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真正意義上的“側位”——評估跟骨內翻的新透視體位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一種新的透視方法
由於跟骨自身的解剖結構特點及垂直暴力的損傷機制,跟骨骨折通常存在自外上至內下的斜行骨折線,暴力持續導致繼發骨折,後關節面塌陷、跟骨舌型骨折。跟骨骨折後關節面塌陷、高度丟失、寬度增大、後結節內翻。
▲ 圖示跟骨暴力導致的骨折形態(圖源:解放軍總醫院創傷骨科手術學)。
跟骨軸位(Harris位)是目前術中評估跟骨內外翻畸形是否糾正的最主要方法:
▲ 跟骨Harris位及Border位的透視方法,Harris位可採用站立位或平臥位。
Harris位在術中仰臥或側臥情況下,透視相對困難,常規踝關節極度背伸,透視方向與跟骨軸線呈45°角。Harris位並非跟骨真正的軸位,其與軸線存在的角度差,導致其對內外翻評估不準確,並可能高估內翻程度。
▲ 透視跟骨內翻評估的二維模式圖。圖A為跟骨前結節與後結節的軸線,呈50°角;Harris位透視,角度為63°,高估了內翻程度。
有學者介紹了一種新型的跟骨側位的透視方法,該方法在踝關節極度跖屈下進行;足部貼於透視床面,放射線自足部上方以跟骨為中心透視,依據足部跖屈情況,儘可能與跟骨軸線垂直。
▲ 跟骨前-後側位(A-P)的透視方法,踝關節旋轉中立位,極度跖屈,射線垂直於跟骨長軸。
▲ A-P側位上,跟骨(紅色)與距骨(藍色)的骨性輪廓。
為了驗證跟骨A-P側位在評估跟骨內翻畸形中的準確性,研究人員準備了標本,並創造了不同內翻角度的跟骨骨折模型。
▲ 透過在骨折斷端填入不同大小的楔形體,創造內翻分別為10°、20°及30°的跟骨骨折模型。
對不同內翻角度的跟骨骨折模型,分別採用Harris位和A-P側位測量內翻角度, 結果發現:
① 實際內翻10°,Harris測量平均10.9°,AP側位平均13°; 兩者無統計學差異;
② 實際內翻20°,Harris測量平均11.5°,AP側位平均18.1°;兩者無統計學差異;
③ 實際內翻30°,Harris測量平均16.3°,AP側位平均28.3°;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 術中透視AP側位。
該研究結果表明,在跟骨內翻畸形較小的情況下,Harris位與AP側位誤差相似,隨著內翻角度的增大,Harris位的評估誤差越大。除了測量誤差外,Harris位在側臥位時透視較為困難,同時Harris位對整個跟骨的透視有限,尤其是對跟骰關節顯示較差。AP側位提供了一種新的透視方法,可輔助術中評估。(僅供臨床醫生參考)
本文來源:骨科青年
責任編輯: 向宇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