘全球防治創議(GINA)進行哮喘控制評估(見圖1)]4。而在長達25年的隨訪研究中,16.4%的患者達到臨床緩解(臨床緩解定義為在過去12個月內未使用任何哮喘藥物且無症狀)5。此外,研究也證實,哮喘患者的肺功能呈現進展性降低。丹麥的一項大型研究發現,在為期15年的隨訪期間發現哮喘患者的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每年下降38mL,而正常人為22mL,哮喘患者的肺功能下降更快6。

圖1:哮喘患者疾病控制情況3,4

中國患者哮喘控制亦不理想。在中國哮喘患者控制水平的調查分析中,納入30個省市城區門診的3875例哮喘患者。研究結果發現,哮喘患者總體控制率為28.5(根據2015 GINA定義的哮喘控制水平分級),且26.4%的患者在過去的一年中因哮喘急性發作住院,22.4%的患者在過去的一年中因哮喘發作急診就診7。

有理可覓:EOS表型和EOS介導哮喘患者預後的作用機制

EA是哮喘最常見的臨床表型。ISAR研究是一項歷史登記研究,納入1716例重度哮喘成人患者,經過回顧既往大量的文獻以及國際重度哮喘註冊登記平臺(ISAR)委員會的專家討論,開發了EOS表型梯度演算法,判定EOS表型方法如下:1)血EOS計數≥300/μL或正在接受抗IL-5/抗IL-5R治療;2)血EOS計數為150-300/μL並伴有維持口服糖皮質激素(mOCS)治療;3)血EOS計數為150-300/μL且合併鼻息肉或撥出氣一氧化氮(FeNO)升高或成年起病中至少兩個特徵。結果發現,國際上有高達83.8的重度哮喘患者可被歸類為EA表型(見圖2)8。在中國C-BIOPRED研究中,以痰EOS(%)≥2.5%作為判定標準,我國也有76.8%的重度哮喘患者被歸類為EA表型9。近來,國內學者進行的哮喘不同炎症表型的臨床特徵分析發現,EOS增多的表型(即EA)中肺功能下降更為明顯10。

圖2:判定嗜酸性粒細胞和非嗜酸性粒細胞重度哮喘表型流程圖8

EOS是EA的主要炎症效應細胞,在細胞因子IL-5為主的刺激下發生活化,釋放毒性蛋白顆粒、脂質介質、細胞因子等來介導哮喘氣道高反應性(AHR)、黏液高分泌、組織損傷以及氣道重塑,影響患者預後2,11,12。例如,EOS釋放的毒性蛋白顆粒主要鹼性蛋白(MBP)和嗜酸性粒細胞過氧化物酶(EPO),可誘導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引起AHR,且也會導致上皮組織損傷;EOS脂質體中產生的脂質介質白三烯會導致AHR和黏液高分泌;EOS釋放的細胞因子IL-13不僅會引起AHR,而且還會透過刺激杯狀細胞的分化來促進黏液高分泌,且釋放的β(TGF-β)對於氣道重塑也起著重要作用(見圖3)12。

圖3:EOS在哮喘中的作用機制11,12

有證可循:高EOS水平是哮喘患者預後不良的預測因素

外周血及氣道組織EOS增多是EA的重要標誌,可預測哮喘患者的預後。中國C-BIOPRED研究表明,痰EOS水平不僅與重度哮喘患者症狀控制、急性發作相關,而且也與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相關性9。多項研究也表明,血EOS與哮喘患者預後密切相關。瑞典的一項納入892例成人哮喘患者的大型佇列研究發現,在血EOS<300/μL、300/μL≤EOS<400/μL、EOS≥400/μL的患者中,年平均FEV1分別下降26mL、29mL和34mL,血EOS較高患者年平均FEV1下降明顯更多13;一項薈萃分析發現,血EOS≥200/μL與哮喘急性發作相關,高血EOS計數使哮喘急性發作風險增加31%14;一項丹麥的長期觀察性佇列研究發現,體內高EOS水平(血EOS≥400/μL)可導致哮喘相關死亡風險增加63%15。

總結

哮喘患者預後較差,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比例不足50%。

EA是哮喘患者最常見的臨床表型,其以氣道EOS炎症作為病理基礎。EOS透過釋放多種介質,介導AHR、黏液高分泌、組織損傷及氣道重塑,影響患者預後。外周血EOS≥150/μL結合其他臨床指標可用於重度嗜酸性粒細胞哮喘表型的識別。

隨著EOS對哮喘預後的作用機制的認知逐漸清晰,EOS對哮喘預後影響的循證不斷公佈。大量的循證證據表明,高EOS水平是哮喘患者預後不良的危險因素。因此,針對EOS相關訊號通路的靶向治療是改善哮喘預後的重要治療手段。

參考文獻

1.鄧珊.過度使用清潔劑與哮喘預後不良相關.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反應雜誌,2022,16(1):104.

2.林慧敏,等.嗜酸性粒細胞哮喘的研究進展.結核與肺部疾病雜誌,2022,3(4):328-333.

3.Sözener ZÇ, et al. Prognosis of adult asthma: a 7-year follow-up study.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15 May;114(5):370-3.

4.Tuomisto LE, et al. A 12-year prognosis of adult-onset asthma: Seinäjoki Adult Asthma Study. Respir Med. 2016 Aug;117:223-9.

5.Kauppinen R, et al. The first year of treatment predicts the prognosis of asthma over 25 y-A prospective study. Allergy. 2020 Jan;75(1):75-83.

6.Sears MR. Lung function decline in asthma. Eur Respir J. 2007 Sep;30(3):411-3.

7.林江濤,等. 我國30個省市城區門診支氣管哮喘患者控制水平的調查結果.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2017,40 (07): 494-498.

8.Heaney LG, et al. Eosinophilic and Noneosinophilic Asthma: An Expert Consensus Framework to Characterize Phenotypes in a Global Real-Life Severe Asthma Cohort. Chest. 2021 Sep;160(3):814-830.

9.Zhang Q, et al. Severe eosinophilic asthma in Chinese C-BIOPRED asthma cohort. Clin Transl Med. 2022 Feb;12(2):e710.

10.王穎,等.支氣管哮喘不同炎症表型的臨床特徵分析.中華全科醫學,2022,20(12):2055-2058,2091.

11.Pelaia C, et al. Interleukin-5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Severe Asthma. Front Physiol. 2019 Dec 17;10:1514.

12.McBrien CN, et al. The Biology of Eosinophils and Their Role in Asthma. Front Med (Lausanne). 2017 Jun 30;4:93.

13.Backman H, et al. FEV1 decline in relation to blood eosinophils and neutrophils in a population-based asthma cohort. World Allergy Organ J. 2020 Mar 17;13(3):100110.

14.Mallah N, et al. Blood eosinophil count as predictor of asthma exacerbation. A meta-analysis. Pediatr Allergy Immunol. 2021 Apr;32(3):465-478.

15.Tupper OD, et al. Long-term predictors of severe exacerbations and mortality in a cohort of well-characterised adults with asthma. Respir Res. 2021 Oct 20;22(1):269.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進行參考,不用於推廣目的。

審批編號:CN-137405;過期日期:2024-12-28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