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細胞肺癌的骨轉移:基因組表徵和潛在靶點的探索

非小細胞肺癌的骨轉移:基因組表徵和潛在靶點的探索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原發灶與骨轉移(BM)的基因組特徵存在異質性。

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預後欠佳,尤其是考慮到多數患者終將面臨遠處轉移,即便接受根治治療亦會影響生存預後。骨轉移(BM)作為NSCLC最常見的轉移型別之一,約在20%-50%的晚期患者中發生[1-4]。據統計,近80%的NSCLC BM患者需忍受重度疼痛[2,3,5],而中位生存期僅徘徊在5.8至7個月之間[3,5]。更甚者,約46%的BM患者會遭遇骨骼相關併發症[1],包括高鈣血癥、病理性骨折、脊髓受壓等併發症,這也進一步縮短了患者的預估生存期。

儘管基於基因特徵的特異性治療已成為NSCLC的基本治療策略,但目前對BM的基因組特徵知之甚少。研究顯示[6],肺癌原發灶與BM之間基因組存在差異,比如EGFR突變率在BM患者中顯著更高(75% vs 12.8%)。鑑於的轉移部位由包括分子亞型在內的多種因素決定,多項研究聚焦於探究可能與BM相關的分子標誌物探索,例如,Kuijpers等[7]的研究涉及1994名NSCLC患者,揭示EGFR突變患者BM風險更高(53.8% vs 31.5%)。Lohinai等[8]在500名晚期肺腺癌患者中調查發現,KRAS突變與合併BM患者的生存期縮短相關。儘管這些研究指出了原發腫瘤基因突變與BM的關聯,但對於BM特有的基因組和分子特徵探索尚顯不足。

近期,探索NSCLC中BM的基因組特徵和潛在治療靶點的研究論文發表於《Original Research》[9]。結果顯示,BM患者中基因擴增現象更為普遍,尤其是細胞週期蛋白依賴性激酶4(CDK4)的擴增,該變化或與患者較低的總生存期(OS)和無復發生存期(RFS)有關。這些發現對於NSCLC BM的潛在靶點及精準治療、預後評估具有重要意義,現擷取重要內容整理如下,供讀者參考。

研究方法

這項研究回顧性分析浙江省腫瘤醫院83例NSCLC患者,其中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接受BM手術或活檢的6例NSCLC患者作為“匹配的BM組”,其肺癌原發灶和匹配的BM組織於醫院儲存。另外,選擇2011年6月至2018年5月根治性手術後的16例NSCLC患者作為“初始骨復發(BR)組”,其首次腫瘤轉移部位為骨。最後,納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根治性手術(病理II期或IIIA期)的其他61例患者,這些患者均隨訪至2022年10月31日,其中18例出現BM的患者作為“BR組”,另外43例無BM的患者作為“非BR組”

該研究收集所有納入患者的原發灶組織,收集匹配BM組的BM組織。透過手術或活檢獲得匹配的原發病灶和BM組織,而初始BR組、BR組和非BR組的主要腫瘤組織為術後標本。所有組織樣本均預先用作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FFPE)塊。樣本採集、研究設計及病理活檢方法見圖1。

圖1 樣本採集及研究設計

結果

體系突變特徵

1.匹配的原發灶和BM的體系突變分析

基於匹配BM組12份樣本的體系突變結果進行分析。就基因突變頻率而言,原發性病灶中突變頻率最高的是腫瘤蛋白p53(TP53,5/6,83%),其次是FAT非典型鈣粘蛋白4(FAT4,3/6,50%)、FAT非典型鈣粘蛋白3(FAT3,3/6,50%)、賴氨酸甲基轉移酶2D(KMT2D,3/6,50%)以及MDS1和EVI1 complex(MECOM,3/6,50%)。對於BM,突變頻率最高的基因也是TP53(5/6,83%),其次是FAT4(3/6,50%)、v-abl Abelson鼠白血病病毒癌基因同源物1(ABL1,2/6,33%)、半胱天冬酶招募結構域蛋白11(CARD11,2/6,33%)和細胞週期蛋白E1(CCNE1,2/6,33%)。原發病灶及BM的突變情況見圖2。

圖2 6例NSCLC患者配對原發病灶和BM的基因突變情況

(a.原發病灶的基因突變 b. BM的基因突變)

在原發病灶組織樣本中發現了160個突變,包括103個(64.3%)基因替換或插入缺失,38個(23.7%)基因擴增,16(10%)基因截斷,2例(1.2%)基因融合,1例(0.6%)基因純合性缺失。對於BM,共檢測到162個體系突變,其中84個(51.8%)基因替換,58個(35.8%)基因擴增,16例(9.8%)基因截斷,基因融合和基因純合缺失各2例(1.2%)。這些結果表明了肺原發灶和BM中遺傳變異型別的分佈。基因替換或插入缺失率降低和基因擴增率升高是NSCLC BM的主要基因組特徵。原發病灶和BM的基因突變型別見圖3。

圖3 6例NSCLC患者配對原發性腫瘤和BM的基因突變型別

(a.原發性腫瘤的基因突變型別 b. BM的基因突變型別)

2.初始BR患者的體系突變分析

在16例根治性手術後首次骨轉移的NSCLC患者的原發病灶組織中共檢測到308個突變。最常見的突變基因為EGFR和TP53,在10例患者(62%)中檢測到,其次為LRP1B(5例患者,31%)、小鼠雙微體2(MDM2)(4例患者,25%)、粘蛋白16(MUC16)(4例患者,25%),rho鳥嘌呤核苷酸交換因子25(ARHGEF25)(3例患者,19%)。此外,胚系變異的主要型別為替換或插入缺失(166/308,53.8%)和基因擴增(105/308,34%),而截斷、融合或重排和基因純合缺失的佔比相對較小,分別佔7.7%、3.3%和1.2%。初始BR患者的基因突變情況見圖4。

圖4 初始BR患者的基因突變情況

(a.初始BR患者的基因突變 b. 初始BR患者的基因突變型別)

CDK4擴增發生率

在初始BR患者中分析BM特異性基因突變,共發現10個BM特異性基因。其中,CDK4和四跨膜蛋白31(TSPAN31)的突變率較高,約佔18.8%(3/6,需強調的是,這3例患者同時表達CDK4和TSPAN31),其次為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底物2(FRS2)和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突變基因(ATM),佔12.5%(2/16)。此外,蛋白激酶、DNA啟用的催化亞基(PRKDC)、KRAS、叉頭框A1(FOXA1)、腺瘤性結腸息肉病(APC)和磷脂醯肌醇-3激酶催化α(PIK3CA)也存在於初始BR患者BM基因突變中,但僅佔6.3%。

CDK4的預後價值

使用UALCAN線上工具檢查CDK4在NSCLC患者中的預後價值。結果發現,腺癌(LUAC)或肺鱗狀細胞癌(LUSC)中CDK4的表達顯著高於正常組織。關於腫瘤分期,在LUAC和LUSC的每個階段均觀察到CDK4表達顯著增加。此外,與LUAC和LUSC中的無腫瘤肺組織相比,所有淋巴結轉移水平中CDK4表達也增加。使用UALCAN線上工具比較TP53突變和非TP53突變組織中的CDK4表達,結果顯示,攜帶TP53突變的LUAC和LUSC組織中CDK4的表達顯著增加。

此外,根據Kaplan–Meier統計資料庫,CDK4基因高表達的NSCLC患者顯示出較差的OS和PFS,但進展後生存期(PPS)無任何顯著差異。此外,PrognoScan資料庫分析顯示,在GSE13213和GSE31210佇列中,CDK4表達升高與OS、RFS較差高度相關。這些結果表明,CKD4的表達與NSCLC的預後顯著相關。

圖5 使用UALCAN資料庫根據臨床引數評估不同患者組中鐵調素表達的箱形圖

(a.NSCLC b. 腫瘤分期 c. 轉移 d. TP53)

圖6 評估CDK4預後價值的生存曲線

(a.使用Kaplan–Meier繪製OS、PFS和PPS的生存曲線

b. 使用PrognoScan繪製的OS和RFS的生存曲線)

研究結論

此項研究結果表明,與NSCLC原發灶相比,BM的基因組特徵顯示基因替換或插入缺失比例較低、基因擴增比例較高。此外,CDK4擴增率在NSCLC BM患者中較高,可能與較差的OS、PFS相關。該研究成果為NSCLC BM患者的靶向治療策略與預後評估增添了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同時為未來的臨床實踐指明瞭道路,併為相關研究領域開拓了新的探索方向。

參考文獻:

[1]Hernandez RK, Wade SW, Reich A, et al. Incidence of bone metastases in patients with solid tumors: analysis of oncology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in the United States. BMC Cancer 2018; 18: 44.

[2]Spizzo G, Seeber A and Mitterer M. Routine use of pamidronate in NSCLC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is: results from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Anticancer Res 2009; 29: 5245–5249.

[3]Tsuya A, Kurata T, Tamura K, et al. Skeletal metastase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retrospective study. Lung Cancer 2007; 57: 229–232.

[4]Yu JL, Simmons C, Victor JC, et al. Impact of new chemotherapeutic and targeted agents on survival in stage IV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Oncologist 2011; 16: 1307–1315.

[5]Decroisette C, Monnet I, Berard H, et al. Epidemiology and treatment costs of bone metastases from lung cancer: a French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multicenter study (GFPC 0601). J Thorac Oncol 2011; 6: 576–582.

[6]Krawczyk P, Nicos M, Ramlau R, et al. The incidence of EGFR-activating mutations in bone metastases of lung adenocarcinoma. Pathol Oncol Res 2014; 20: 107–112.

[7]Kuijpers C, Hendriks LEL, Derks JL, et al. Association of molecular status and metastatic organs at diagnosis in patients with stage IV non-squamou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Lung Cancer 2018; 121: 76–81.

[8]Lohinai Z, Klikovits T, Moldvay J, et al. KRAS-mutation incidence and prognostic value are metastatic site-specific in lung adenocarcinoma: poor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KRAS mutation and bone metastasis. Sci Rep 2017; 7: 39721.

[9]Gong J, Hu S, Shan Q, Qin J, Han N, Xie F, Lu H. Bone metastasis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potential targets. Ther Adv Med Oncol. 2024 Mar 19;16:17588359241239293.

精彩資訊等你來

審批編號:CN-136375 有效期至:2024-08-27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參考

* 此文僅用於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資訊,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