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服藥依從性?這些要點要掌握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一文讀懂家屬如何協助患者提高服用藥物依從性
撰文|張元飛
什麼是依從性?
廣義的依從性定義:一個人和健康服務提供方達成一致並根據他們所推薦的方式去服藥、去遵從某種飲食要求,以及去遵從生活方式的改變的程度叫做依從性。
狹義的依從性定義:患者遵醫囑的程度。
不依從的嚴重性
一系列嚴謹的回顧指出,發達國家慢病患者的平均依從性只有50%。而在發展中國家,依從性則更低。比如患者的依從性在中國是43%,美國高血壓患者的依從性是51%。在美國,每年僅因心腦血管類疾病患者不依從,導致的死亡人數高達12.5萬人。不依從會導致服藥者的治療或者保健效果達不到預期,疾病療程增加,患者反覆入院等後果。
精神科藥物服用依從性為何低及如何提高
問
吃藥會有什麼副作用?受不了副作用怎麼辦?
大多數人第一次服用精神科藥物的時候都會有副作用,但副作用實際上會因人、因藥而異,因此不能一概而論。一些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口乾、心悸、體重增加、睡眠增加或減少、性功能障礙、缺乏情感之類。但對大部分人人來說,副作用會在幾周內消失、減輕,或者說副作用至少變得可以適應。
對少數人來說,藥物的副作用可能會大到比較難以承受,而迫使他們自己選擇停了藥,然後發誓再也不吃藥之類,這是非常令人可惜的。其實每一類藥物裡都有很多種,你對一種藥物反應不好,不代表對另一種也不好。精神科用藥也是一樣的,每種藥成分都有差異,不一定你對某藥物裡的什麼東西有了不良反應。也有些患者是短期不適應,不同人對藥物敏感程度不同,可能對一個人來說沒什麼感覺的藥量,另一個人反應就很大。這些方面可以嘗試多跟醫生溝通,請醫生減量,從少點的劑量開始吃起就好了。
總體來說,如果出現任何藥物副作用問題,儘量去找醫生溝通,商量減量或者更換藥物就可以了,不要擅自停藥或者放棄治療。一般精神科每兩週到一個月肯定要複診,能堅持就複診時候說,不能堅持就直接去找醫生。也建議患者及家屬如果覺得第一次看的醫生還不錯,就問一下他平日出診的時間,這樣以後複診方便,患者及家屬對治療也更有信心。
問
到底要吃多久藥才能停?
傳統上多數精神科用藥一旦開始吃,至少要吃3-6個月,一般直接吃到6個月是比較安全的做法,這段一般稱為“急性期”,建議病人絕對不要擅自停藥,除非醫生認為你可以停藥,否則不但可能導致之前的治療前功盡棄,還可能給之後的治療增加難度。
關於精神科服藥的誤區:
● 如果症狀緩解的慢,患者會覺得“這個藥不管用”,於是自行停藥。
● 如果症狀緩解得快,患者會覺得“我的病已經好了”,於是自行停藥。
這樣的誤區常常讓患者自行停藥,如果患者個人想要停藥,一定要跟家屬商量,透過門診的方式,聽從醫生的指導再以逐漸減量的方式,來穩定之前的治療成果。不少精神科用藥如果從大劑量用藥突然停下來,是會出現復發的,比如不少抗焦慮藥就是如此,一旦復發又要從頭吃起,這樣從經濟角度也太虧了。所以停藥一般都是逐漸減少的,切記謹遵醫囑。
另外,如果醫生有明確證據懷疑患者以後很可能會復發,甚至多次復發,醫生就有可能建議患者堅持服藥,甚至終生服藥。但是對於多數普通神經症的患者來說,長期或終生服藥不是必須的,所以一定程度上需要家屬的監督與幫助。
家屬如何協助患者提高服用藥物依從性
家屬可以不定期的觀察患者的服藥情況來評估患者服藥的依從性。
詢問藥物的副作用以及對患者生活品質的影響。
從瞭解患者疾病、依從性重要性、治療方案如何幫助患者、可能的副作用以及如何處理這些副作用來教育患者,協助患者如何克服各種面臨的問題。
使用暗示或者提醒,比如,詳細的日程表、將服藥時間和日常習慣整合、使用藥盒、計時器、鬧鐘等,用來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服藥習慣。
協助患者瞭解和強化依從性習慣,比如:透過圖表來展示藥物對疾病的影響。
鼓勵和協助患者和醫療方、患者社群以及家人建立治療上的聯絡。
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識?
無需下載即可線上檢視~
本文來源: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
責任編輯:老豆芽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