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航中國飛天夢的“平安傘”
在神舟載人飛船返回艙降落的過程中,人們總能看到一頂紅白相間的巨大降落傘。這頂大傘是如何製造出來的?背後又有哪些故事呢?
早期空投試驗
“平安傘”的研發史
神舟載人飛船返回艙使用的降落傘,是確保其進入大氣層後安全返回的關鍵。1992年9月21日,我國作出了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決策,這頂關係著航天員生命安全的大傘的研製之路也就此開始了。
載人航天工程對相關物品的可靠性要求極高,從方案制定到產品設計,從圖紙下廠加工到物品配套交貨,哪怕十分細小的一次技術改進,都要經過大量的試驗驗證。
數年間,研製團隊一次次爬上高聳入雲的試驗塔、扎進偏僻難行的山溝、踏入人跡罕至的茫茫戈壁……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關。
“平安傘”的第一次“大考”
早期外場試驗測試
2003年10月16日,這頂“平安傘”迎來了第一次實戰“大考”。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執行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在完成21小時23分的太空飛行後,在內蒙古中部返回著陸。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安全返回
在返回的過程中,“平安傘”從返回艙艙體上方綻放而出,飄飄揚揚,護送楊利偉平安歸來。這次任務是中國航天器回收著陸技術成熟的標誌。
大傘誕生記
回收著陸分系統總裝現場
神舟載人飛船返回艙使用的降落傘,由7000多個零部件組成,面積達1200平方米(接近3個標準籃球場),是國內最大的航天器降落傘。這樣巨大的降落傘,每一次製造都要經過設計、選材、裁剪、縫製、質檢、包傘、試驗等多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做到滿分。
01
裁傘
每頂降落傘都由1920塊楔形小布片組成,因為載人航天對精度要求高,只能人工操作——工人拿著卡尺,反覆測量每塊布的大小、每個針腳的間距,然後一層一層地剪裁。
02
縫傘
整個降落傘的縫線長達10千米,需要十幾名工人密切合作,加工3~4個月才能完成。
在降落傘加工現場,縫紉工“埋”在一堆紅色和白色的傘布中,屏氣凝神地操作著縫紉機,隨著“噠噠噠”的聲響,熟練地移動著手中的傘衣,控制著針腳的密度,一針一針,精準無誤地落到指定位置。每釐米要縫多少針,都經過了嚴格測試,分毫不差。
03
包傘
包傘現場
降落傘雖然柔軟,卻不能隨意團起來放在返回艙裡,而是要整齊有序地疊在傘包中。包傘過程有幾十道工序,每一步都不可逆,摺疊後的降落傘要平坦整齊、傘衣無漏折、邊緣無內折。
包傘時,20多名工作人員排成一排,聽著口令,一起向前捲動傘衣。包好的傘體積較大,需要依靠壓力包傘機的巨大壓力,裝填進空間有限的傘包。但是,被壓縮的大傘在壓力解除以後會膨脹變大,因此,想要封住傘包口,就必須在壓力解除、但傘衣還未來得及膨脹的那個間隙完成,這個間隙最多隻有十幾分鍾。
04
驗傘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
返回艙空投試驗圓滿成功
完成包傘和封包,並不意味著降落傘就可以上天了。只有透過嚴格檢驗,大傘才能拿到“通行證”。捆紮大傘所用線繩打結的方式、預留的長度……檢驗人員都要一絲不苟地檢視。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他們還一次又一次奔赴茫茫戈壁,在寸草不生的空投試驗場進行測試。
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護航中國飛天夢的“平安傘”》。
從無人傘到有人傘,從試驗用傘到成熟大傘,中國的航天器回收著陸技術取得長足進步。紅白大傘凝結著研製團隊的智慧與心血,守護著每一次神舟載人飛船的天地往返,見證著每一次中國人飛天逐夢的凱旋。未來,它將在返回艙迴歸地球的那些時刻,繼續如約綻放。
現訂購2024年
只需288元
編輯/段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