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家年營收8萬元的衛生院救活,他經歷了什麼?
困難與機遇並存。
撰文丨寧 毅
當院長,也得看運氣。
幾年前,我還在某單位工作的時候,我的Boss在頭幾年對員工的待遇頗為苛刻,原因何在?後來才知道,原來前任領導離任的時候,給我們單位留下來了一筆債務,壓到了這任領導身上。我們這任領導一邊帶領單位發展,一邊照顧員工情緒,一邊補債。看來,雲淡風輕的表面,必有其背後的苦楚。
衛生系統也有這樣的故事。今年就講一個我認識的鄉鎮衛生院院長。
大概是十年前左右,他調任到一家偏遠的山區鄉鎮擔任衛生院院長。到任時,這家衛生院已是斷壁殘垣,僅剩餘兩三名職工,唯一堅持坐診的是一名老村醫“借殼”行醫,職工工資發不下來,養老金拖了15年未交。那一年,這家醫院的營收是8萬元。
假如才華橫溢的你,調任到這家衛生院,你該怎麼做?不得先聚人心、築同心,有了較好的基礎後,再將豐富的理論經驗和先進的基層醫改理念化為實踐。
採訪這名院長是好幾年前的事了。我依稀記得他完成的幾個“壯舉”:第一,在任六年,不僅讓醫院實現了“盈餘”,還想辦法給職工們補繳了養老保險;第二,提高了所管轄村醫的待遇;第三,給這家醫院培養了一名年輕的接班人。
此前醫院口碑太差,就連醫院對門鄰居都不願意來此看病。為了扭轉這種印象,每天早上六點,他準時到達醫院,帶領團隊去給村民義診,做家庭醫生工作,先讓附近村民對基層醫院有所改觀。
為了讓職工有“正常”的辦公環境,他多次聯絡當地政府、愛心企業進行捐贈,最終解決了被子、辦公桌椅、電腦,乃至後來醫院配備了監控裝置、救護車等。
為了搶一名人才,他也曾嚎啕大哭。有一年,縣裡給這家醫院分配了一名大學生,這名大學生到醫院看了一眼就想離開這裡。據這名院長回憶:一邊開著車走著山路,一邊哭著跑到衛生局去要人,請求領導一定要想辦法把這名大學生留下來。
這名院長任職期間,一定過的是苦日子。不過,他回想起來,一定是甘甜的。他從這家衛生院離任的時候,醫院發生了大變化——固定資產從18萬元增至300多萬元,年住院人數從0人次增加到900人次,營業收入也達到了數百萬,並且還清了醫院130多萬元的債務。
我之所以佩服這麼院長,是因為他腳踏實地,又仰望星空。踏踏實實做事之後,在合適的一天把這“不算經驗的經驗”講述出來,供他人借鑑和參考。不然,我是怎麼認識這名院長的?
這幾年雖然少了聯絡,但也從圈內得知他調任到一家基礎很好的醫院擔任負責人,到更好的平臺上施展才華,也算是一件幸事吧。
之所以想起來這些故事,是前幾天有一個家鄉的醫生聊起這個話題。他原先是區中醫院一名骨幹醫生,不知怎麼就調到另外一家醫院,然後讓他牽頭成立一家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從零幹起,苦啊,不如我繼續當心內科醫生。”他說。
我給他講了這名前輩的故事,讓他知道什麼才是“困難與機遇並存”。我說社群醫療機構不僅僅要做好基本公衛等事務,還在於複雜的醫院綜合管理事務,要知人善任,做好收支管理,能夠搶抓機遇。“猛將必發於卒伍”,基層是一個鍛鍊人的舞臺,會有收穫的!
完全迷茫的他問,我去哪能跟前輩交流,我該去何處學習?
還好,上級醫院給了他幾個月的準備和學習時間,不然又是一個“急來抱佛腳,閒時不燒香”的案例。
恰好今年9月第六屆“基醫會”要召開,有多維度典型案例展示,大量優秀的管理者去談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基層衛生服務能力提升、人才隊伍建設、醫防融合和健康管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基層科技創新賦能等話題。
我建議他去和這些優秀的管理者去現場聊、去交流,聊經驗、談心路歷程,一定會有收穫。
今年9月20-21日
第六屆“基醫會”將於山東青島舉辦
作為東道主,山東將為大家分享哪些基層醫療創新發展經驗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檢視下圖,點選二維碼報名“基醫會”參會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點選報名“基醫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