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雲集,奮勇激揚 | 2024年CSCO青委會年會順利召開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和全世界的醫生一起工作、學習、交流
2024年6月29日上午,2024 CSCO青年專家委員會年會在上海順利召開。本次大會以“菁英雲集,奮勇激揚”為主題,腫瘤行業大咖及優秀的中青年臨床工作者齊聚一堂,圍繞腫瘤相關臨床問題及研究進展,聚焦兩個學術主題環節展開一系列分享和討論。小編特對本次大會內容進行整理,以饗同道。
主席致辭
會議開幕式由本次會議主席、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王碧芸教授主持。會議伊始,大會名譽主席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院長、中國藥科大學附屬上海高博腫瘤醫院李進院長、吉林省腫瘤醫院程穎院長、解放軍總醫院江澤飛教授以及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陳功教授等分別進行了寄語,表達了對中青年醫師的深切期望和殷切希望。李進教授和江澤飛教授蒞臨會議現場,肯定了青委會在年度進展撰寫、朝陽基金評審中所做的貢獻,鼓勵中青年醫生不斷學習積累,傳承學術精神。大會共同主席、CSCO青委會前任主任委員、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張小田教授,在致辭中提到CSCO青委會十多年的不斷成長離不開每一位前輩的鼓勵和支援,更離不開每一位中青年醫師夥伴們的努力與奮進,也希望所有同道繼續相互扶持、砥礪前行,共同進步。大會主席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王碧芸教授向與會的嘉賓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對於CSCO領導及基金會對於青委工作的支援表示誠摯的感謝,希望中青年醫師們能夠珍惜交流的機會,共同成長與發展。
主席致辭
智慧領航,探索無界
主持:解放軍總醫院江澤飛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王碧芸教授和吉林省腫瘤醫院柳菁菁教授。
江澤飛教授(左)、王碧芸教授(中)、柳菁菁教授(右)
首先,李進教授以《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設計——回答源自臨床實踐的問題》為主題進行了大會報告。目前,標準藥物研發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別是在抗腫瘤藥物上市後,面臨如療效有限、超適應症用藥等巨大挑戰。因此,如何有效拓展藥物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豐富循證醫學證據,成為亟待解決的臨床實際問題。有鑑於此,研究者自主發起的臨床研究(IITs)應運而生——其不僅可與註冊臨床試驗互為補充,解決藥物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問題;同時更加貼近臨床患者的實際需求;此外,高質量的IITs資料也可作為報批資料用於支援新適應症的批准,從而造福更廣大的腫瘤患者群體。
目前,腫瘤領域探索性臨床試驗設計創新應用最多的兩種研究型別分別是I期劑量探索性臨床試驗和單臂II期臨床試驗,這兩種試驗可以無縫過渡,組合設計成一個連續的I/II期臨床試驗。其中探索性研究優選單臂試驗,而確證性研究則必須採用隨機對照試驗。在IITs的具體實踐方面,李進教授提到應根據科學性、先進性、可行性和規範性四方面基本特性進行思考。其中,科學性作為立題依據,建議臨床醫師當從臨床實踐問題出發,從指南、綜述或文獻中尋找證據不足的課題,或從類似疾病的相關研究中尋找靈感和啟發,並基於藥物療效進行推理。在探索超說明書用藥的創新性方面,應充分考慮劑量安全性,並逐步改變劑量或治療安排。可行性方面需要充分考慮倫理學風險、研究設計、受試者招募、患者依從性及經費等,這些問題若處理不當,往往導致研究失敗。最後,李進教授總結了中國臨床研究的現狀,並強調高質量的IITs結果對於新適應症批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李進教授
隨後,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張小田教授則以《從“請君重作醉歌行”談起》為主題,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就“希望”與“藩籬”兩個層面,為廣大中青年女性臨床工作者分享了她對事業家庭平衡“有深度”“有溫度”的思考和感悟。調查資料顯示,儘管大多數女醫師面臨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及工作與事業平衡的挑戰,但超六成女醫師依舊願意繼續從事醫療工作。張小田教授指出,即使女醫生在面對基金評審、職稱晉升、人才稱號及子女教育等問題和壓力時,也應永遠不忘自己的初心,始終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張小田教授
廣東省人民醫院鍾文昭教授圍繞《肺癌個性化誘導治療——基於臨床認知的研究迭代》進行了線上分享。腫瘤發展的線性演變和平行進展共存,導致其篩查時間窗較短,36%的肺癌患者在術前透過ctDNA-MRD檢測呈陽性。因此治療關口前移可有效縮瘤降期,消滅分子殘留,從而降低復發風險,尤其是在區域性聯合全身綜合治療過程中,個性化誘導治療在消除轉移和縮小腫瘤、降低分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輔助治療則進一步發揮消除轉移和延緩復發的作用。對於區域性晚期肺癌的個性化誘導治療,可以根據不同的機制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例如,針對靶點為野生型患者,可採用免疫聯合化療的方式;而EGFR突變患者則可選用一代靶向、三代靶向藥物、靶向聯合化療等方案。鍾文昭教授還進一步提出了他對於IIT II期研究設計的具體考量——要綜合評估創新性和倫理,使二者達到平衡,並提出了具體的考量細則應涵蓋創新性、研究人群、能否改變臨床實踐、方案設計合理性、是否符合倫理以及可操作性等重要因素。最後,他總結指出,肺癌個性化誘導治療的方向應根據臨床科學問題來具體指導調整。
鍾文昭教授
青年之聲環節,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劉靜教授、江蘇省人民醫院陳曉鋒教授、南京金陵醫院龔新雷教授、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陳大衛教授以及浙江省腫瘤醫院韋青教授作為專家,就上半場主題報告相關內容分享自己的觀點。
明日之星,啟航新程
主持: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劉哲峰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葛睿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秦文星教授。
劉哲峰教授(左)、葛睿教授(中)、秦文星教授(右)
首先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圍繞《消化道腫瘤免疫治療臨床和轉化研究》進行線上分享。面對我國消化道腫瘤疾病的嚴重負擔,以及晚期患者化療與靶向治療5年生存率較低的困境,腫瘤免疫治療療效亟待提高。DNA聚合酶(POLE/POLD1)功能失常可導致突變累積及高突變負荷,王峰教授團隊透過對近5萬例患者基因組學資料進行探索,發現POLE/POLD1突變在免疫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該類患者可從免疫治療中獲益。透過對接受PD-1抑制劑治療的多瘤種前瞻性臨床研究佇列進行生物標誌物探索,研究結果顯示晚期胃癌佇列中高TMB患者PD-1抑制劑治療療效顯著,晚期食管癌佇列結果中11q13非擴增患者PD-1抑制劑有效率更高。基於分子標誌物研究結果,結合臨床試驗和分子標誌物分析,鑑定出消化道腫瘤免疫敏感亞型(如MSI-H、高TMB、POLE/POLD1等)。如何透過聯合治療策略進一步提升消化道腫瘤免疫治療療效成為關鍵問題,王峰教授團隊圍繞如何最佳化化免聯合方案、如何甄別敏感和耐藥患者、如何逆轉免疫治療耐藥三方面展開了系統性的臨床及轉化研究探索,為我們展示瞭如何從發現臨床問題,到提出科學假設,開展試驗探索,並最終將成果用於臨床實踐。
王峰教授
隨後,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江一舟教授進行了《乳腺癌的基因組變異互作圖譜和精準治療策略》專題報告。乳腺癌診療模式發展經歷了從經驗性治療、規範性治療、多學科綜合治療、個體化治療到精準治療的演變。精準治療利用測序手段發現潛在的治療靶點,透過靶向特定的驅動性基因組變異來顯著改善患者的預後。乳腺癌相關的國內外指南和共識都強調了精準基因檢測在選擇治療方案和風險評估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乳腺癌多組學圖譜(CBCGA)作為規模最大、維度最全的亞裔多組學佇列研究,考慮了人種特異性和多組學新靶標,為乳腺癌的精準診療提供了新的臨床線索。然而,精準治療也面臨著療效個體差異大、持續性獲益有限等問題,因此過度關注單一驅動性基因組變異而忽視基因組之間的變異互作是不可取的。基因組變異互作強調基因組變異事件的共現與互斥,相關研究結果表明乳腺癌精準治療決策需要考慮基因組變異互作。這不僅需要系統性構建乳腺癌基因組變異互作網路,更需要功能性解析基因組變異互作影響療效。因此,在進行精準治療決策時,我們既要考慮單一驅動性基因組變異,也要考慮基因組變異之間的互作。
江一舟教授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梁文華教授在本環節圍繞《肺結節/肺癌早診早治》進行了專題分享。目前,肺結節檢出率高,但其作為一個異質性較大的疾病群,良惡程度較難鑑別,誤診誤治較為常見。肺結節良惡性鑑別對於肺癌的早期發現十分重要。血漿遊離ctDNA來自腫瘤細胞凋亡/壞死,適用於多種基因變異檢測(如點突變、甲基化、基因擴增等),透過血液活檢手段進行檢測具有無創性、無輻射暴露、客觀靈敏等優點。梁教授研究團隊建立了全球最大規模的肺結節前瞻性佇列研究,首創國際首個肺癌ctDNA甲基化診斷工具並建立基於ctDNA甲基化良惡性結節診斷模型(PulmoSeek),與傳統血液診斷方法相比,該模型展現出更優秀的靈敏度和綜合性能。此外,團隊還建立了國際首個“液體活檢+影像”的人工智慧肺癌診斷工具,併入選2021年世界肺癌大會重要口頭彙報。在此基礎上聯合PulmoSeek和CIBM模型創立的聯合模型,可進一步提升綜合診斷效能:利用該模型可減少89%良性結節患者不必要的侵入性檢查或手術,避免73%惡性結節患者延遲治療。相關臨床模型經過廣泛驗證,其準確性與精準度得到充分檢驗與確認。
梁文華教授
青年之聲環節,上海市東方醫院薛俊麗教授、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李娟娟教授、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王軼卓教授、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邢銳教授以及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龔成成教授圍繞臨床研究延續性、轉化研究思路等內容進行分享和討論。
大會總結
會議尾聲,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王碧芸教授進行了大會總結,王碧芸教授指出CSCO青委主要由40-45歲年齡段的多瘤種專家組成,年會是每年一次的學術分享與討論交流的機會,希望每位夥伴能夠珍惜,積極分享研究新進展、碰撞思維新火花,共同學習進步和成長。
精彩資訊等你來
本文來源:CSCO YOUNG、腫瘤資訊
責任編輯:Sheep
*醫學界力求其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