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這種思維正在毀掉你的人生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請停止習慣性自我攻擊
在生活中,你會不會有這樣的想法:
工作中溝通不暢,專案推進不順利,你懷疑自己能力不行;
聚會中分享自己的經驗,其他人的反應比較冷淡,你習慣性反思是不是自己表達有問題;
學習成績不行,你覺得自己很差勁,沒有資格去休息放鬆,不配擁有喜歡的東西。
我們總是習慣性地責怪和貶低自己,不停地數落自己為何做得不夠好,為何沒有達到預期。
內心告訴自己:我不夠瘦、我總是失敗、我沒有什麼可以提供的價值、我無法讓父母滿意……
這種自我攻擊並不能帶來積極的改變,反而會削弱我們的自信心和行動力,讓自己陷入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中。
如何才能停止這種“習慣性自我攻擊”呢?我們要做的就是先把攻擊自己的劍從脖子上拿下來。
她的內心,住著一個批評者
曉蘭(化名)工作兩年了,最近總是感到壓力很大很焦慮,時常失眠。
在諮詢的過程中,諮詢師發現曉蘭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她總是習慣性地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並向內進行自我攻擊。
面對他人的讚揚和肯定,她覺得對方只是在客氣,不相信自己真的很優秀。
明明工作業績突出,她卻在領導考慮提拔時,內心忐忑,不斷自我否定:“我可能還不夠格,還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
曉蘭一直拼命工作,她說她無法想象,如果自己是一個工作能力差,無法勝任工作的人,要如何自處?
她之前有個同事,工作能力不太行,不管任務是簡單還是複雜,他總是會在一些關鍵環節出現失誤,後來這個同事被公司辭退了。
在曉蘭的想象中,這位同事每天應該非常焦慮和痛苦。然而,對方似乎根本不受影響,該吃吃該喝喝,隔一段時間就出去度假和交友。
她很困惑:為什麼同事可以這麼安心地放鬆,他不會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感到焦慮嗎?
在和諮詢師的聊天中,曉蘭突然發現原來自己潛意識中覺得“不優秀就不配享受”。
而她也正是為了追求所謂的“優秀”,不斷給自己施加巨大的壓力,最終導致自己身心俱疲。
但其實優秀與否是一個很難評判的標準,工作能力也不應該和自我價值掛鉤,並不是說工作能力差,就不配享受自己的生活。
反而積極享受生活能疏解來自工作中的壓力,讓我們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去迎接工作中的挑戰。
曉蘭明白了之後,她開始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優秀之處”,以更加平和、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和工作。
為什麼你總是習慣性地自我批評?
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過於苛刻,一點點的失誤或不完美都會被無限放大,成為自我攻擊的理由。
為什麼我們會這樣呢?
1.父母從小高期待
童年時期,如果孩子成長在一個以高標準和完美主義為導向的家庭中,長大之後很容易養成完美主義傾向,形成自我批評的思維模式。
《不原諒也沒關係》中寫道:“當追求完美主義的努力沒能討得父母的歡心時,內在批判者就會變得越發敵對和刻薄。”
即便長大後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依然會因為害怕達不到父母的要求而自我批評。
曉蘭就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她的父母從小給她傳輸的觀點就是“你不優秀,你就沒有價值,所以不配得到他們的愛”。
小學時有一次考試她考了90分,班級位於前五。父母還是不滿意,曉蘭說比她差得多的是,父母轉手就給了她一耳光。
長大以後,曉蘭對自己總是高要求,努力讓自己變得優秀,處處想要證明自己不是父母否定的那樣,這已經成為了一種自動化思維和行為模式了。
2.經歷過重大挫折或失敗
在成長過程中,如果我們曾經受到過重大挫折或者失敗,可能會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產生懷疑。
我們會將失敗或者錯誤視為自己無能或者不值得的證據,從而陷入無限自責的迴圈中。
來訪小明(化名)創業失敗後,他陷入了習慣性自我批評中,變得極度缺乏自信,不敢輕易嘗試新的機會和挑戰。
當他試圖尋找新的工作機會時,總是會暗示自己:“之前自己當老闆都失敗了,現在去給別人打工,肯定也做不好,我就是個沒有能力的人。”
3.過高的自我期待
當我們對自己設定了過高的標準和目標,總是追求一種近乎完美的狀態時,一旦要求沒有達到,便會非常痛苦。
我們會將錯誤視為不可接受的存在,焦慮和擔憂會讓我們對於自己的表現和行為尤為關注,導致持續的自我批評。
長期處於這種過高的自我期待中,每一次未能達到自己設定的標準,都會引發強烈的自我批評。
4.過度關注他人評價
對於過度關注他人看法的人來說,任何看似不完美的行為都可能引發我們的自我苛責,為了避免他人可能存在的批評而先自我否定。
長此以往,我們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難以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並且會在面對新的情況時,第一反應就是自我批判。
這種思維模式不僅限制了個人的發展和成長,還會導致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使人陷入自我否定的惡性迴圈中,嚴重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
如何對抗內在批判者的聲音?
許多人經驗充足,能力強,卻因為內心深處的批評聲而止步不前。
我們要如何才能對抗內在批判者的聲音呢?
1
用正念對抗不合理認知
當自我批評的聲音出現時,我們可以運用正念讓自己專注於當下的感受和體驗,然後觀察內心的想法和情緒。
意識到這些聲音是內在批判者在作祟,而不是我們真實客觀的評價。
深入剖析這些聲音的來源和原因,可能是因為過去的某次失敗經歷,也可能是受到他人負面評價的影響。
但我們要明白,這些聲音並不能定義全部的自己。
持續運用正念來對抗自我批評的不合理認知,我們能夠逐漸建立起積極且健康的認知方式。
2
積極自我對話
自我批評有時會讓我們陷入消極的情緒漩渦,我們可以運用積極的自我對話來抵抗它。
當這些聲音響起時:“我不行、我怎麼這麼笨”等,我們立刻用積極的自我對話來回應,比如:“我有能力去嘗試,並且能做好”。
或者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你的朋友,此刻你會對他說什麼?用你對待朋友的善意和理解去對待自己。
3
轉變自己思考的模式
失敗後的反思覆盤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但是很多人把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評兩者混為一談。
自我反思是一種理性思考的表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並著手進行改進。
而自我批評其實是一種懶於思考的表現,它更多聚焦於結果,因為這些不好的結果就給自己貼上負面標籤,而貼標籤這個行為簡單直接,幾乎不需要深入思考。
學會轉變自己思考的模式,從自我批評到自我反思,全面且客觀地評估自身的能力與成就,列出自己的優勢以及不足之處,而非全盤地否定自我。
總之,你的人生是獨屬於你自己的,永遠沒有人可以否定你的存在。
所以,勇敢地重新賦予自己人生的意義,相信自己有創造美好未來的能力!
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識?
無需下載即可線上檢視~
本文來源:安肯心理諮詢
責任編輯:老豆芽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